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3-2013年期间的279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性140人,女性139人,严重肝功能损害50例;联合用药93例,单一用药186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肿瘤、呼吸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占62%(173例)。怀疑药物196种,其中中药占17.81%,抗肿瘤药占16.44%,心血管药占10.68%,抗结核药占10.41%。最常见怀疑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甲巯咪唑、雷公藤片。抗肿瘤、抗结核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参与联合用药时药物性肝损发生例数多于单用。结论:易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中药类、抗菌药物类、抗肿瘤药物、抗心血管药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对药物性肝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
结核病人药物性肝损害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翠芬  李净  华来庆  熊林平 《江苏医药》2004,30(12):949-950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药物是抗结核药,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发生机制复杂。本通过分析262例经抗结核治疗的住院结核病例,探索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1年丹徒区人民医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药物性肝损害38例,慢性药物性肝损害4例。常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抗结核药物、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激素类药物,降血糖、降血脂药物及中草药物等。结论重视临床常用药物所致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了解致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品种,探讨药物性肝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伤(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DILI),药物肝,对查得文献做一综述。结果常见可致药物性肝炎的药物有中草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甲状腺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药、抗菌药物、抗肿瘤药和糖尿病用药等。结论药物性肝炎是多因子损害,应该以预防为主,切忌乱用药,早期诊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根据本院的临床资料,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药物进行分析,找到其发病规律以便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中,以抗结核药(32例,占37%)和抗肿瘤药(23例,占27%)为主。肝细胞损害型36例占42%,胆汁淤积型28例占33%,混合型21例占2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对临床有一定影响,对抗结核药和抗肿瘤药引起的肝损害要引起重视,做好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抗结核药物致儿童肝损害的发生情况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从事儿童传染病诊疗活动的医务人员制定抗结 核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21 年在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肺结核或肺外结核,接受抗结核药物治 疗的0~14 岁患儿227 例,对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7 例结核病患儿抗结核治疗过程 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56 例(24. 7%)。其中婴儿(≤1 岁)13 例,发生肝损害8 例(61. 5%);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时间常见于用药 后1 周内(25 例,44. 6%),53 例(94. 4%)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静脉用药、联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以及艾滋病合并结核病 的儿童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概率较大。儿童结核病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用 药时间、合并艾滋病等因素有关。儿童结核病引起肝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64. 3%)及有明显纳差、恶心、呕吐、 腹痛、皮疹等临床症状(35. 7%)。结论:结核病婴儿(≤1 岁)在使用抗结核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害概率较大。肝损害发生时 间常在用药后1 周内,大部分肝损害发生在用药后2 个月内,且多数肝损害表现为无症状肝酶升高,建议监测肝功能时间为用 药后第1、2 周,后每2 周1 次直到2 个月,2 个月后每月1 次至疗程结束。  相似文献   

7.
17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建霞  沈玲 《中国药房》2008,19(2):138-139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6年4月17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5.29%,抗精神病药占13.53%,抗结核药占12.94%;肝细胞损伤型占51.18%,胆汁淤积型占14.12%,混合型占34.7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并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较多,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药物代谢酶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的关系,阐明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害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PCR-DS)方法分析101例有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病例组)及107例无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结核病患者(对照组)的MnSOD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它们与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之间的关系。结果与MnSOD编码基因47位碱基T/T基因型(OR:0.68,P>0.05)、T/C基因型(OR:1.03,P>0.05)比较,47位碱基C/C基因型患者更易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OR值为5.77(P<0.05)。结论 MnSOD编码基因的47位碱基CC基因型有可能是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各类药物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规律和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内163例严重药物性肝损害报告进行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涉及的怀疑药品品种繁多,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较易引起药物性肝损害。65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合并用药将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结论: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病例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其发病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自2007月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90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0例药物性肝损害中,男性90例,女性100例,中位年龄(45.6±9.7)岁,涉及药物115种,其中中药(包括中成药和中草药)居首位占38.4%,中成药占22.6%,中草药占15.8%;其次是抗结核类药物(13.2%)、抗肿瘤药物(10.5%)和抗感染药物(10.5%)。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损伤多见(38.4%),其次混合型肝损害(35.8%)和胆汁淤积型肝损害(25.8%);用药2周~1月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34.2%),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77.9%)、乏力(70.0%)、消化道症状(61.6%);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治愈率为36.8%、好转率57.4%。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部分发生隐匿、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及时处理大部分可治愈或好转,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传统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临床医药人员应根据这些特点加强用药监护,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