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方法 在计算带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屈光度中的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临床对比分析.对31例(31眼)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合并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术前应用Orbscan-Ⅱ所测得的患眼前、后表面角膜曲率值,经过计算修正,代入SRK/T公式计算获得的IOL屈光度为实验组;术前用角膜曲率计测量健眼的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所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对照组(术中按常规以此组结果 植入IOL);术后3个月行电脑和检影验光获得的患眼屈光状态,折算为等效球镜值,以植入的IOL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25得到的IOL屈光度为标准组.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角膜曲率的差别及各组间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角膜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1.9±1.67)与对照组(20.70±1.83) IOL屈光度比较以及标准组(22.32±1.95)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标准组IOL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合并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Orbscan-Ⅱ测量前、后表面角膜曲率值,并以SRK/T公式计算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眼的屈光状态.(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9,9:160-162)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使用IOL 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曲率,使用Tomey SS1000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测量有效晶状体位置,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位移,并分析其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屈光度分别为(-1.59±1.64)D、(-1.80±1.66)D、(-1.47±1.39)D,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746)。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术后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状体位移呈正相关(r=0.355,P=0.008),且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514,P=0.006),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术前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厚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是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眼轴越长术后绝对屈光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提高预设人工晶体 (IOL)屈光度准确性的方法。方法 对 2 2 0例超声乳化联合 IOL 植入术前的白内障患者 ,应用 A超测量眼轴、曲率计测量角膜曲率 ,根据 SRK 公式计算及预设 IOL 屈光度 ,分析其术后的屈光状态与术前 IOL 屈光度预设的关系。结果 术前计算 IOL 屈光度平均为 17.89± 3.5 5 D,预设 IOL 屈光度平均为 18.33± 3.73D。术后屈光状态 :正视者 2 0 2例 (91.82 %)、轻度近视 (- 0 .5 D~ - 2 .0 D) 16例 (7.2 7%)、轻度远视 ( 1.0 D) 2例 (0 .95 %)。结论 术前精确地测量眼轴及角膜曲率 ,根据 SRK 公式计算 ,并根据术者经验适当调整预设 IOL 屈光度 ,可以提高预设 IOL 屈光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孟倩丽  杨晔  郑丹莹 《眼科》2008,17(2):137-140
角膜屈光性手术后白内障患者的角膜屈光力发生明显变化,从而引起此类患者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的计算误差,严重影响了患者白内障术后的视觉功能.国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了多种计算矫正屈光手术后角膜屈光力的方法,以提高IOL屈光度的精确性、减少患者白内障术后的屈光偏差.在此基础上,根据国人的眼球解剖特点和临床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角膜屈光性手术后IOL屈光度的计算方法将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眼科,2008,17:137-14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lens,IOL)屈光度精确的计算方法.方法 对行超声乳化术治疗的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患者51例(51只眼)进行前瞻性研究.对于同一患者,收集其术前应用Orbscan-Ⅱ所测得的患眼5mm光学区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实验组;收集其术前用角膜曲率计测量的健眼角膜曲率值,并代入SRK/T公式计算所得到的IOL屈光度为对照组(术中按常规以此组结果植人IOL);收集其术后3个月行电脑和检影验光获得的患眼屈光状态,并折算为等效球镜值,以植人的IOL屈光度+等效球镜值×1.25得到的IOL屈光度为标准组.比较各组间IOL屈光度的差别.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与对照组IOL屈光度比较,两者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标准组IOL屈光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合并有角膜瘢痕的外伤性白内障,应用Orbscan-Ⅱ测得的角膜曲率值计算IOL屈光度更接近患眼的屈光状态.  相似文献   

6.
高度近视眼行白内障或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是提高视力的有效方法,但术前如何确定IOL的屈光度,使术后达到理想的屈光状态,是手术的难点之一。本文对术后应保留何种屈光状态、几种常用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及其演变、公式在应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中人工晶状体(IOL)屈光度数预测与常规白内障相比其精确度欠佳,如何做到精确的生物学测量和正确使用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近年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术后屈光预测偏差大的原因,以及公式中常数的应用和眼轴长度调节方法,对比了使用晶状体屈光度预测计算公式(Holladay 1,SRK/T,Hoffer Q和Haigis)和第四代晶状体公式的术后屈光结果的异同,为临床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帅  邵杰  张君 《国际眼科杂志》2022,22(5):716-720

伴随老龄化社会的形成,以白内障为代表的年龄相关性疾病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通过手术方式实现人工晶状体置换成为当今世界解决白内障的唯一有效手段,而准确计算人工晶状体屈光度是手术治疗白内障的关键,但仍有部分患者由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不准确导致出现术后屈光误差,不能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具有大数据分析和机器自学习特性,可实现对复杂临床数据的深度分析和自主决策,因此借助该技术有望提升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计算精度、降低术后屈光误差、提高患者满意度。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中的基本原理,分析比较不同原理的人工智能计算公式的特性、优点以及存在的局限性,展望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摘除术后人工晶状体(IOL)固定性瞳孔夹持的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14岁以下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行白内障摘除后房犁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固定性瞳孔夹持患者10例(10只眼),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并发症,并行虹膜粘连分离,后发性白内障切除,人工晶状体复位术及前段玻璃体切割术.5只眼行IOL置换术.结果 10只眼成功完成分离虹膜与囊膜粘连并行后发性白内障切除和人工晶状体复位,术后视功能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术后葡萄膜炎反应,瞳孔粘连,后发性白内障及周边皮质再生是引起儿童IOL固定性瞳孔夹持的重要原因.手术分离虹膜粘连、清除晶状体再生皮质并切除后发性白内障可有效复位IOL.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评价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 IOL)屈光度的可预测性,初步开发一种计算屈光度( PIOL )的优化算法。方法:本研究纳入植入非球面 IOL ( LENTIS L-313, Oculentis GmbH)65眼,并分为2组:A组8例12眼,PIOL≥23.0D;B组35例53眼,PIOL<23.0D。术后3mo进行屈光度可预测性评价。参考角膜屈光力估计所致的可变性屈光指数计算出校正的IOL度数( PIOLadj )及屈光结果,根据年龄和解剖学因素得出校正的有效晶状体位置( adjusted effective lens position, ELPadj )。结果:术后A、B两组等效球镜度数分别为-0.75~+0.75 D、-1.38~+0.75D。 A、B两组的PIOLadj和实际晶状体屈光度(PIOLReal)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64、0.82)。 Bland-Altman分析显示A、B两组PIOLadj和PIOLReal之间的一致性区间分别为+1.11~-0.96 D和+1.14~-1.18 D。 Hoffer Q公式和Holladay I公式计算PIOLadj和PIOL之间存在临床和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结论:植入非球面IOL白内障手术的屈光可预测性可通过平行轴光学联合线性法则使角膜屈光力及晶状体位置相关误差最小化。  相似文献   

11.
婴儿白内障手术仍然是目前眼科临床治疗的难题。由于人工晶状体(IOL)矫正无晶状体眼符合眼部生理要求且利于弱视的治疗,IOL植入术在婴儿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植入年龄也越来越小。随着眼科显微技术和IOL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婴儿IOL植入的手术并发症也不断减少。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白内障摘除同期IOL植入可能成为未来婴儿白内障手术的首选方式;但当前同期植入IOL的并发症不可忽视,所以应重视IOL在婴儿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Several studies described the benefits of the heparin-surface-modified intraocular lens (HSM IOL) with regard to the reduced inflammation in routine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s. However,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the advantages of the HSM IOL in patients with an intraocular inflammation. Aim: To assess the eventual benefits of the HSM IOL compared to the regular polymethylmethacrylate intraocular lens (PMMA IOL) in patients with uveit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3 patients with uveitis of various origins who underwent an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24 with HSM, 19 with PMMA IOL). The activity of intraocular inflammation, visual acuity, eventual complications, and medications were examined. Standardized follow-up dates were used (before surgery, one and fourteen days, five and eleven months after surgery.) Results: No difference in the inflammatory activity was noted between HSM and PMMA groups; neither at short term clinical evaluation, nor at five months after surgery. Despite a slightly better visual acuity in the HSM group before surgery, no long term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fter surgery the increase in visual acuity was similar for both groups,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 of cystoid macular oedema (CMO) and synechiae. Fewer patients in HSM group required Nd:YAG posterior capsulotomy,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No clinical advantage was found when the HSM IOL was compared with the regular PMMA IOL in 43 patients with uveitis.  相似文献   

13.
魏捷  蒋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0):2090-2093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如何防治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眼科学者关注的焦点,并不断在此领域取得新的进展。拟对近年来后发性白内障防治中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自身特性的影响、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密封囊灌洗技术的开展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4.
Toric IOL也可称为复合曲面人工晶状体,是将矫正散光的圆柱镜与人工晶状体的球镜相结合的新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本文回顾了Toric IOL的发展史,讨论了ToricIOL的材料、原理及形状和临床应用。分析了Toric IOL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评估复合曲面人工晶状体矫正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开展糖尿病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我们对46例(46眼)糖尿病白内障行现代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设46例(46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现代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为对照。结果糖尿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水肿、房水浑浊、纤维素样渗出、瞳孔后粘连、后囊浑浊等眼前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老年性白内障,但经正确有效处理,总体预后两组并无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行白内障摘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有效晶状体位置(effective lens position,ELP)是指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有效位置,对于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计算尤其重要,如今有许多研究发现了新的ELP预测方法,比如术前晶状体赤道平面预测ELP,沟到沟(angle to angle,ATA)预测ELP...  相似文献   

17.
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也称复合曲面IOL,是将矫正散光的圆柱镜与IOL的球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屈光性IOL.自1994年第一枚Toric IOL用于临床以来,Toric IOL的材料和设计得到不断改进,现已成为矫正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的一种合理、有效并且稳定的屈光矫正方式.多焦点Toric IOL的出现则为白内障患者提供良好的远中近视力,真正满足白内障患者的脱镜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混浊的原因与治疗方法 ,研究改良手术方式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因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Hydroview H60M IOL植入术后远期IOL发生混浊的患者14例,在表面麻醉下行IOL置换术,比较术前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术中采用IOL剪碎法、旋转法等方式将IOL取出,重新植入STAAR公司疏水性KN-X IOL。将取出的IOL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拍照,用钙特异性茜素红染色并进行病理检查,与未使用的Hydroview H60M IOL对比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IOL置换术,术后视力为0.4~1.0,有10例IOL重新植入囊袋内,有4例置换的IOL植入睫状沟内。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1例、晶状体襻残留1例、睫状体出血2例、黄斑囊样水肿2例。混浊IOL茜素红染色呈阳性反应,光学部表面有粗糙的着色颗粒,光学部内有细小颗粒所组成的云雾状或团状着色区。结论 IOL混浊与IOL材质、IOL表面钙离子富集有关,IOL置换术是改善IOL混浊患者视力的有效方法 ,术中使用改良技术可以减少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福来视(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白内障患者21例30眼行超声乳化手术并植入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20例29眼同年龄白内障患者植入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做对照。所有患者术后1d;1wk;1,3mo常规行裂隙灯检查,屈光、裸眼及矫正远视力和近视力检查。术后3mo检查调节幅度及20g/L毛果芸香碱滴眼前后的前房深度。结果:术后两组均可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及矫正远视力,Tetraflex组裸眼近视力明显好于传统单焦点组。动态检影法Tetraflex组的调节幅度为2.25±0.35D,单焦点组为0.65±0.25D(P<0.01)。滴20g/L毛果芸香碱后前房深度变浅分别为0.40±0.20mm,0.15±0.11mm,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Tetraflex可调节人工晶状体是安全有效的,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