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制及清祛湿法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多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造模方法(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复制成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该模型无论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的特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观察了清热祛湿方药清香散对该类模型的治疗作用,认为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退热、抑制病原微生物、保护小肠吸收功能、抗机体氧化反应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医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中医温病湿热证证候模型的应用基础研究内容为两部分:一是研制湿热证动物模型;二是进行清热祛湿法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中医温病经典理论为指导,在五种因素,六种造模方法比较的基础上,利用综合因素(饮食+气候环境+致病生物因子)造模方法,所复制成的湿热证模型,无论从发病条件、病变脏腑,还是主要症状体征均近似于中医湿热证型,具有重复性好及操作简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清热化湿等法治疗大鼠湿热证模型胃肠动力紊乱的机理。方法:观察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清热化湿法具有增加湿热模型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MTL、GAS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建立大鼠湿热证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清热化湿法(复合治法)对该湿热证模型的影响。并同时进行清热解毒(分治法)、宣气化湿法(分治法)的对比研究,探讨清热化湿等法治疗大鼠湿热证模型胃肠动力紊乱的机理。方法:观察清热化湿法对温病湿热模型大鼠的影响,采用肥甘饮食、高温高湿及外加感染鼠伤寒杆菌等复合因素模拟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A)法治疗组、清热解毒(B)法治疗组、宣气化湿(C)法治疗组、阳性对照(D)治疗组。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血及胃窦组织中胃动素(MTL)、胃泌素(GAS)水平。结果:清热化湿法具有增加湿热模型大鼠血及胃窭组织中MTL、GAS含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小鼠肝炎病毒A59株(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2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肝脏核因子KB(NF-κB)表达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肠茵组共3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共4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等5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KB表达。结果:模型组、肠茵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病毒组、模型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湿热组较正常组升高不明显(P〉0.05),病毒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B药组肝脏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脏NF-κB表达增强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5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着炎症;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NF-κB,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拟以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两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通过对比探讨小鼠肝炎病毒温病湿热证模型可行性。方法: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模型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MHV-A59造模)、肠菌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大肠杆菌造模),检测小鼠血清TG、TNF-α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动物症状及体征。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两种温病湿热证模型组小鼠血清TG及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两组造模动物均不同程度出现了发热、疲倦、纳呆、腹泻、体重减少、毛发无泽等症状。结论:以MHV-A59作为生物致病因子,结合肥甘饮食及湿热外环境因素构建的动物模型,可以作为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之一,也是一种新的病证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清热化湿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肝线粒体Na -K -ATP酶活性的调控作用.方法:24只大鼠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组,运用定磷法测肝线粒体Na -K -ATP酶活性变化.结果:湿热模型组肝线粒体Na -K -ATP酶活性非常显著降低(P<0.01),清热化湿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清热化湿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肝线粒体Na -K -ATP酶活性具有恢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中医湿热证(包括温病湿热,脾胃湿热,大肠湿热,肝胆湿热,膀胱湿热)的造模方法,并联系中医的发病学原理,对不同的造模方法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评价,为不同湿热证实验研究筛选恰当的动物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利用饮食因素、气候环境因素与生物因子因素对大鼠进行湿热造模,观察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的药效学作用。结果:蒿芩清胆汤能显著降低湿热证大鼠的体温,增加其饮食饮水量,对血液流变学有显著改善作用。结论:蒿芩清胆汤对温病湿热证大鼠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标准化的动物模型的复制是保证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重现性、创新性、先进性及科学性的基本前提.温病湿热证是湿热类温病的基本证型,因此建立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对于研究湿热类温病十分重要.笔者将温病湿热证的模型进行了归纳,关于未来进一步研究温病湿热证模型提出了几点思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浆ETX(Endotoxin)、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a)、IL-1β(Inter Leuk in-1β)的影响,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浆ETX、血清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湿热证模型组ETX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各治疗组ETX水平与湿热证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湿热证模型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清热祛湿法组与清热解毒法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且批间变异较大,提示3组药物可能无直接拮抗内毒素活性或直接清除血浆内毒素的作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减弱内毒素介导TNF-α、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中医大肠湿热证模型SD大鼠肠道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和检测大肠湿热证模型大鼠肠道的病理变化,探讨大肠湿热证的客观指标。方法:采用综合因素造模复制成大肠湿热证动物模型。用光镜和电镜观察模型大鼠肠道的病理变化并给予清热利湿方药急泻康治疗,观察动物模型给药后的变化。结果:该模型在发病条件,主要症状、体征、病理变化(以直肠和回肠为主)等均近似于中医大肠湿热证型,模型大鼠经急泻康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和病理变化基本恢复。结论:肠道病理变化可能是大肠湿热证最直接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脂的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脂4项(TC、TG、HDL-C、LDL-C)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TC、TG、LDL-C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HDL-C升高明显(P<0.01)。B组TG降低不显著,B组、C组HDL-C升高不明显。结论: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与血脂代谢异常有相关性,特别是与TG升高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组较其它两组有更好的调脂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气虚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TC,TG,TNF-α含量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的实质.方法 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首先建立中气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多因素复合造模,造成湿重于热模型;分别灌服相应汤剂后,测定大鼠血清中TC,TG和TNF-α的含量.结果 温病湿热证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清TC,TG明显增高,TNF-α升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湿重于热反证组经三仁汤治疗后,大鼠血清中TC,TG,TNF-α均明显下降.结论 中气虚使湿重于热模型大鼠血中血脂较湿热模型组明显增高,而TNF-α增高不如湿热模型组,提示血脂可能与"湿"关系密切,TC,TG与TNF-α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温病湿热证湿热转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闫翔  郭明阳 《国医论坛》2003,18(6):41-42
在温病学的现代研究中 ,动物实验的引进促进了温病学的发展。如卫气营血动物模型的建立 ,初步揭示了温病卫气营血的本质 ,为温热类温病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温病湿热证是湿热类温病的基本证型 ,因此 ,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对于湿热类温病的研究十分重要。本文旨在复习国内有关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文献 ,并根据我们的研究实践 ,提出建立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思路和方法 ,以期抛砖引玉。1 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复制起步较晚 ,有关资料较少 ,1 988年郭金龙〔1〕根据中医病因理论 ,一方面模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脂的影响,探讨温病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脂4项(TC、TG、HDL-C、LDL-C)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TC、TG、LDL-C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HDL-C升高明显(P〈0.01)。B组TG降低不显著,B组、C组HDL-C升高不明显。结论:湿热证中“湿”性致病因子的生化物质基础与血脂代谢异常有相关性,特别是与TG升高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组较其它两组有更好的调脂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胃动素(MTL)、胃泌素(GAS)作用的调控作用。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组;运用放免法观察血液中MTL、GAS的变化。结果:湿热模型组MTL水平显著升高,GAS水平显著降低,湿热模型组经过治疗后,上述指标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甘露消毒丹既能调降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血浆MTL水平显著升高,又能调升血清GAS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藿朴夏苓汤及其加味方药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舌、胃组织AQP-1表达的影响,从水液代谢的角度探讨湿热病理机制和清热祛湿法清除湿热致病因子的作用机制。方法 1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湿热模型组(B)、藿朴夏苓汤组(C)、加味藿朴夏苓汤组(D)、加味药物组(E),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建立温病湿热证大鼠模型。C、D、E组分别予上述清热祛湿法不同组方治疗7 d。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AQP-1的表达水平。结果 B、C、D、E组舌、胃组织病理学积分和AQP-1表达均在4h最高,随时间点逐渐下降,除C组舌组织AQP-1表达水平48h与72h比较无明显差异外(P0.05),余各组内各时间点的比较均有差异(P0.01);除D组72h时点舌组织病理学积分和AQP-1与A组比较无差异外(P0.05),余各组在各时间点与A组比较均有差异(P0.01)。药物干预后C、D、E组舌、胃病理学积分和AQP-1表达均下降,各时间点较B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下降水平D组C组E组。舌和胃组织病理学积分与AQP-1表达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存在舌和胃组织AQP-1的过度表达,且与组织炎症水肿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清热祛湿法清除湿热致病因子的关键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性水肿,通过下调AQP-1的表达,恢复组织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而发挥治疗作用;清热祛湿偏重不同组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舌和胃组织AQP-1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作用,加味藿朴夏苓汤尤为显著,藿朴夏苓汤略优于加味药物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浆ETX(Endotoxin)、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IL-1β(Inter Leuldn-1β)的影响,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浆ETX、血清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湿热证模型组ETX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各治疗组ETX水平与湿热证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湿热证模型组.INF-α、IL-1β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清热祛湿法组与清热解毒法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且批间变异较大,提示3组药物可能无直接拮抗内毒素活性或直接清除血浆内毒素的作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病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减弱内毒素介导TNF-α、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使用清热祛湿类代表方甘露消毒丹干预病毒性肝炎湿热证小鼠,通过研究Toll受体通路中TLR2、TLR4、NF-κBp65的表达变化,探讨清热祛湿法干预温病湿热证的药效机制及可能作用靶点.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肥甘饮食+湿热环境+病毒MHV-A59感染造模)、治疗组(模型组使用甘露消毒丹干预)、安慰剂组(模型组使用生理盐水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TLR2、TLR4、NF-κBp65蛋白阳性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中TLR2、TLR4、NF-κBp65基因的mRNA含量.结果 甘露消毒丹能降低湿热证小鼠体温,增加小鼠耗食量、饮水量,对TLR2、TLR4、NF-κBp65蛋白及mRNA表达均有抑制作用.结论 清热化湿法能够抑制TLR2、TLR4、NF-κBp65的表达,通过保护细胞膜,减轻炎症反应而发挥治疗温病湿热证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