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中常见过敏原情况,帮助患者避免再次接触、预防复发过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接触性皮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均接受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试验结束后,对患者过敏原数量、种类进行分类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阳性患者例数为78例,阳性率达97.5%;27例患者对一种过敏原过敏,30例患者对两种过敏原过敏,9例患者对三种过敏原过敏,三种以上过敏物质过敏的患者12例;过敏原种类较多主要为对苯二胺、重铬酸钾、乙二胺、咪唑烷基、尿素、硫氢基混合物、苯唑卡因、环氧树脂等.结论:斑贴试验可以作为临床诊断接触性皮炎的基本方法,此类患者过敏原种类繁多,此试验可以给与患者指示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笔者于1988年11月-2000年3月对209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过敏性皮肤病临床及过敏原检测分析,探索过敏性皮肤病的病因和临床诊疗特点。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分析424例病人的疾病分类、皮损部位、皮损数量、实验室指标、治疗原则、治疗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结果:病人主述的原因或诱因主要为季节、接触、体质(遗传)、食物、药物等;接触性过敏原主要为甲醛、香皂、肥皂;皮肤注射试验食入性和吸入性过敏原前3位分别为蟑螂、旧棉絮、豚草;羊肉、虾、鱼;而IVT法测定为屋尘、尘螨,粉螨、点青霉,交链孢霉,黑根霉;鱼、牛奶、大豆,花生。病人依从性与病人对疾病的认识、经济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笔者近半年收治 2例为了美容用芦荟汁外敷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现报道如下。患者 ,女 ,34岁 ,用芦荟捣碎成汁外敷 ,约 2小时后局部皮肤开始出现灼热感 ,继之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 ,上有皮疹。面部皮肤红肿以耳下方最明显 ,其上有少许丘疹及小水疱 ,部分小水疱融合在一起 ,内容澄清。诊断 :接触性皮炎。治疗 :口服氟美松 1.5 mg及维生素 C 0 .3g每日 3次 ,静推葡萄糖酸钙 2 0 m L。 1周痊愈。另 1例症状较轻 ,将芦荟汁洗去后未服药 ,2天后症状消失。讨论 :芦荟 ,为百合科植物 [Aloe vera l.Varchin-ensis(Haw) Berger]或同属植物叶中的液汁经…  相似文献   

6.
荆白合剂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扬 《江苏中医》1996,17(3):15-15
  相似文献   

7.
刘惠芸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12):1322-1322
1病例 1.1刘某 女性,47岁。1995年8月2日因右手腕部不明原因瘙痒、皮疹2d来诊。症见右手腕屈侧有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及水疱,瘙痒剧烈,诊为湿疹。处方:青黛散1合(20g)。用法:用香油将清黛散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1次。患者依法涂于患处15min后先是感到局部烧灼感,继而整个手及肘以下皮肤红肿,表面出现鸡卵大水疱,瘙痒剧烈,患者速返医院要求治疗。因患者没有其他用药史,故考虑青黛散过敏。诊断: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8.
王烜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5):30-31
目的:检测和分析湿疹患者的接触变应原。方法:应用标准斑贴试验诊断试剂盒,对478例湿疹患者作斑贴试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78例患者中,383例对20种标准筛选抗原中的16种出现1种或多种抗原阳性反应,硫酸镍阳性率最高为30.8%,其次为重铭酸钾、氯化钴、芳香混合物和对苯二胺。结论:本地区湿疹的主要变应原依次是硫酸镍、重铬酸钾、氯化钴、芳香混合物和对苯二胺。斑贴试验有助于明确湿疹患者的接触致敏原,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福森 《光明中医》2012,27(6):1212-1213
日光性皮炎是以暴露部位皮肤经日光晒后,出现红斑,灼热疼痛,甚至水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皮肤病.西医学认为,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日光中波长290~320毫微米的紫外线过度照射后,使人体局部发生光毒性反应所致.中医属日晒疮范畴的.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妇女和儿童易患本病;高原地区的居民,雪山勘探或水面做业者患病也较多.主要临床表现为露出部位的皮肤于日晒数小时至10余小时后,出现慢性红斑,边缘清楚,较重时可有水肿伴有灼热刺痛感;病情轻者,一两天以后红斑消退,留下少许细薄的鳞屑及轻度的色素沉着,病情较重者,除红斑外皮肤可见肿胀,甚至发生水疱,灼痛剧烈,水疱破裂后,糜烂,结痂不久脱屑而愈.日晒面积广泛时,可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10.
张建都 《光明中医》2006,21(3):35-35
面部接触性皮炎,属皮肤科常见病,现就本人在门诊用冷敷方配合抗炎抗过敏西药治疗该病58例的情况做以下报道:  相似文献   

11.
血竭外治接触性皮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接触某些物质受刺激后,破坏了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对酸、碱等的缓冲能力而发生的损伤性炎症,属第IV型迟发性变态反应.现代医学对此病重症多采用脱敏、止痒等治疗.但若处理不当,水疱破裂后继发感染,疗程延长,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2.
笔者于2009年8月~2010年7月期间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接触性皮炎6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过敏原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抗体检测两种方法检测过敏原,并多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排名分别为粉尘螨、屋尘螨、霉菌。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排名为小虾、牛奶。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两种检测方法过敏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结论:两种方法均对儿童哮喘的过敏原检测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炮炙甘遂引起接触性皮炎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8岁,本院中药工作人员。患者于2d前在炮炙甘遂时,因停电排风扇不能使用,加上外面的风力较大,从排风扇孔吹进,以致暴露的面部及右臂接触到醋炙甘遂的热蒸气,当晚面部出现轻微瘙痒感,并逐渐加重而就诊。检查:T 37℃,精神、呼吸、脉搏正常。面部(以右侧为甚)及右臂可见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斑丘疹,多数散在、部分密集成片,高出皮肤,暗红色,且中度红肿。自觉触之有麻木感。根据患者的主诉、体征,诊断为接触性皮炎。治疗:予地塞....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桥粒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方法:选取7例针灸康复科门诊穴位贴敷后出现接触性皮炎的患者,于第1天对皮损部位进行皮肤活检,在电镜下观察桥粒数量及结构的变化。结果:7例穴位贴敷患者皮肤均出现不适症状,但以红、痒为主;电镜下桥粒数量减少,细胞间隙增大,甚至细胞松散、凋亡。结论:桥粒在穴位贴敷后诱发的接触性皮炎中,数量减少,细胞连接性降低甚至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3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西药内服外用加口服中药治疗,对照组以西药内服外用治疗,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特点,探讨水疱与接触性皮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接受穴位贴敷治疗后出现水疱并同意行皮损处皮肤活检的15例患者,观察其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及皮肤病理学特点。结果:贴敷处水疱的临床表现为:接触药贴局部皮肤感觉以瘙痒为主,或伴刺痛感;可见单个大水疱或成簇小水疱,基底部可见红斑、丘疹。水疱内液体光镜下可见大量白细胞,水疱液瑞氏染色后在光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单核、淋巴细胞等。水疱处皮肤病理学特点为:表皮层缺失,部分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表皮层及真皮层可见NEU浸润;真皮层小血管周围可见单核、淋巴细胞浸润。结论:穴位贴敷后患者贴敷处出现的水疱为接触性皮炎。  相似文献   

18.
<正>患儿,女,3岁4个月,因右侧臀部、大腿红斑,簇状水疱5天,于2013年6月2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患儿于6月10日曾因鼻塞、流涕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治疗症状缓解。6月16日右侧大腿出现片状红斑、散在小水疱,轻微瘙痒。6月18日至外院门诊就诊,诊断为接触性皮炎,予复方炉甘石外用,抗组胺药物治疗,症状未能缓解,皮疹范围逐渐扩大,右大腿皮疹逐渐蔓延至右臀部,出现带状分布的大片红斑,其上见群集针头大小到粟粒大小的丘疱疹、水疱,伴疼痛,发热,乏力,大小便正常。6月20日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19.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物品后,在接触部位因过敏或强烈刺激所发生的一种急性炎症,多数短期内可痊愈。但反复发作者多缠绵难愈。笔者在跟随导师学习期间,用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屡治不愈患者,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1 典型病例  患者黄××,女,35岁,某单位卫生所医生。1998年6月5日初诊,诉双足背皮疹伴瘙痒1月余。患者自诉1个多月前穿塑料凉鞋后左脚背出现红色丘疹,肿胀糜烂后形成暗红色硬结,并迅速漫延至整个足背。继而右足亦出现同样病症。双足瘙痒夜间稍加重,并严重影响睡眠,常靠热水浸泡…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急性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3例患者分为针刺组、药物组。结果: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针刺组在第1次治疗后对改善瘙痒及烧灼感两项症状疗效优于药物组。两组问及两组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嗜酸细胞计数、综合疗效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治疗急性期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对降低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计分总积分和嗜酸细胞计数确切有效,综合疗效确切,时效性高,安全性好,在即刻效应(第1次治疗后评分)改善瘙痒症状上优于口服皮肤病血毒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