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春鸣 《海南医学》2005,16(10):71-71,2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其中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 死亡组溶栓前QTd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 AMI患者QTd的增加与室颤关系密切,QTd越大,室颤发生宰越高。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是近期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QT离散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儒识 《海南医学》2009,20(4):64-6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与QT离散度(QTd)之间的关系。方法55例AMI每例受试者分别测量溶栓前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各导联QT间期,各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之差即为QTd。结果死亡组9例,溶栓前QTd为(88.4±16.8)ms;存活组45例,溶检前QTd为(56.1±14.1)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的时间与室颤关系十分密切,QTd越长,室颤发生率越高,且提示预后严重。  相似文献   

3.
QT间期离散度(Q1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CT时限变异程度,而QT间期本身是反应心室各部心肌复极情况最简便而无创的指标。QTd采用静息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QT间期和最短QT间期之差表示,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对急性心肌梗塞(AM/)顶后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观察24例AM/患者美托洛尔治疗前后QTd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G受体阻滞剂对AM/的QTd影响。  相似文献   

4.
QT离散度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又称QT间期离散度,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它反映了心室电活动复极过程在各个局部的不均一性,可以用来评价心肌电活动状态和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1985年Campbell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QTd代表了心室肌的不稳定性,是反映心脏电生理状态的一项无创性指标。目前在心血管病,尤其是在冠心病(CHD)具有诸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熊伟 《医学新知杂志》1999,9(4):209-211
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的最长QT问期(Q-Tmax)与最短QT问期(Q—Tmin)之间的差异程度[1],这一概念由Compbell早在1985年提出。近年来对于Q-Td的研究国内外均在深入开展。对其临床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学者认为:心电图各导联Q-T之间差异并非由测量技术上的伪差所致[1];有的学者则认为应用Q-Td的大小来预测病情的预后是错误的,它将会引起更多的不必要的惊慌[2]。现报道我院1996~1997年内科住院患者190例心电图分析的结果,旨在探讨Q-Td产生机理及其临床诊断意义。1资料和方…  相似文献   

6.
QT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即量大QT间期与最小QT间期的差值,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可作为一项有效预测心律失常的危险指标,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有明确的规律关系。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细胞的复极过程并非完全同步,因而产生了心肌细胞不应期的不均一性,反映在体表心电图上即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是指一份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中QT最大值(QTmax)与QT最小值(QTmin)之间的差值,是一个反映心室兴奋恢复的不同步性或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的概念。它反映心室复极的离散情况,从而探测发生室性心律紊乱的可能性。正常人生理性心室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在病理状态下QTd就会明显增大。QTd作为一种无创性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已被很多专业人士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就有关测量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对心电图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行PGI术的病人,测量术前及术后心电图相应导联最大与最小QT间期,计算QTd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CI术后心电图QTd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结论:PEI术可通过改善缺血,进而达到缩短QTd,减少心律失常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的变异程度,它反映了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是预测心律失常发生及其危险性的可靠指标。本文的目的是探讨QTd与胺碘酮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测量158例AMI病人及对照组50例健康人最大QT间期及最小QT间期,计算QTd值并计算较正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值。结果:AMI组QTd较对照组增大,不同部位AMI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且有随梗死范围增大QTd增加趋势。结论:随梗死范围增大QTd增加。  相似文献   

11.
QT离散度(Q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JT离散度(JTd)是指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并可作为心脏病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指标,亦可作为心肌缺血的指标。本文研究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QTd、JTd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上各导联时限变异的程度。其大小可反映各部分心室肌复极化不均匀的程度。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脑出血的基础,也是心肌供血不足的基础。因此QTd对判断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11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初步探讨QTd对急性脑出血早期死亡发生率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QT离散度(QTd)并观察舒血宁对其影响。方法:对37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正常人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同时观察舒血宁治疗前后QTd变化。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舒血宁治疗QTd明显低于治疗前QTd。结论:舒血宁可逆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QTd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QT离散度(QTd)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对猝死的预测。方法 收集近2年诊断明确的CHF病人62例作为观察对象,并选择47例正常人为对照,由专人测定患者入院时的首次常规心电图QT间期,测量导联每份心电图不少于7个。结果 CHF病人的QTd和QTd均明显大于正常人(P<0.05)。结论 QTd可作CHF病人猝死的简单、实用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离散度,并观察舒血宁注射液对其影响。方法:对3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正常人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d,同时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前后QTd变化。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舒血宁注射液治疗QTd明显低于治疗前QTd。结论:舒血宁注射液可逆转不稳定型心绞痛QTd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许秀丽  沙比拉 《农垦医学》2004,26(5):349-350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JT离散度(JTd)是指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JT间期的变异程度。有研究表明。QTd和JTd的增加对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的预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观察了6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QTd和JTd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的意义至今尚存争议,为探讨其在心电图运动试验中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特设计实施了本项研究。采用运动试验过程中同步12导心电图测量QTd,观察运动试验中未出现明显ST段压低的患者QTd的变化,以QTd明确的增加做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以下简称QTd)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最长的QT间期(QTmax)与最短的QT间期(QTmin)之差,QTd的改变与心肌肥厚、心律失常乃至心源性猝死密切相关。近年来观察到高血压病LVH具有QTd增加的特点,我们观察发现长期口服卡托普利治疗的高血压病左室肥厚(LVH)病人QTd下降,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健康对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45±11.8岁,全部进行血压、心电图、心动超声、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确认无高血压病及器质性心脏病。治疗组共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4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调脂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作用。方法 86例急生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2周后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治疗前后作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c)并计算QTd。同时观察治疗后24hVA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QTd显著减小,血脂无明显变化。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住院期间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缩短QTd。  相似文献   

20.
田文清 《医学综述》1996,2(6):271-273
室性心律失常可以是致命的。既往的方法如Holter,信号平均心电图对预报心律失常起到一定作用,但其方法要么不敏感,要么不特异,它们并未提供关于心室复极这一心律失常的极其重要的信息[1]。反映心室复极不一致的QT离散(QTd)这一概念由Canpbell1985年提出后,逐渐受到重视,QTd反映了心室不同部位兴奋恢复的离散程度。随着其理论与测算方法的不断完善,它将成为心律失常预报的一种简便,无创性方法而被推广应用。近年Day等人注意到,常规心电图导联间QT间期存在差异,愈来愈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差异远远不是记录伪差或人工测量的误差,换言之,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