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临床医师评估角膜内皮功能最常用的项目,但角膜内皮功能紊乱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近年来对各种眼部原发疾病、角膜移植术后等所致角膜内皮功能紊乱的临床数据有了更翔实的更新.眼部原发病中,各种类型的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角膜的损伤程度较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开角型青光眼严重,青光眼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内皮的影响也各有特点.葡萄膜炎患者角膜内皮损伤的严重程度与炎症复发频数、炎症反应程度及病程密切相关.剥脱综合征患者前房含氧量低、细胞外纤维物质在眼前段的堆积、细胞发生纤维化改变等因素均可降低角膜内皮的功能,导致剥脱综合征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对损伤的耐受性差.对于角膜移植术后的患者,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手术方式、原发病、继发性晚期角膜内皮衰竭是角膜移植术后患者角膜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储备能力下降的常见的全身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细胞膜Na+/K+-ATP酶泵的功能降低、大量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生成、代谢应激作用增强等因素均可降低角膜内皮创伤修复及愈合能力.本文就角膜内皮功能紊乱的易患因素进行综述,以帮助临床医师理解及重视该因素在内眼手术前的评估.  相似文献   

2.
魏林娜  郭淑珍 《眼科》1996,5(3):167-169
使用日本Konan SP5000型接触式角膜内皮及角膜分析仪,观察,分析我国正常人角内皮细胞照片144张,结果表明: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随年龄增长而趋向衰老的变化,显示了角膜内皮具有自我调整,功能代偿的本能,提出判定角膜内皮“愈合储备”功能标准应根据细胞密度和形态构型而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杂性角膜外伤后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角膜植片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手术12例(12眼)的术后移植片行内皮细胞摄像分析,并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术前供体角膜及术后移植片厚度。结果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远期角膜内皮丧失率为34.98%,平均细胞面积明显增大,变异系数也明显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下降,但植片的厚度在正常范围内。其中11例移植片保持透明,表明多数未发生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是一种安全的方法,虽然移植片内皮细胞各种指标变化较大,但其厚度正常,透明成功率较高,所以穿透角膜移植联合手术仍不失为治疗复杂性角膜穿孔伤的良好办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镜面反射显微镜对部份穿透角膜移植术后10天~24年的105例(107眼)作了植片内皮照相检查。发现:(1)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正常角膜明显降低(500-2386/mm~2)。(2)术后半年至1年后,内皮细胞界线才比较明显、细胞的损失率才趋于稳定。(3)植片内皮细胞大小形态及排列亦有所改变;细胞密度越高则大小形态越均匀,排列也越整齐,相反,细胞密度越小,则细胞的大小形态越参差不齐,排列越不规则。(4)在某些植片内皮上可见黑区和黑带,几乎所有植片与植床之间均可见到一条环形黑带。(5)植片内皮细胞密度与术后时间呈负相关r=-0.325P<0.001)。  相似文献   

5.
角膜的正常结构及内皮细胞功能的稳定对于角膜的透明极为重要,术前供体角膜材料的处理和保存方法直接影响穿透角膜移植术后的成功与失败。良好的中长期角膜保存为适时进行穿透角膜移植手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综述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保存的供体角膜材料在保存过程中以及使用该材料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后角膜的厚度、内皮细胞密度及角膜缘的HLA—DR阳性朗格罕斯细胞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6.
生长因子与角膜内皮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一声 《眼科研究》1999,17(4):314-316
角膜内皮细胞是维持角膜透明的关键细胞成分,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和形态异常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而降低视力。在伤口愈合过程中,生长因子可增加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槿刺激内皮细胞再生,促进伤口愈合。肽类生长因子影响着多种细胞生理过程,包括细胞增殖,分化,移行和存活。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外构建出形态结构功能正常的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TE-HCE),并以猕猴动物模型验证其维持角膜透明的作用。方法实验研究。以非转染人角膜内皮单克隆细胞株细胞(mcHCE细胞)为种子细胞,以去上皮层修饰羊膜(mdAM)为载体支架体外构建出TE-HCE,对其透明度、形态、细胞密度、组织学结构、超微结构、功能蛋白的荧光表达进行检测;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PKP)对猕猴右眼分别移植TE-HCE(3眼,TE-HCE组)和mdAM(3眼,mdAM组),未移植的左眼作为正常对照眼(6眼,对照组),利用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内皮镜、角膜测厚仪和眼压计对术后动物的角膜透明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和眼压(IOP)进行在体检测,并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移植眼角膜内皮细胞的CM-DiI标记。数据处理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体外构建的TE-HCE透明度高,具有与活体角膜内皮近似的形态结构,单层细胞密度高达(3 602±45)个/mm2,细胞连接蛋白和膜运输蛋白呈阳性表达;术后跟踪观测结果显示,TE-HCE移植眼的角膜没有出现明显的炎症和免疫排斥反应,角膜维持透明,虽然出现了轻度角膜水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CCT逐渐下降,术后181 d时单层细胞密度为(2 796±157)个/mm2;而mdAM移植眼的角膜则出现了明显的炎症反应,长入了新生血管,角膜持续混浊与水肿,厚度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各组间IOP的变化无明显差异。CM-DiI荧光检测结果显示TE-HCE移植眼的角膜内皮移植区的细胞均带有CM-DiI标记(来自于移植的TE-HCE)。结论体外构建的高密度TE-HCE具有正常的形态结构,且功能蛋白表达正常,移植后能使猕猴角膜逐渐恢复透明度和厚度,表明TE-HCE在体内可重建出功能正常的角膜内皮,有望用于角膜内皮异常疾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移植片内皮细胞远期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PK)后透明植片内皮细胞远期的形态学变化和与植片寿命的关系。同时调查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 2 3年间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排斥反应、植片失活的机率。方法 :应用非接触内皮显微镜和图像分析技术对 14 8名单眼PK手术患者移植片和手术眼角膜进行活体内皮细胞形态定量分析。结果 :1 术后 3月~ 10年 ,植片内皮细胞数量下降迅速 ,达到 72 5± 17 7% (M±SD) (r =13 % ) ;细胞面积、形态系数、细胞周长和非六角形细胞比率增大P <0 0 1,而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态系数变小P <0 0 0 6。 2 术后 10~ 2 3年 ,植片内皮细胞丢失速度减慢 (r =3 % ) ,同时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变得相对稳定 (2 7 8% )P <0 0 1。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系数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P <0 0 5。 3 PK术后白内障手术率 14 % ,青光眼和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是 16%和 2 9%。 4 PK术后植片失活率是18%。晚期植片内皮功能衰竭是晚期植片失活的主要原因 ,术后 5~ 2 3年 12例植片失活患者中发生了 7例。结论 :1 PK术后 11~ 2 3年 ,每年内皮细胞密度稳定下降。六角形细胞比率和细胞形状系数恢复正常 ,面积变异系数稳定说明内皮细胞层稳定性得以恢复。细胞密度和细胞形态在评估PK术后的愈合过程是同样重要。 2 PK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穿透性角膜移植的供眼及术后移植片定期进行内皮细胞摄相观察,探讨供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异情况以及影响其变异的因素。方法选择做穿透性角膜移植的15例病人,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术前供眼及术后植片进行定期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大小变异系数(CV值)及细胞形态方面检查分析。结果(1)术后2~6周、3~6个月、7~11个月及1~1.5年的内皮细胞丧失率分别为12.17%、21.91%、26.55%及29.28%。(2)供眼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由术前的457.06μm^2逐渐增加到术后1~1.5年的646.34μm^2,CV值由52.42%增加到62.32%。(3)供眼六角形内皮细胞的比率由术前的41.76%下降到术后1~1.5年的28.08%。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供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渐减少,细胞丧失率逐渐增大,术后3~6个月增大最明显,7~11个月变化较小,趋于稳定。平均细胞面积及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均逐渐增大。标准的六角形细胞比例则逐渐变小,非六角形细胞的比例相应增大。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均能透明愈合,且角膜厚度在正常范围内,并获得良好视力,因此其是使角膜病失明患者复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黄挺  陈家祺 《眼科学报》1999,15(4):253-256
目的:改良了影响深低温冻存效果的多项相关因素,探讨其对冻存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应用于条件较差的病例行角膜移植术,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紧急角膜移植术中的意义。方法:取术中钻取中央植片后残余的周边部角膜,行锥兰-茜素红染色,判定内皮细胞存活率;术后用角膜内皮反射显微镜检测角膜厚度及内皮细胞密度。观察术后植片上皮愈合及透明度变化,统计透明率、感染控制率、网脱复位率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植片内皮细胞存活率82.1%,术后植片内皮密度1642个/mm~2,植片厚度0.59mm。非化学烧伤及热烧伤病例术后2~5天植片上皮愈合,2~4周植片透明。透明率87.5%,感染控制率90.63%,网脱复位率55.56%。感染控制及网膜复位病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改良的深低温冻存法有助于改善冻存的角膜内皮细胞活性,而且能随时提供角膜供体,在紧急角膜移植术中有特别重要意义。眼科学报1999;15:253-356。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角膜内皮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用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内皮炎患眼的角膜内皮细胞,分析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结果角膜内皮镜检查26只患眼,显示内皮细胞密度降低,细胞异形性比率增高。其中10只眼在抗病毒治愈后随访期间无复发,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未见进一步下降。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是角膜内皮炎的主要感染源,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的破坏。  相似文献   

12.
羊膜载体培养标记兔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Fu Y  Fan XQ  Luo M  Chen 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925-929
目的探讨以羊膜基底膜为载体培养兔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的可能性,为培养内皮细胞移植治疗角膜内皮失代偿疾病提供依据与方法。方法体外培养扩增兔角膜内皮细胞,采用亲脂性碳青染料(CM-DiI)对细胞进行标记,种植于去除上皮细胞的羊膜基底膜上,体外培养形成单层角膜内皮层,并进行形态学、组织学、超微结构及细胞标记情况的观察;将羊膜为载体培养的内皮层对切除后板层的兔角膜进行移植,同时以无培养内皮细胞的羊膜移植和单纯角膜后板层切除为对照,术后观察角膜透明度与厚度,对其进行组织学与细胞标记情况的检测。结果 5~7d 角膜内皮细胞即在羊膜基底膜上融合成单层,细胞为扁平多角形,排列紧密,密度可达(3202.84±347.77)个/mm~2,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内皮细胞被 CM-DiI 标记后显现红色荧光;培养内皮层移植后角膜维持相对的透明与薄度,而无内皮细胞羊膜移植和单纯后板层切除两组对照角膜严重水肿、混浊,厚度明显超过实验组角膜;培养内皮移植后角膜形成新的内皮层,通过标记的细胞发现移植后细胞仍为培养移植的内皮细胞而非周边细胞的移行。结论羊膜基底膜是角膜内皮细胞生长和移植的良好载体,体外培养角膜内皮细胞移植有望代替供体角膜移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25-929)  相似文献   

13.
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引起的失明可通过角膜移植来治疗.人们通过体外培养角膜内皮细胞并使其增殖,进行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和角膜组织工程学研究.目前常用的分离角膜内皮细胞的方法是从供体上撕除后弹力层和角膜内皮层,利用酶消化作用使角膜内皮细胞分离.常用的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加各种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细胞增殖,但培养的角膜内皮细胞长期传代后仍难以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基因转染技术建立了永生化角膜内皮细胞系,有关细胞周期、信号通路和离子通道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角膜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各个环节的最近进展.  相似文献   

14.
闫爱民  陈凤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0):1786-1789
目的:观察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探讨糖尿病及其病程长短对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患有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97例135眼,根据病程长短分为Ⅰ组(糖尿病病程≥10a)和Ⅱ组(糖尿病病程<10a),另随机选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2例89眼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变异系数,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比例与术前相比均呈下降趋势,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在术后1 wk;1 mo与术前相比呈增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糖尿病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六边形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糖尿病组之间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边形细胞比例及内皮细胞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Ⅰ组六边形细胞比例低于Ⅱ组,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角膜内皮有一定损伤,由于糖尿病对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功能的影响与病程长短有关,手术对糖尿病患者角膜内皮损伤更明显,糖尿病病程越长,手术中角膜内皮越易受损。  相似文献   

15.
崔丽  马翔  赵艳辉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09-1012
目的:探讨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进行后板层角膜移植(PLEK)治疗角膜内皮衰竭的可行性。方法: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基质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术中去除角膜内皮细胞,建立角膜内皮衰竭动物模型,实验组和基质组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对照组仅去除角膜后板层组织,不进行移植。术后观察3mo,对三组角膜的水肿混浊程度和中央角膜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7d,实验组角膜水肿程度较基质组和对照组明显减轻,透明度增加。术后3mo时,实验组内皮细胞密度为2 026.4±129.3个/mm2,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505.2±25.4μm,基质组中央角膜厚度平均为1 535.6±114.5μm,而对照组为1 493.5±70.2μm。结论:实验以异种脱细胞角膜基质为载体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行后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内皮衰竭取得了初步成功。移植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能够在活体上成活,并具有一定的角膜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维持角膜透明,为临床上治疗角膜内皮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扫描电镜与计算机图象分析技术联合应用的方法,对20只家兔进行了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内皮创伤愈合的形态学定量分析,结果展示了术后不同时间伤口部位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周长、密度、形状系数、最大长径、变异系数的数值,并对内皮愈合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来源角膜植片术后排斥反应与角膜内皮细胞的相关性。

方法: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心脏死亡供体来源角膜植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28例28眼角膜植片分别于术后<1、2~3、4~6、7~12mo行角膜内皮镜检查。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1、2~3、4~6、7~12mo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38.23%、49.56%、57.18%、65.04%;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071.15±311.47、1771.33±348.18、1626.59±353.92、1553.14±307.31个/mm2;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与排斥反应呈正相关关系(r=0.95,P<0.05); 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与排斥反应呈负相关关系(r=-0.93,P<0.05)。

结论:DCD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时有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逐步增高,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逐步降低的趋势;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可作为早期检测术后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一、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受体眼的命运取决于供体眼的角膜内皮,这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假如把一个50岁的角膜(供体)移植于20岁的患者(受体),那么20年后,供体角膜内皮已70岁,受体角膜却只40岁。此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其代偿力如何?值得关注。近代对角膜内皮的研究已有很好的仪器。用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证实:正常眼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青年人多于老年人,且随年龄的增加,细胞密度减少。因此,认为老年人的角膜不适于作  相似文献   

19.
陈曦  严宏 《眼科新进展》2020,(10):981-984
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水肿、干眼、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致大泡性角膜病变等严重影响着患者满意度和视觉质量。长期以来,穿透性角膜移植是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者视力恢复的有效方法,但角膜供体缺乏及移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等问题仍然无法解决。近年来,角膜内皮移植、局部角膜后弹力层撕除、人工培养角膜内皮细胞植片的移植、Rho激酶抑制剂调节角膜内皮细胞增殖等方面的进展和新手段,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患者的治疗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角膜内皮炎的角膜内皮细胞形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孙洪臣 《眼科新进展》2007,27(2):138-139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炎对患者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用EM-1000型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对10例单眼角膜内皮炎愈后4-12周的患者的双眼分别摄取中央角膜内皮像并对其图像进行电脑分析。患眼作为实验组。健眼作为对照组。观察其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的百分比及异形性的变化。用计量资料配对设计的2样本均数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双侧检验,P〈0.01为统计学有差异)。结果在10例临床诊断角膜内皮炎愈后的患者中,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实验组平均为(1981±181)/mm^2。对照组平均为(2284±315)/mm^2。六角形细胞比例实验组平均为34%,对照组平均为43%.变异系数实验组平均为53%,对照组平均为45%.以上各项观察指标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统计学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角膜内皮炎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严重的形态改变,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充分重视。[眼科新进展2007;27(2):138-1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