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急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行急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患者60例,均符合纳入标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平均住院时间[(15.30±3.52)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7%、(21.24±4.6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模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急性脑出血微创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6年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4例,均行头颅CT定位,采用一次性微创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血肿靶点穿刺,经抽吸、粉碎、冲洗、液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4例。结果:存活52例,死亡12例,死亡率18.75%(12/64)。存活病例随访3-6个月后恢复情况:I级,26例;Ⅱ级,16例;Ⅲ级,8例;Ⅳ级,2例;无植物生存状态。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损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等优点,是较理想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4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4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3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单纯内科治疗,观察发病4周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析微创清除术的适应证、并发症等.结果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单纯内科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较好,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患者治疗,了解穿刺碎吸技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治疗脑出血.头颅CT明确诊断,在头颅CT导引下应用简易三维立体定位法(x、y、z轴),确定血肿穿刺靶点,选适当的YL-Ⅰ型穿刺针,麻醉后在电钻驱动下,将穿刺针送达血肿中心,侧孔接引流管抽吸血肿液态部分.后用粉碎针实施粉碎冲洗引流,最后注入血肿液化液夹管,2~4小时后开放引流.如此反复,CT证实血肿消失拔管.结果 本组80例,存活78例,2例死亡.存活78例中,恢复良好者30例,轻残41例,重残7例.结论 本方法定位准确、创伤小、操作时间短、血肿清除彻底,手术不加重神经组织损伤,治愈率高.生存质量高.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我院从2002年开始应用硬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其中对于急重症高血压脑出血进行了多靶点微创清除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单靶点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CT检查脑实质内出血量>50ml或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或中线结构移位>1cm的高血压性脑出血[1],此类患者病情凶险,生存率极低。收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理我科6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其神经功能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情况.结果 治疗后与治疗前,GCS评分、SSS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对比,P<0.01;本研究病死率 3.08%,并发症发生率30.16%.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创伤小、治疗费用低以及疗效显著的优势,明显改善了神经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全部病人采用一次性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结果颅内血肿微创有效率,神经功能改善、住院时间短、费用低,优于其它方法.结论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及预后,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救治。方法选择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20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70例(开颅组),穿刺引流术139例(穿刺组)。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肿侧别及术前血肿量、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血肿侧别及术前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及术后6个月GOS与开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优于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王秀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7):89-90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采用微创穿刺术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高于对照组的65.0%;平均手术时间为(53.1±12.4)min,短于对照组的(134.8±43.9)min;术中出血量为(127.5±24.7)ml,少于对照组的(309.6±32.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微创穿刺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简便、有效,疗效优于常规开颅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的微创引流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血肿引流。结果:全部患者首次引流血肿量15~50m1,平均25ml,术后2~5天复查, CT显示残血量为5~15ml,1~2周复查CT血肿接近或全部清除吸收。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的微创引流治疗方法。方法:对72例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患者,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穿刺血肿引流。结果:全部患者首次引流血肿量15~50ml,平均25ml,术后2~5天复查,CT显示残血量为5~15ml,1~2周复查CT血肿接近或全部清除吸收。结论:微创血肿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简单、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我科2000年10月~2003年12月,应用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48例高血压脑出血,并以同期内科保守治疗48例进行疗效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度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微创技术即应用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射流冲碎血肿、血肿腔内注入液化剂和引流来清除脑血肿。结果 应用微创血肿抽吸术治疗重度脑出血40例,以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38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降低颅内高压时间15~20 min(平均18 min);对照组45~74 min(平均55 min),治疗组总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双侧瞳孔散大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优良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快速钻颅减压抢救脑疝期颅内血肿能有效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优势。方法选取我院因高血压诱发脑出血患者5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微创组)和对照组(传统组),分别采用小骨窗显微血肿清除术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分别观察死亡例数,术后意识分级例数,以及患者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脑水肿、再次出血)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死亡例数、意识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微创治疗脑出血患者86例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大多数是由于动脉破裂所致,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重症,其病死率高达40%~60%,幸存者有较高的致残率。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较高,而有效解除颅内占位效应(如血肿、水肿)是治疗成功的关键。2003年6月至2006年6月,我院共开展微创细孔锥颅内血肿碎吸引流术86例,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病残率明显降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组)50例和对照组(钻孔引流术组)21例.结果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x2=9.33、25.54、15.38、11.05,均P<0.05).结论 小骨窗微创脑出血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效果明显,预后较好,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术治疗脑出血脑疝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90例脑出血脑疝形成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开颅组患者应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微创组患者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微创组经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开颅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开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4800、5.0311,P〈0.05)。结论应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脑疝形成疗效较好,死亡率较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