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梗死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致残率、病死率高。人们对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已久,疗法众多,但预后仍然很差。我们应用经颅超声溶栓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05年4月~2007年4月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37—81岁,平均65±10.5岁;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8~80岁,平均64±10.6岁。发病距治疗平均时间为2.2天,入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②首次发病且在5天之内的急性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者。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采用EME COMPANION Ⅲ型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6例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与CT(MRI)、DSA的诊断结果进行做对照。结果,中度以上血管狭窄者32例(69.57%),其中MCA狭窄19例(59.38%),颅内多发动脉狭窄13例(40.62%);与DSA结果符合率达73.68%(14/19);与CT(MRI)结果符合率达84.38%(27/32)。提示TCD检测能准确反映脑动脉狭窄特征,较早发现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对侧枝循环状况做出评价,在脑梗死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对病情的动态观察等方面均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发生6-72h内,持续静脉注射尿激酶,同时加用超声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最终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实验共纳入2013年2-11月间共90名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实验组A(超声频率800kHz+尿激酶20万U/d连续进行5d治疗),实验组B(尿激酶20万U/d进行治疗,总共治疗5d),及对照组C(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时所有受试者加用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疗。患者疾病发展情况依据改良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估,分别在实验开始初以及实验结束时(14d后)记录患者评分结果,同时记录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结果显示,NIHSS评分,实验组A,评分从13.2±5.2降至6.7±1.6;实验组B,评分从13.6±5.7降至8.7±3.6;对照组C,评分从13.4±5.4降至9.7±3.1,实验组A情况改善最明显,P<0.05。凝血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vWF及血小板CD62P在实验开始初及实验结束后,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并未提示出血风险。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6-72h内,应用尿激酶+超声溶栓治疗对预后有有效改善作用,且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应用尿激酶没有明显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5.
滕受带  黄飞  伍业光  韦丽敏 《广西医学》2010,32(11):1350-135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防治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TCD检测43例脑梗死合并心电图异常患者(A组)及33例脑梗死无心电图异常患者(B组)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对两组患者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A组各观察动脉的PI、RI均高于B组(P〈0.05);A组各动脉血流速度加快、血流速度减慢、血管狭窄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结论伴心电图异常的脑梗死病人其脑血管受损程度较严重,需要临床医生注意防范再梗死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体外超声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组和超声治疗组,不同意溶栓者作为对照组,每组20例,尿激酶溶栓给予尿激酶100万u静脉滴注,超声治疗组采用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在尿激酶溶栓后立即对责任血管及非责任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治疗,此后每天1次,每次20分钟,共10天。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溶栓术后(24小时、7天、14天)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评分。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完成TCD检查。结果:(1)超声治疗组14天NIHSS评分(2.9±1.5)明显低于对照组(8.4±5.3)(P〈0.05);(2)超声治疗组脑动脉再闭塞率(6.24%)明显低于尿激酶(28%)(P〈0.05)。结论:经颅超声辅助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能够增强溶栓效果,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不增加颅内出血转化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急性脑梗死桥接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2年1月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均行桥接治疗,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方案治疗,观察组加用床旁TCD指导桥接治疗。比较两组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Gonner评价血管再通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2 h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60 d的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72 h血管再通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57.5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病死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结论:桥接治疗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患者治疗过程中配合床旁TCD指导,能减轻患者神经缺损,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有助于提高血管再通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6):503-50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在诊断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7例,按照患者年龄大小分为老年组(48例)、中年组(25例)和青年组(14例),3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进行诊断,比较2种方法在不同年龄组患者中的诊断结果。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的颅内血管狭窄、脑动脉硬化和颅内动脉前循环狭窄比例分别为41.7%(20/48)、75.0%(36/48)和20.8%(10/48),中年组患者分别为44.0%(11/25)、28.0(7/25)和28.0%(7/25),青年组患者分别为42.9%(6/14)、7.1%(1/14)和42.9%(6/14);3组患者的颅内血管狭窄比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脑动脉硬化比例显著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老年组患者的颅内动脉前循环狭窄比例低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低于青年组(P<0.05)。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老年组患者的斑块形成、颈部血管狭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比例分别为83.3%(40/48)、68.8%(33/48)和33.3%(16/48),中年组患者分别为40.0%(10/25)、32.0%(8/25)和24.0%(6/25),青年组患者分别为7.1%(1/14)、14.3%(2/14)和14.3%(2/14),老年组患者的斑块形成、颈部血管狭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比例均显著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患者均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脑梗死患者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和颈部血管超声诊断可以反映患者的颅外和颅内供血动脉的血管病变,并且检查方便、快速、经济、无创伤,易为患者所接受,是脑梗死患者2种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开展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1月广饶县中医院收治的37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进行体检的37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分析检出率。结果:观察组TCD检测颅外段病变、血管完全或部分闲置、血管狭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膜增厚、斑块、血管狭窄及血管闭塞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开展颈动脉彩超、TCD联合检查的临床价值较高,可充分显示患者的脑梗死病变情况,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于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可积极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早期患者大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早期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A组应用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B组应用TCD检查.比较两组诊断效果.结果:B组异常检出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大血管病变部位检出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患者颈部脑部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对375例CI患者进行TCD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检测结果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结果:T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CI患者动脉硬化阳性率高,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动脉硬化比例增高。结论:TCD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对于CI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1例脑梗死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CDUS及TCD检测。比较两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内径(Ds)、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比较CDUS、TCD单独及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观察组Ds、RI、颈总动脉IMT、PI均明显大于对照组,Vs、V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诊断的敏感度、准确度明显高于CDUS、TCD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可提高脑梗死诊断的敏感度和准确度,且效果优于单纯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神经系统症状与头部CT或MR I检查确诊的58例脑梗死患者,应用TCD检测血流变化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32例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TCD检查病变区血流表现为减慢、加快或消失,以血流减慢多见,占39.7%;脑梗死组血流异常率(67.2%)明显高于对照组(18.8%)(P〈0.05);TCD检查定位结果与影像学检查符合率为86.0%。结论 TCD具有自身优势及局限性,对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可作为脑梗死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5.
魏章洪  徐金锋 《中外医疗》2010,29(5):169-170
经颅超声作为一种直观、安全、经济的检查手段常规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使用超声造影剂能够有效地增强多普勒信号,增加检查的诊断成功率。笔者查阅了近年来相关文献,摘要综述经颅超声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评价颅内动脉血流速度和检测脑血管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靠的方法。我们应用TCD检测脑梗死患者13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TCD和CUS联合使用的优点及各年龄组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管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方法分析179例脑梗死的TCD及CUS资料,根据年龄分青年组29例(29~44岁),中年组52例(45~59岁),老年组98例(t〉60岁)。结果TCD显示:脑动脉硬化84例(46.9%),青、中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64例(35.8%),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颅内前循环狭窄47例(26.3%),青年组高于中、老年组,P〈0.05;提示一侧或双侧颈内动脉狭窄44例,青、中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CUS显示:颈部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8%),青、中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斑块检出72例(40.2%),青、中年组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结论各年龄组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的管壁病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存在差异,TCD与CUS联合能较全面反映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梗死后眩晕患者的颈动脉形态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梗死后眩晕患者(观察组,42例)的颈动脉形态、斑块、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并与脑梗死后无眩晕患者(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颈动脉Ⅰ级狭窄者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Ⅱ、Ⅲ级狭窄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血管Vm下降速度,PI和RI增高与对照组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斑块内无回声及弱回声区面积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49.6±13.6)%及(22.1±7.5)%。结论:TCD可了解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改变,安全元创伤。有助于脑梗死后眩晕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应用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拟诊为急性脑梗死的100例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颈部血管超声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联合诊断的价值.结果 以DSA结果为金标准,颈部血管超声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准确度为80.00%,...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辅助尿激酶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TCD辅助溶栓组和对照组,TCD辅助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同时开始低强度TCD监测并且持续2 h,对照组单用尿激酶,根据TCD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判断溶栓前、后24 h TIBI分级变化,临床随访评定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 TCD辅助溶栓组血管完全再通者为15例(50%),部分再通为12例(40%),对照组完全再通者为9例(30%),部分再通为9例(30%),TCD辅助溶栓组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溶栓后2组间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CD辅助尿激酶溶栓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