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典期间公众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应对类似传染病的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州、太原和杭州3地,2003年"SARS"疫情流行强度高和低的街道各1个及1个县中的2个乡,每个街道(乡)选择1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随机调查100人.并调查部分职业人群.了解调查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对SARS的认知和心理情况、非典期间的群体张力以及8种健康相关行为.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11.5分析.[结果]SARS期间健康相关行为均分30.47,95%CI为30.29~30.66,居民的健康行为得分城镇高于农村,山西和广东高于浙江,并随文化程度、对非典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对非典预防措施相信程度的提高以及非典对生命的威胁严重性认知增加而逐步增加;随压力状态的升高、依次降低(P<0.01). [结论]除了文化程度、性别、地区、城乡等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外,群体张力以及对非典的认知是影响居民健康行为采纳的重要因素,应成为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不同人群与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非典”)传播相关的生活居住条件及“非典”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2 0 0 3年 8月在山东省 6个城市和农村社区对具有代表性的 7种人群调查居住条件、饮用水情况、“非典”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非典”流行期间防护行为 ,对相关防治问题的认识及态度。 [结果 ]调查 25 98人 ,88 4%的调查对象每人居住面积在 10m2 以上 ,84 4%的人饮用封闭式供水 ,5 6 0 %的居民使用水冲式厕所 ;调查对象“非典”相关防治知识得分为 ( 17 93± 2 19)分 (总分 2 1分 ) ,文化程度越高认知率越高。 [结论 ]山东省居民居住空间及饮用水卫生状况尚可 ;人群对“非典”相关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非典(SARS)期间与非典后公众相关健康行为改变的情况.方法 于2006年3月在广州、太原和杭州市,选择2003年SARS疫情流行强度高和低(无病例或散在发生)的街道各1个,每个街道中各选择1个居委会,每个居委会随机调查100人.各地再选择1个郊区县,每个县中随机抽取2个乡,每个乡抽1个村,每村随机调查100人.并调查部分职业人群,每省调查800人左右,共计2400人.对城乡居民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入户询问调查,职业人群由被调查者本人自填问卷.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目前饭前总是洗手、便后总是洗手的比例与SARS期间比较有所提高,分别从39.6%和54.3%提高到42.8%和58.8%;总是运动锻炼的比例基本未变,但是与SARS期间比较,较多运动的比例从36.1%下降到32.5%;总是/较多开窗通风和主动寻求健康信息的比例有所降低;在外出就餐的人群中,总是和较多使用公筷者非典期间为12.1%和24.8%.现在分别为11.2%和22.7%.SARS期间13.2%的人使用消毒液洗手,现在仅为4.9%.结论 SARS疫情的流行,使公众的健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今后应适度提高公众的危险意识感,并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持和外部压力包括制度建设,以促使其采纳和保持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4.
合肥市部分人群SARS认知及行为态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了解合肥市部分人群对 SARS的认知情况及行为态度。方法 对合肥市两个社区及一所大学的部分人群共 1332人进行现况调查 ,比较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对 SARS的总体认知水平。结果 合肥市人群对 SARS的认知情况尚好 ,总体平均得分 ( 15 .0 2± 1.98)分 (总分 18分 )。结论 合肥市居民对 SARS的认知水平总体较高 ,但存在群体差异 ,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 ,以提高全体居民的健康意识 ,进而预防 SA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企业员工对“非典”的相关知识、心理、行为情况,为今后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新发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调查表对大兴区四家企业280名员工进行有关“非典”相关知识、心理、行为等的问卷调查。结果 大兴区企业员工对SARS防治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较好,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已被大多数员工所采纳,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结论 今后应将知晓率和形成率低的人群做为重点健康教育对象,同时将“非典”疫情时群众形成的卫生防病意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长期保持下去,是今后健康教育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前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在我国的流行 ,给社会和人群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由于到现在为止还未找到真正有效的治疗 SARS的方法 ,人们的预防知识、卫生行为、健康信念对于 SARS的控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解普通的作业工人对于 SARS的一般知识、行为状况及相关态度 ,并为政府和医疗防治机构制订下一步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以尽早控制 SARS在我国的流行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 2 0 0 3年 5月 3~ 6日进行了本次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武汉市 3个城区武昌、汉口、汉阳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诸城市周边毗邻沿海城市.地域广、人口密集经济活跃、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频率高等特点使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亦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预防控制(防控)工作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但诸城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组织全市人民建设起严密的防控体系,启动"非典"防治应急预案,建立指挥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市、乡、村各级领导成员包管区、包单位、包人员的联防联控格局,在邻县发生疫情的情况下,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实现了堵住源头不输入的目标,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通过对诸城市的SARS防控工作分析地方政府在SARS防控中的作用,可为政府今后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政策定位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领导重视。针对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非典”,SARS),学校领导多次开会研究布置落实民航学院预防控制“非典”工作,成立了民航学院预防控制“非典”工作小组,由校长、书记亲自挂帅主持和领导抗“非典”工作,下设总值班室,24小时不离岗,各系处二级单位建立每天信息报告制度,值班人员早8点通报全天情况,遇有紧急重要情况,随时登记报告。在校医院新安两部电话,建立可疑SARS病人信息应急上报电话,校领导还多次下到校医院检查工作。民航总局对我校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视,全力支持学校的防“SARS”工作。  相似文献   

9.
医护人员是SARS的高危人群。为寻找诊治、防护等行为因素中可能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为修正预防控制措施指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3年4~5月对广州市内5家医院参与了SARS患者诊治工作的部分感染和未感染的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个平凡的医生,在祖国需要他的时候,他放弃优越的环境,回到了非典一线,当全世界都没有搞清楚SARS的时候,他毅然决然的回到了祖国人民的身边,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用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耐心的和病人一道抵抗SARS,预防SARS,和全国人民一起度过了难关。  相似文献   

11.
从SARS在医院的聚集流行看标准预防现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标准预防现状。方法 分析SARS在医院聚集流行与标准预防的关系。结果标准预防在医院未得到有效落实。结论 标准预防执行不力是导致SARS在医院聚集流行的重要因素,各级医疗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教育,提高他们的标准预防意识,严格管理医务人员的标准预防行为,加强医疗防护设备的开发和利用,使标准预防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传媒引导和公众互动对SARS预防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观点探讨传媒和公众互动在SARS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技术,多方位主动与社会和公众交流,不断调整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在SARS流行后期,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和分析人群对SARS的认知程度。结果 在SANS流行早期印发了宣传折页和张贴画、深入闹市和社区开展咨询,持续利用电视、电台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及时开通热线、专线和互联网页,租用商业性广告动画展播,并组织专家宣讲团,开展公众心理健康辅导。对3405份问卷调查分析,人群SARS基本知识知晓率在95%以上,面对SARS疫情趋于乐观和理性,基本预防措施实践率在80.0%以上,82.4%对政府政策满意,93.8%敬佩医务人员。结论 新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理中,必须主动引导媒体,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地与公众和社会互动,促进预防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从甲型H1N1流感防控看现代疾病预防控制的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型H1N1流感防控使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SARS之后再次受到考验,我们不仅看到了经过升级后日趋完善的疾控体系,也体现了现代疾病预防控制以公众健康为导向,以公共资源为保障,以社会动员为主要方法,更加注重合作协调的新特点。通过分析该次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策略和措施,探讨如何借鉴甲型H1N1流感防控经验,促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发展,为推进现代疾控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epidemic that occurred in Hong Kong in 2003 caused serious public health consequences. Its impacts on health-seeking behaviors of the general public have not been assessed. METHODS: Two cross-sectional, random telephone surveys interviewed 1603 Hong Kong adult residents in the post-SARS epidemic period, June and September 2003 to investigate changes in the post-SARS period. RESULTS: Noteworthy percentages of the respondents self-reported increased frequencies of practicing favorable health-seeking behaviors in June 2003, as compared with the pre-SARS period. Few respondents reported the opposite. This was observed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health services seeking, adoption of healthier lifestyle, spending more resources on health, adoption of good personal hygiene, mask use when ill with influenza, and avoidance of risk behaviors. The frequencies of practicing most of these health-seeking behaviors, as measured in June and September 2003, were comparable. Further increases in healthy diet and weight control, etc., were observed during that period. Those who worried about contracting SAR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improved health-seeking behaviors. CONCLUSIONS: The community in Hong Kong responded to the SARS epidemic by practicing more favorable health-seeking behaviors. Public health workers should utilize these opportunities to foster favorable changes.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impact of the outbreak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was enormous, but few studies have focused on the infectious and general health status of healthcare workers (HCWs) who treated patients with SARS. DESIGN: We prospectively evaluated the general health status of HCWs during the SARS epidemic.The Medical Outcome Study Short-Form 36 Survey was given to all HCWs immediately after caring for patients with SARS and 4 weeks after self-quarantine and off-duty shifts. Tests for detection of SARS coronavirus antibody were performed for HCWs at these 2 time points and for control subjects during the SARS epidemic. SETTING: Tertiary care referral center in Taipei, Taiwan. SUBJECTS: Ninety SARS-care task force members (SARS HCWs) and 82 control subjects. RESULTS: All serum specimens tested negative for SARS antibody. Survey scores for SARS HCWs immediately after car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for the control group (P<.05 by the t test) in 6 categories. Vitality, social functioning, and mental health immediately after care and vitality and mental health after self-quarantine and off-duty shifts were among the worst subscales. The social functioning, role emotional, and role physical subscale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self-quarantine and off-duty shifts (P<.05, by paired t test). The length of contact time (mean number of contact-hours per day) with patients with SARS was associated with some subscales (role emotional, rol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a mild extent. The total number of contact-hours with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ARS was a borderline predictor (adjusted R2=0.069; P=.038) of mental health score. CONCLUSIONS: The impact of the SARS outbreak on SARS HCWs was significant in many dimensions of general health. The vitality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SARS HCWs 1 month after self-quarantine and off-duty shifts remained inf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居民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防治信息和媒体材料的需求状况,指导今后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制作.方法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北京市崇文区18~60岁的本市居民274名和流动人员244名,并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市居民和流动人员对大部分"非典"预防基本知识的知晓率较高,均在70%以上,但对传染病预防控制法律法规和"非典"治疗知识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在媒体需求方面,本市居民更希望得到声像类宣传品,而流动人员更倾向于图画为主、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在"非典"流行的特殊时期,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应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要关注公众的心理问题,并主动向公众宣传公共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公众的知觉压力情况及其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州、太原和杭州三地,分层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城区居民、农村居民,以及建筑工人、服务行业人员、学校教职工共2532人开展回顾性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测量对SARS的认知和行为,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测量人群知觉压力.EpiData 2.0软件录入,对CPSS的14个问题根据回答赋分,计算知觉压力测量值;用SPSS 11.5软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及认知与健康危险压力发生率的关系,以及低压力状态(0~分)和中等压力状态(15~分)及危险压力状态下(25分以上)相关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问卷2424份,有效率为95.7%(2424/2532);被调查者的CPSS测量值为0~49分[(22.7±6.8)分],M=24.0分.SARS期间处于健康危险性压力的人群占39.3%(953/2379).随着压力升高,调查对象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开窗通风、咳嗽打喷嚏时避开他人、运动行为的采纳频率依次降低.logistic回归显示,与认为SARS威胁程度一点不严重,对疫情一点不害怕,以及预防措施一点不了解相比,认为SARS威胁程度比较严重(β=0.41,Wald χ~2=4.84,P=0.03),对疫情不太害怕(β=0.50,Wald χ~2=6.69,P=0.01)、比较害怕(β=1.39,Wald χ~2=48.59,P=0.00)和非常害怕(β=1.77,Wald χ~2=53.59,P=0.00)以及对预防措施不太了解(β=0.74,Wald χ~2=4.48,P=0.03)、比较了解(β=-0.98,Wald χ~2=8.29,P=0.00)、非常了解(β=-1.18,Wald χ~2=10.66,P=0.00)对人群健康危险性压力发生率的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知觉压力测量值越大SARS流行期间相关健康行为采纳率越低.提高公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等措施可降低压力.  相似文献   

18.
汶川地震后青川县乔庄镇卫生防疫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调查获得汶川地震后青川县乔庄镇的卫生防疫状况。方法设计针对震后灾民临时居住区卫生防疫状况及其他相关信息资料的调查表,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乔庄镇的居民临时居住点的卫生防疫状况,随着不同的临时居住区有所不同。震后至调查结束这段时间内该地区传染病的发生(除风疹外)较往年同期无显著增加。结论乔庄镇的卫生防疫状况在一定条件下可控制或预防一些传染病的发生,但是在卫生防疫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抗击"非典"实施策略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深圳市SARS流行控制应急实施策略及其效果,揭示深圳防控SARS的成效与经验。方法 收集深圳市SARS预防控制及治疗等有关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和社会医学分析。结果 深圳市防治非典成效显,发病率(0.76/10万)、病死率低(1.8%)、治愈率高(86.9%),医务人员零感染;快速建立启动应急机制,科学判断,果断决策,快速隔离病人筛选有效救治方案,医务人员预防服药,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结论 深圳市控制SARS是成功的,为今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SARS和COVID - 19应急处置核心要素的分析和再认识,为防控疫情、规范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体系提出建议。方法 收集SARS和COVID - 19应急处置过程中涉及的卫生措施和文献政策并进行分析。结果 两次疫情在应急处置方面存在差别,相比于2003年的SARS,新冠疫情在危机预警、政府指挥、信息发布和疫情恢复重建等核心要素已得到良好的改善和发展。结论 我国的应急处置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国家还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完善应急预警、加强疫情宣讲等,以期为防治COVID-19或其他重大传染病提供策略建议,对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