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根据目前的IFAT方法检测我国22省、市、自治区临床上诊断为EHF的病人血清抗体水平结果,我们认为我国各地所发生的EHF可能是由具有共同抗原性的EHF病毒感染所致。
2.不同地区不同种自然感染EHF病毒的鼠肺抗原片,应用IFAT方法,可以用于EHF的血清学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3.EHF疫区健康人群中存在EHF病毒隐性感染。其阳性率为3.23%。  相似文献   

2.
1982年9至11月选择江苏省不同流行强度的HFRS疫区及非疫区计11个点进行了包括疫源地地貌、鼠类种群及密度、革螨种群及指数、鼠类带毒率、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等项内容的综合调查。结果表明:
1.黑线姬鼠是各疫区的野外优势鼠种。其密度在高发区为3.90%,在中发区为2.54%。在低发区为0.80%,而在非疫区为0.56%;其HFRS抗原检出率在高发区为4.61%,中发区为3.96%,低发区为2.01%,非疫区为0。
2.流行前期黑线姬鼠密度与带毒率的乘积,同各调查点的发病率呈明显正相关;与调查点所在县1981、1982两年总发病率的相关系数为rs=0.8334,P<0.01;与调查点所在公社1981、1982两年总发病率的相关系数为rs=0.9524,P<0.0025。认为可将此指标纳入HFRS监测内容。
3.各疫区黑线姬鼠窝巢的优势螨种均为格式血厉螨,但其指数差异不显著。
4.疫区健康人群HFRS隐形感染率很低,高发区为1.02%,中发区为1.10%,低发区为0.60%,不足以构成影响本病流行的自然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3.
1985年2~6月间,研究基地五个乡发生显性麻疹122例,为基地建立以来前11年病例总数的9.4倍,87.7%的病例集中在小学和幼儿园。
显性感染仅见于麻疹HI抗体<1:2者。不同原因导致麻疹HI抗体<1:2者,在暴露于自然麻疹后,原发免疫失败全表现为显性感染,继发免疫失败主要表现为隐性感染或不感染。
本次麻疹流行,再次证实当人群麻疹HI抗体阳性率在85%左右、阳性GMT为10.8左右的免疫水平时,虽有传染源输入,除个别易感者特别集中的单位可酿成较高罹患率外。不致造成大的流行。此外还观察到研究观察对象在充分暴露于自然麻疹后可获高达75%的隐性感染率,认为这对巩固和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具有积极意义,因而实行一次有效的麻疹疫苗接种在目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1977~1980年桃源县部分钩体病疫区菌苗免疫效果的观察结果。
分别设四个组,以不同的免疫方法接种钩体菌苗。连年免疫组(每年加强一针);间隔一年免疫组;间隔二年免疫组和间隔三年免疫组。
经过基础免疫后一年,抗体水平较高,滴度为1:34.89~179.6。再免疫后抗体可大幅度上升,最高可达1:129~1646。另外自然隐性感染亦可得到较强的免疫力。
根据检测结果我们认为在钩体病流行区,如果已查明宿主动物和流行株,易感人群必需进行相应群的钩体菌苗作基础免疫后,再继续加强免疫两年,抗体在机体中可保持较高水平甚至终身。但必须密切监测钩体流行株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1.本文报道了开封市郊两个村庄发生阿米巴病流行的情况,并对此作了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
2.在本次流行中阿米巴痢疾发病率4.12%,阿米巴肝脓肿的发病率为1.2%,人群感染率为33.6%,并对三者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3.对甲硝咪唑杀灭阿米巴包囊的效果进行疗效观察,证明有效,经一个疗程阴转率达51.2%。  相似文献   

6.
调查无锡地区不同成人人群中甲型流感H1、H3、H5、H7、H9血凝抑制抗体水平,分析甲1、甲3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和人感染H5,H7、H9禽流感病毒的情况。对家禽接触人群272人、一般人群210人用微量半加敏法检测血清中H1、H3、H5、H7、H9血凝抑制抗体,抗体效价≥1:10判为阳性,51:40判为有保护性。无锡地区成人人群中A/京防/262/95(H1N1)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为67.43%、GMT为13.47、保护率为20.95%;A/悉尼/5/97(H3N2)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为76.97%、GMT为19.38、保护率为35,48%,两组人群之间u=2.28,P<0.05。一般人群中H5、H7、H9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48%、1.43%、3.18%,家禽接触人群中分别为4.04%、8.82%、20.59%,两组人群之间X2=6.21、P<0.025,X2=12.26、P<0.001和X2=28.97、P<0.001,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不同地区家禽接触人群之间H5、H7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H9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近几年无锡地区成人人群中H1N1和H3N2流感病毒发生流行的可能性不大;禽H5、H7、H9禽流感病毒在人群中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尤以家禽接触人群为甚,应加强对家禽接触人群的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流行季节前后健康人群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检测,分析影响人群抗体水平及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简称比值)的因素.方法 根据既往乙脑发病率选取发病高、低两个地区,在每个地区采取整群抽样;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检测.结果 在流行季节前乙脑发病高、低两个地区(安康、铜川)乙脑病毒中和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81.32%(1∶27.84)、24.07%(1∶3.04),流行季节后分别为82.78%(1∶36.82)、27.31%(1∶3.28).在乙脑高流行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水平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但在低流行区无此趋势,经过一个流行季节两个地区人群抗体的阳性率均无明显升高,但在乙脑高流行区抗体滴度升高;抗体阳性率为98.20%的安康地区的人群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为115∶ 111,抗体阳性率为23.40%的铜川地区的人群比值为5∶ 944,随着抗体水平的提高比值迅速提高.结论 自然感染是影响人群乙脑抗体阳性率的重要因素,在乙脑高发地区是主要因素.人群抗体水平是影响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比值的重要因素,比值随人群抗体水平增高而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验证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在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现场应用的价值.方法 选择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人群,采用DIG队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布鲁氏菌病人群抗体平行检测.结果 应用DIGFA与SAT平行检测流行区、监测地区和非疫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50%、7.24%、0.40%和32.25%、6.55%、0.80%,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IGFA和SAT两种方法检测布鲁氏菌病不同疫区人群抗体,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IGFA不仅可及时快速发现患者,而且可监测疫情,反映流行程度,在布鲁氏菌病不同流行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对巩固布鲁氏菌病防治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12-2014年新报告HIV感染者中HCV抗体的流行情况。方法 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对河南省2012年7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新报告的HIV感染者进行信息整理、HIV-1 BED新发感染检测和HCV抗体检测。结果 4 267例新报告HIV感染者中HCV抗体阳性率为13.19%(563/4 267),感染途径为注射吸毒者的HCV抗体阳性率最高(77.27%),采血浆/输血、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人群的HC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06%、15.81%、3.74%和8.96%。开封(32.04%)、驻马店(25.00%)、商丘(25.00%)、周口(18.86%)和南阳(14.67%)为HCV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前五个省辖市。BED阳性者(HIV新近感染者)中HCV抗体阳性率为7.50%(86/1 1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ED阴性、年龄>40岁、农民、HIV感染途径为注射吸毒以及报告地区为开封市、南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和周口市为HC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2-2014年河南省新报告HIV感染者中HCV抗体流行率有降低的趋势,但是部分地区和重点人群仍存在较高的HCV抗体流行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克拉玛依市人群麻疹、风疹抗体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麻疹、风疹免疫预防工作,有效控制麻疹、风疹的发生和流行,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方法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集0~60岁健康人群1 056人份血样,采用ELISA方法,定量检测麻疹抗体、风疹抗体。结果 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97.54%、风疹抗体阳性率87.22%,抗体几何平均浓度(Geometric Mean Concentration,GMC) 麻疹、风疹分别为:1 220.10 mIU/ml、68.23 IU/ml,不同人群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麻疹χ2=20.170,风疹χ2=17.090,P均<0.05);不同地区麻疹抗体阳性率在95%以上、保护率在65%~75%之间,风疹抗体阳性率在75%~94%之间,不同地区风疹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106;P<0.001);不同免疫史风疹抗体阳性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54,P<0.001)。结论 克拉玛依市麻疹人群抗体阳性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风疹抗体阳性率水平略低,乌尔禾区和部分年龄组风疹阳性率较低。应重点加强地区及重点人群疫苗预防接种管理,必要时开展人群查漏补种免疫。  相似文献   

11.
In 1993 an epidemic caused by dengue virus type 2 occurred in several North Queensland population centres. Charters Towers, estimated population 10,000, had 155 officially notified cases. An analysis of symptoms was undertaken using a random sample of 1000 residents to determine specificity of symptoms, the subclinical infection rate, and to establish the true extent of the epidemic. Retrospective diagnoses of dengue fever were based on the presence of both serum dengue 2 neutralizing antibody and presence of symptoms. An estimated 20% of the population had dengue fever. The rate of subclinical infections in this epidemic was 14.6%. There were no symptoms that were specific for dengue fever. Bleeding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in people who recalled a previous dengue infection during a dengue 1 epidemic 12 years earlier (55.6% vs. 16.8%, P = 0.003). Surveillance for future epidemics should be based on ser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confirmation of dengue virus infection amongst symptomatic patient.  相似文献   

12.
An epidemic of dengue 1 occurred in French Polynesia in December 1988 and June 1989. This paper records (i) the trend of the outbreak and its surveillance and (ii) the clinical, epidemiological and virological data obtained from 1752 documented cases. The epidemic reached its peak in February in Tahiti Island, 7 weeks after its recognition. Among 6034 suspect cases reported by sentinel physicians, 60.3% were < 20 years old. The illness was classical dengue. No fatality or case of 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dengue with shock syndrome was reported. Of 4792 patients subjected to laboratory testing, 41% were confirmed as positive. The serological attack rate was c. 40%. The estimated number of dengue infections in the Windward Islands was about 20,000. Transmi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edes aegypti. Study of documented cases showed a higher confirmation rate in both the civilian population < 15 years old (46.5%) and the susceptible French military population (47.6%) than in older civilians (31.1%, P < 0.05). Furthermore, primary dengue infections were predominant in both of the first 2 groups. The diagnosis was mostly confirmed (i) by virus isolation on day < 5 of illness and (ii) by detection of immunoglobulin (Ig) M on day > or = 5 of illness. The study showed that adequate surveillance of an epidemic requires both clinically and laboratory-based system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湖南省2018年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研究。方法 对报告的8例疑似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诊断,对病例密切接触者搜索出的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和发热病例开展病原学监测,应用C6/36细胞对病例急性期血清开展病毒分离,对15株登革病毒株E基因测序,分析病毒的血清型别和基因亚型,构建系统发生树,分析可能的传播来源。在疫点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和健康人群回顾性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8例疑似病例血清标本,6例登革病毒核酸阳性,4例登革病毒NS1抗原阳性。186例疑似登革热病例,96例病原学检测结果阳性,分离到登革病毒株64株,经鉴定全部为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来源于广东和浙江省的可能性较大。应急蚊媒密度监测,疫点布雷图指数最高达65,具有极高的登革热传播风险。回顾性调查377名健康人群进行登革热抗体水平监测,IgG抗体阳性率为0.53%(2/377)。结论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分子遗传分析提示,湖南省2018年本地暴发疫情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由单一的登革病毒2型全球型引起。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对广州市花都区2014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综合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用布雷图指数和病例发病趋势评价所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发生登革热流行,9月1日-11月20日共发现543例,累计发病率 56.30/10万,重症病例2例,无死亡病例。疫情持续 78 d,疫情高峰出现在10月中旬,病例主要集中于花都区城区4个街道与狮岭镇,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女性高于男性,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村居民、工人为主,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轻型登革热症状。采集406例进行血标本检测,233 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阳性,67 例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106 例登革热IgM 抗体阳性。采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后,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52,11月份登革热发病率明显下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4年广州市花都区登革热呈暴发高流行态势,流行特征与广东省、广州市一致。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全面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016-2018年中国登革热在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和浙江省6个重点省份输入性病例的时空模式和流行特征。方法 收集并整理中国南部6省份2016-2018年境外输入性登革热的疫情资料,从空间、时间、人群的不同角度,分析6省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全球输入传播风险强度、时空动态分布以及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中国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来源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是东南亚地区,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的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输入性病例数量多,来源广,而西南地区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则几乎局限在东南亚地区。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在这3年间逐年上升,发病高峰在8-11月,各省之间的时间聚集段稍有差别。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年龄[(37.0±19.6)岁]高于东南沿海地区[(36.0±11.7)岁]和西南地区[(32.0±16.3)岁];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的男女性别比分别为2.18:1、1.04:1和1.38:1;病例职业分布中,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以商务人员为共同高发人群,此外东南沿海地区以工人、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西南地区以农民为主,而海南省输入性病例数较少,患者分散于各职业。结论 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与海南省3个地区的登革热输入模式存在差异,应在不同地区开展不同的防控措施,以实施更加精准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05-2007年中国登革热监测资料,描述中国登革热流行现状、疾病分布和特征.方法 对2005-2007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病例资料及国家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年全国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23例,死亡1例.其中,实验室诊断1356例,临床诊断267例.输入性病例151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3%;本地感染病例1472例.全国仅广东和福建省的9个地市报告本地感染疫情,其他省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地区主要为东南亚国家.夏季南方省份的蚊媒密度仍然较高,有84.6%的布雷图指数(BI)>5,约72.2% BI≥10.监测点未从蚊媒中分离到登革病毒,但广东省曾检测到病毒核酸.结论 国内本土持续性登革热流行尚未有效建立,但输入病例的威胁逐年增加.媒介伊蚊的广泛分布和较高的伊蚊密度、健康人群较低的抗体阳性率以及难以避免的登革热输入威胁使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具备了发生登革热本地爆发性流行的潜在条件,有必要在重点地区建立蚊媒综合监测和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为今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实验室资料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结果2006年广东省疫情监测报告系统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010例,年发病率为1.10/10万,无死亡病例,其中发生10例以上的暴发疫情共14起。疫情涉及广州、汕头、佛山等7个市。全省从8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共经历3个发病高峰,3个高峰依次降低。病例无明显性别差异,年龄以20~39岁为主(41.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人员、工人、农民、学生为主。14例输入性病例的输入地来自柬埔寨、越南、印尼、马来西亚等7个国家。实验室检测发现,2006年广东省登革病毒的流行株均为登革Ⅰ型,各1例输入性病例分别分离出登革Ⅰ、Ⅲ型毒株,其与本地检测的流行株无关联。结论广东省2006年登革热流行呈波及面广、输入病例与本地传播并存、散发与多点暴发并存及季节性等特点,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广东省已成为地方性登革热流行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健康成人血清中抗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抗体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以未知血清作为第一抗体直接包被微量凹井板,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抗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抗体,得到成功的结果。此法应用于检测从中国一些省市收集的1,380份健康成人血清中抗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抗体,其中141份阳性,总阳性率为10.2%,各地的感染率不同。对25份阳性血清进行了阻断试验,结果是在阻断后的P/N比值全部低于阻断前的P/N比值。这25份阳性血清中有17份来自河北省迁安县一带农村,该地区在两年前曾发生成人流行性腹泻。西藏50份血清均阴性,海南岛50份血清中仅1份阳性。  相似文献   

19.
An epidemic of chikungunya fever occurred in Luanda, Angola, at the end of 1970, being followed by, and partly concurrent with, an epidemic of yellow fever. In March 1971, a 16-year-old white boy, who had chikungunya fever 3 weeks before, was admitted to hospital with yellow fever. He had a severe illness ending in death on the 8th day. Serum taken on admission yielded YF virus designated as strain 47FA; it is essentially identical to YF (Asibi strain) virus. This serum had HI antibody only to CHIK virus, of 11 arbovirus antigens tested. A positive CF test for CHIK antibody in this serum confirmed the earlier infection with CHIK virus. The authors speculate that persons convalescent from chikungunya fever may be less resistant to infection with YF vir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