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于合并高胰岛素血症的糖耐量减低(IGT)患者PG、Ins、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76例IGT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仅予改善生活方式;二甲双胍组38例,予改善生活方式和二甲双胍1.0/日,治疗48周,测空腹及负荷后PG、Ins。结果:48周后对照组空腹及负荷后PG及Im与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二甲双胍组治疗后空腹及负荷后PG及Ins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二甲双胍组体重及BMI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对于合并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的IGT患者,二甲双胍可以明显减轻高胰岛素血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治疗糖耐量减低(IGT)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糖耐量减低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片前后测定体重指数(BMI)及OGTT2h血糖值。结果:治疗后的体重指数BMI及OGTT2h血糖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结论: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对糖耐量减低(IGT)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糖尿病(DM)和糖耐量减低(IG)的患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病人在发生糖尿病之前,均经过IGT阶段。有人统计,每年可能有卫%~5%的IGT病人发展成为NIDDM。尽管IGT病人有转为NIDDM的可能,但并不是所有的IGT病人均能转化为NIDDM,部分IGT患者可恢复到正常糖耐量状态。因此,对IGT人群的干预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本组研究旨在观察二甲双肌能否防止或延缓IGT转变为NIDDM。回临床资料1.l对象:从1996年度本院门诊干部2800人… 相似文献
4.
观察清身降糖颗粒和二甲双胍在对IGT患者临床症状、血糖、胰岛素水平、不良反应及糖尿病转化率等方面的差异。方法:将60例IGT患者随机分成清身降糖颗粒组30例和二甲双胍组30例。所有受试者在观察开始前均接受关于IGT方面的知识教育,并普及行为干预知识如合理饮食、运动疗法、心理疗法,观察时间为6个月。结果:①两组均能明显改善IGT患者临床症状、血糖、胰岛素水平(p=0.05);②清身降糖颗粒组在改善2hPG和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二甲双胍组(P=0.05);③清身降糖颗粒组无明显副作用;④清身降糖颗粒组转为正常糖耐量者9例,仍为IGT者21例:二甲双胍组转为正常糖耐量者8例,仍为IGT者20例,转为糖尿病者2例;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⑤治疗过程中除二甲双胍引起的副作用外,两组患者无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清身降糖颗粒在改善IGT患者的2llPG和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独服用二甲双胍,且无二甲双胍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组临床观察肥胖IGT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二甲双胍干预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成人肥胖(BMI〉25kg/m2)的IGT患者46例服用二甲双胍0.25—0.5g,tid,干预治疗24周,比较其服用前后CRP、FPG、2hPG、FINS、2hINS、WHR、BMI及HOMA—IR的变化。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后,肥胖IGT患者的CRP、WHR、FINS较前明显降低(P〈0.05),BMI、TG、FPG、2hPG、2hINS、HOMA—IR较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提示二甲双胍治疗肥胖IGT患者后,其血糖、血脂、BMI及胰岛素抵抗均有改善,其血管炎性因子CRP也有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对IGT(糖耐量减低)人群糖尿病预防的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20例IGT患者临床资料,随即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阿卡波糖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二甲双胍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糖尿病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观察组患者转为糖尿病2例,占10%,对照组患者转为糖尿病6例,占9.99%,观察组糖尿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卡波糖和二甲双胍都能较好的控制IGT人群的血糖情况,阿卡波糖控制IGT患者转为糖尿病效果优于二甲双胍,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6日至2014年8月26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经格列齐特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药疗基础上加入二甲双胍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甘油三酯水平(TC)以及胆固醇水平(TG)3项血脂指标下降程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二甲双胍用于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可使患者血糖尽快达标,还可加速其血脂代谢水平的恢复,药效佳。 相似文献
8.
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众多降糖药物中,二甲双胍以其独有的优势,被多个国际指南和共识推荐为唯一的一线治疗药物。二甲双胍是一种具有多方面优势的药物,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发生低血糖及乳酸酸中毒的几率低,不仅可以很好地降低血糖,还能有效干预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达到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因此,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本文就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对IGT的干预作用。方法:我院诊治的108例糖耐量减低患者,治疗组予二甲双胍口服并控制饮食和运动,对照组仅口服同等剂量二甲双胍,不控制饮食和运动。结果:两组空腹血糖均下降(P〈0.05)。治疗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餐后2h血糖均下降(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餐后2h血糖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BMI均下降(P〈0.05),治疗组BMI小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系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治疗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作用机制各异,而二甲双胍降糖药前景相当看好,其优势在文中得以体现。结果与结论:二甲双胍降糖药并非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主要通过减轻肝脏胰岛素抵抗来降低空腹血糖,降低血红蛋白,降低血脂,减少诱发心肌梗死的风险,可作为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1.
沈鑫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5):3215-3215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是严重威胁健康的非传染的全球性流行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下降,因此糖尿病的预防显得尤其重要.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代谢状态,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葡萄糖耐量减退.对于这部分特殊人群,应尽早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干预,可以使他们的血糖水平恢复正常.笔者对糖尿病前期患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荷叶调脂疏肝汤联合二甲双胍对糖耐量异常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荷叶调脂疏肝汤,疗程3个月。检测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胰岛功能指标[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瘦素(LEP)、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LEP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荷叶调脂疏肝汤联合二甲双胍可有效调节糖耐量异常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机体糖脂代谢,抑制体内LEP表达,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肝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特点足不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是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对正常人血糖无明显降糖作用,一般不引起低血糖。临床主要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高胰岛素血症者。近几年来,人们发现二甲双胍不但能降低血糖,还有减轻体重和高胰岛素血症的效果,能降低糖尿病多种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及糖尿病引发的临床不良事件。此外,近期对其降糖外作用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宽,现对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1 病历介绍患者 ,女 ,54例 ,主因多饮、多食、多尿 1个月 ,咽痛、发热 1d收入院。查体 :神清 ,咽轻度充血 ,扁桃体Ⅱ度肿大 ,并有少量脓痰 ,空腹血糖 8.1mmol/L ,餐后 2h血糖 1 1 .1mmol/L ,诊为 2型糖尿病、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入院后给予生理盐水 2 0 0mL +利菌哌舒 2 .0 g静点 ,口服二甲双胍 0 .2 5g ,3次 /d。患者用药第 1天下午开始发现皮肤瘙痒 ,搔抓后出现粉红色条索状丘疹 ,考虑为变态反应 ,给予维生素C静点、葡萄糖酸钙静推、西可韦等药物治疗后好转。考虑致敏药物为利菌哌舒遂停用 ,继续服用二甲双胍。但第 2天患者再次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肥胖者血脂及血糖的影响。方法:用二甲双胍干预106例肥胖者,观察给药前后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血脂的变化及BMI的变化。结果:给药6周后肥胖者的空腹血糖无明显变化(P〉0.05),餐后2h血糖均显著下降(P〈0.01),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BMI显著下降(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改善糖耐量减低及血脂异常,疗程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二甲双胍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几年的研究和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二甲双胍能减少IGT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降低T2DM的血糖,并因不良反应少,而使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结论早期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是必要和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定糖灵胶囊治疗糖耐量低减(IGT)人群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试验(OGIT)确诊(WHO标准)的IG T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服用本院制剂定糖灵胶囊;对照组60例服用二甲双胍,每次250mg,每日3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对两组参试者每个月作1次OGYf,共观察3个月后对其血糖水平及转归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52例糖耐量恢复正常,8例仍为IGT,无1例转化为糖尿病;对照组分别为37、22、1例,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定糖灵治疗糖耐量减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糖尿病实施饮食疗法+二甲双胍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80例淳安县大墅中心卫生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诊患糖尿病患者选定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分配到参考组(n=40)和观察组(n=40)当中,临床分别开展二甲双胍治疗和二甲双胍+饮食疗法治疗,比较组间治疗效果、血糖水平.结果 经统计分析后... 相似文献
19.
梁献秋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5):483-484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卵巢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8例,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相关检查。结果二甲双胍治疗后患者卵巢的表面积、基质面积、基质面积/表面积、卵泡计数均明显降低(P均<0.05);治疗前后患者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明显增加(P<0.05),HOMA(IR)、睾酮、促黄体生成素、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治疗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卵巢形态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疗办法.方法:随机选择125例2型糖尿病患者,以此方式-随机法分组,研究组患者63例,采用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患者62例,采用格列吡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结果:研究组对比对照组,前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治疗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下降,治疗后胰岛功能水平明显下降,p<0.05.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