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S门P的I临床及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以及强化方式,并将CT与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SPTP好发于胰头,影像学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胰腺肿块,瘤体通常比较大。CT主要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影,部分实性结构呈乳头状或壁结节样突起,增强后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MRI表现为肿块在T1WI、T2WI上呈不均匀混杂信号,可识别肿瘤内部的坏死囊变及出血等特异性征象,实性部分增强呈渐进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15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GIST 15例,发生于胃6例,小肠4例,食管1例,直肠1例,小肠系膜2例,结肠系膜1例.术前12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3例仅平扫.[结果]恶性GIST平扫CT表现:病灶体积均大于5cm;胃肠道壁增厚4例,圆形或类圆形肿块11例;增强扫描后中度强化或明显强化.[结论]CT对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 CT 表现,探讨 CT 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 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 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 瘤)3例,CT 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两例 CT 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一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 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 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 CT 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肾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类疾病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对手术/病例证实的28例肾占位性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肾恶性肿瘤21例(75%),其中肾癌(RCC)16例,CT表现为肾实质内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盂癌2例,CT表现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肾母细胞瘤(Wilms瘤)3例,CT表现为较大不规则的分叶肿块,增强后不强化;肾良性肿瘤3例(11%),均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LL),两例CT表现为多种不同成分的混杂密度肿块,一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增强后软组织部分强化,而脂肪成分不强化。其它4例(14%),3例肾囊肿,CT表现为典型的边界清楚的囊性病灶,增强后未见强化;1例肾脓肿,CT表现为实质性与囊性混杂密度的肿块,增强后实质性部分有轻度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结论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及诊断过程中密切结合病史,对肾占位性病变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肾恶性肿瘤的CT表现,对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2例肾恶性肿瘤的CT图像进行回顾分析,观察统计病变的部位及其CT征象,发现有诊断价值的征象。结果:肾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肾区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肾变形、肾盂肾盏移位变形以及肾门结构推移等。肿块密度比较均匀,亦可见瘤内坏死、囊变和钙化。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或均匀强化,也可无明显强化。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肾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有利于其CT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特征,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发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结果]18例病变位于幕上,3例病变位于幕下。CT平扫多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低或稍高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DWI呈稍高或高信号,瘤周水肿较明显。CT和MRI增强扫描肿块均较明显强化,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少见。[结论]颅内淋巴瘤的MRI、CT表现虽具有多样、重叠性,在部位、形态、信号或密度改变及强化形式仍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通过其影像鉴别分析,在术前作出定性诊断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误诊分析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误诊原因,提高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T误诊为GIST的病例的胃肠道钡餐造影和CT表现.结果5例中2例行胃肠道X线钡餐检查,病理证实胃肠道腺癌3例,胃类癌1例,肠系膜恶性间皮瘤1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多种消化道病变相鉴别,胃或肠腔的偏心性狭窄、局部形成倾向于向外生长的肿块、肿块内出现不规则坏死区、CT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点,提升对该病的认识以及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手术及病理证实为Castleman病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密度、边界边缘、强化方式、供血血管及卫星灶等影像表现,总结单中心型Castleman病的CT影像特点及其病理分型。[结果] 23例患者临床分型为单中心型,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其中胸部病灶8例,腹部14例,颈部1例,表现为单发软组织结节或肿块,类圆形或者类椭圆形,边界清楚、边缘大多光整,10例病灶内分枝状、斑点状或结节状钙化,13例病灶周围结节状“卫星灶”;增强扫描病灶多呈动脉期较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不消退,19例病灶见一条或多条供血血管,9例病灶内见条状或星芒状“裂隙征”。[结论]单中心型Castleman病在CT图像上具备一定影像特征,多呈单发的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通常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其内可有分支状、斑点状钙化,周围可见结节状卫星灶,常有粗大的供血血管,病灶大多呈现较明显、持续强化;其CT影像表现与病理分型密切相关,几乎均为透明血管型。  相似文献   

9.
摘 要:[目的] 探讨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以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8例前纵隔肿瘤的CT影像学特征,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45例胸腺瘤中40岁以上的有38例(84%),17例(38%)伴重症肌无力的症状,29例(64%)表现为偏侧性生长。17例非侵袭性胸腺瘤中14例表现为密度均匀、边界清、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密度肿物,28例侵袭性胸腺瘤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及明显不均匀强化的肿物;8例胸腺囊肿表现为边界清的液性密度肿物,增强检查无强化;14例淋巴瘤表现为肿块周围多发或孤立的结节,10例向纵隔两侧生长且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11例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平均年龄为30岁,10例成熟型囊性畸胎瘤中表现为囊实性混杂密度的肿物,9例(90%)病变内可见脂肪密度。1例精原细胞瘤表现为右前纵隔类圆形的软组织密度肿物,增强检查为中度强化。不同前纵隔肿瘤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论] CT检查是诊断前纵隔肿瘤类型的重要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对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包括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强化特征。[结果]良性16例.恶性4例:肿瘤他于肾上腺者18例,其中1例为双侧,其余为单发,共21个病灶。良性肿瘤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其中密度均匀2例,12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单个或多个结节状低密度区,2例表现为厚壁囊肿样病灶;恶性表现为边缘呈分叶状肿块、侵袭性生长、中心不规则坏此.增强扫描动脉期14个病灶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其巾4个病灶内呢粗大扭曲的血管断面、坏死和囊变部分不强化.6个病灶呈轻中度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仍有12个病灶持续强化,8个病灶强化程度下降,1个病灶始终不强化。[结论]嗜铬细胞瘤多为富血供的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具有重要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