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护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与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触的机会较多,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之一。因此,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避免有害因素对自身的损害,维护身心健康。现就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月琴 《现代护理》2006,12(20):1882-1883
职业性损伤(Occupational lnjuries.OI)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包括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供应室是医院消毒灭菌系统中具备清洗、消毒、灭菌功能的核心部门,是无菌物品供应周转的物流中心,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科室,也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医院消毒供应室护士是医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2]。供应室存在许多不利于供应室护士身心健康的生理、心理、生物、理化及社会因素,护士防护不当容易造成职业损伤。为减少供应室护士的职业伤害,有效地进行防护,引起对护士职业…  相似文献   

3.
因为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其中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医院中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其中产房护士每天都要接触产妇大量的分泌物、血液和羊水,且承担着会阴伤口缝合的高危操作。所以产房护士比其他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性伤害的机率更高、更容易发生感染。本文主要探讨产房护士在为产妇缝合伤口过程中发生缝合针刺伤的情况、探讨发生的原因,以寻求防护措施、确保产房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在术中的自我防护措施。方法:分析和总结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存在职业性损伤的常见原因,制定了防范措施。结果: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提高了自身水平,减少了职业性损伤的发生。结论:手术室护士在术中自我防护措施的规范与完善,职业性损伤减少,确保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5.
眼科门诊护士工作在临床的第一线,暴露于多种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中。除具有其他临床科室护士所接触的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外,还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泪液、分泌液,大大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本文对眼科门诊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以预防职业损伤,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由于口腔科门诊特定的工作性质,受病毒感染的机会较多,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口腔医护工作者属于HBV、HCV等病毒的高危感染人群;也由于口腔内科治疗的特殊要求,存在特定的危险因素,容易造成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结合本单位临床工作实际,讨论口腔内科门诊护士微生物、物理及化学性职业相关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手术室护士职业伤害因素防护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职业性损伤(OccupationalInjuries,OI)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包括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手术室是医院重要部门之一,是外科系统手术患者聚集的场所,也是各种病原体最集中的场所。工作紧张繁忙,存在许多不利于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的生理、心理、生物、理化及社会因素,护士防护不当容易造成职业损伤[2,3]。为了减少手术室护士的职业伤害,有效进行防护,引起对护士职业损伤的足够重视,本文对近年来相关问题进行了综述。1职业伤害因素1.1物理损伤因素1.1.1紫外线的影响:紫外线…  相似文献   

8.
对儿科门诊护士心理压力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如下。 1护士心理压力原因 1.1繁忙的工作、高标准的要求造成的心理压力儿科护理人员所面对的对象大多是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痛苦的幼儿及过于疼爱孩子的家长,且儿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这些特点决定了儿科门诊在治疗、护理等方面对护士的要求更高,给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的压力更大。频繁的三班倒,持续紧张的情绪刺激,  相似文献   

9.
门诊注射室护士每天面临着大量的流动的患者,工作繁忙、压力大,护士常常暴露于多种职业性危害因素当中,不仅损害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医疗护理工作的安全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认识自身职业危险因素,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0.
门诊输液室人群集中,流动性大,疾病复杂,护理工作节奏快,是护理投诉的高发地。笔者收集了2002~2004年我院门诊输液室护理投诉25起,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1临床资料通过面谈、电话、书信等方式,共收到患者投诉25起。经调查基本属实17起,部分属实5起,不属实3起。涉及护患沟通8起,护理技术7起,护理服务5起,患者权益3起,患者需求2起。投诉年轻护士17人.中年护士5人,实习护生3人。  相似文献   

11.
肿瘤化疗作为治疗肿瘤的一种手段,在世界各地医院广泛应用,同时肿瘤化疗对医护人员职业性危害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普遍关注。如何防护这种职业性危害,已成为当今热门的话题。护士由于长期接触化疗药物,其毒性、致畸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给护士带来严重危害。现将化疗护士的自我防护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我们分析了31例手术室护士锐器职业伤害的一般情况和各类影响因素,并与同期未发生手术室锐器职业伤害护士比较,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03/2008—03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从业人员。对象纳入标准:(1)女性护士;(2)临床一线科室护理工作者;(3)从事该科室护士岗位工作至少1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就诊医学模式,该模式不仅关注今天的预防措施,药物使用和疾病护理,更讲究平日身心保健、心理治疗和护理,使患者的心理和就诊因素祥和.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发展成为以人为中心的护理.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传统的吃药打针的看病方式逐渐变为咨询就诊的方式,如何有效地推动门诊护理质量的发展和提高,成为新形势下门诊护士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4.
耿文秀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5):8619-8619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因工作的特殊性,已成为血源性疾病中易感染的高危人群。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护士因职业防护不当所引发的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益增加,在医疗操作中因职业暴露、  相似文献   

15.
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性感染艾滋病的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7):4102-4102
目的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减少职业性感染发生。方法了解艾滋病病毒(以下筒称HIV)传播给手术室护士的原因途径和危险性,采取防护措施及暴露后的处理。结果通过重视自身防护,降低职业感染率。结论手术室护士重视自身防护,是降低职业性感染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云岭  王欣然 《现代护理》2006,12(16):1499-1501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损伤对医护人员的危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损伤。Aireny的前瞻调查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80%,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刺伤。但是,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些都使护士获得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迫在眉睫,为此就有关针刺伤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院内感染发生率不断上升,院内消毒隔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科室,工作节奏快,劳动强度大,每天有大量不良环境因素、污染因素存在。如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及意外伤害等,由于这些危害因素的存在,使长期在此环境中工作的护士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充分了解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了解本职业所存在的潜在危险因素,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对于维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是非常必要的。1职业性危害因素1.1生物因素手术室护士在工作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呕吐物、排泄物,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疾病的机会多,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  相似文献   

18.
职业性损伤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包括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1].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暴露于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锐器损伤、放射线、有害气体等危险因素之中[2],易导致各种职业性损伤.长期精神紧张度高,颈椎前屈位站立和不规律进食等因素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身心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3],也容易导致神经衰弱、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等疾病.近年来,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伤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各级医疗管理部门也日益重视.自2008年7月,我们建立手术护士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制度,从而减少了职业性危害因素对手术室护士造成的损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邢华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5):1256-1257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性损害的原因、类型及防护对策。方法收集近6 a宣武医院职业性损伤的资料,分析遭受损害人员的构成、原因以及感染源的种类。结果遭受职业性损害的人员中,医务人员占97.9%,其中护士占69.5%;损伤的形式多为针刺伤,占总人数的75.2%。感染源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阳性者占39.7%,梅毒抗体阳性者占22.0%,丙肝病毒抗体阳性者占12.1%。结论医务人员遭受的职业性损害主要是锐器伤,感染源主要是乙型肝炎。通过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可有效地减少职业性损害。  相似文献   

20.
门诊导医护士不但是医院服务的窗口,也是医院感染的窗口,因其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病种的患者,如不严格管理会形成医院内交叉感染,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支出。我院自2003年开展了门诊导医服务工作以来,未发生一例院内感染,现就门诊导医护士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