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东城区2002-2006年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东城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孕产妇孕期保健及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该期间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54‰,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21.57‰。东城区户籍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原因不明、胎盘脐带因素、胎儿因素、母亲因素、新生儿疾病。流动人口围产儿死因顺位依次为胎儿畸形、胎儿因素、母体因素、胎盘脐带因素、新生儿疾病。胎儿畸形为第一位死因。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65.77%,东城户籍围产儿死亡中孕妇未进行孕期正规产检占16.39%。结论东城区辖区医院5年来围产儿死亡呈下降趋势;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下降不明显,而且明显高于东城区户籍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闻亚浓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17-2218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措施,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提供依据。方法对余姚市2011年-2013年围生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3年间围生儿死亡307例,围生儿病死率本地户籍为5.62‰,非户籍人口11.85‰。围生儿主要死亡原因为胎儿畸形,其次为胎盘脐带因素。结论规范孕期保健,提高产科及儿科质量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干预措施。非户籍人口孕产妇管理仍然是我市孕产妇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把非户籍孕产妇保健管理纳入本地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实行流动人口孕妇首诊负责制及属地化管理,是降低流动人口围生儿死亡率的重要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4—2009年宁波市围产儿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为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及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供一些参考数据。方法依托三级保健网,资料来源于全市各县(市、区)妇保院(所)上报的围产儿死亡个案表、评审表及各种监测报表,并经质量控制保证监测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结果 6年中共监测围产儿360986例,发生围产儿死亡4243例,其中本市户籍的围产儿死亡率为7.67‰,非本市户籍围产儿死亡率为20.73‰,本市户籍及非本市户籍后3年围产儿死亡率均较前3年下降。本市户籍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畸形、不明原因、早产、其他脐带因素及新生儿窒息;非本市户籍前3年死因顺位的前5位依次为早产、畸形、新生儿窒息、胎盘早剥及脐带脱垂,后3年依次为畸形、早产、新生儿窒息、其他脐带因素及胎盘早剥。本市户籍≥孕36周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后3年(35.09%)较前3年(44.61%)下降,非本市户籍≥孕36周围产儿死亡构成比后3年(46.14%)较前3年(47.38%)下降不明显。结论加强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不断提高孕期保健及产科质量是降低户籍人口围产儿病死率的主要措施;让流动孕妇接受规范孕期保健及住院分娩是降低非本市户籍人口围产儿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瑞安市2003~2009年围产儿死亡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儿出生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上报的围产儿资料及围产儿死亡资料,分析围产儿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95‰。其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分别占68.12%、6.47%、25.41%,各年围产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产儿死亡原因中:死胎的前3位原因为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死因不明;死产前3位原因为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儿窘迫;新生儿死亡前3位原因为早产和低体重儿、先天畸形、新生儿窒息。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围产儿死亡率;农村户籍、低学历者、产检次数少的孕产妇,其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城市户籍、高学历者、产检次数多的孕产妇。随孕周的增加与胎儿体重的增长,围产儿死亡率也降低。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工作,做好优生优育的宣教,减少出生缺陷,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以及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王香菊  张楚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4):1084-1085
目的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因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回顾调查2001年1月 ̄2005年12月底在我院分娩的76例围产儿死亡病例,对其死因及孕母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死胎34例,死产15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7例,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先天畸形、早产、脐带及胎盘因素、新生儿窒息及疾病。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占73%,产检次数少于3次及未行产检占80%。结论加强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的管理,增强其保健意识,提高产科质量,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王香菊  张楚媛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2):1084-1085
目的 分析我院围产儿死亡原因及影响死因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调查2001年1月-2005年12月底在我院分娩的76例围产儿死亡病例,对其死因及孕母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死胎34例,死产15例,早期新生儿死亡27例,死亡原因顺位依次为先天畸形、早产、脐带及胎盘因素、新生儿窒息及疾病。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占73%,产检次数少于3次及未行产检占80%。结论 加强流动人口及偏远山区孕妇的管理,增强其保健意识,提高产科质量,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进一步降低本地区围产儿死亡率.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探讨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水平及主要原因,为制定有关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0~2004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评审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显著;流动人口中死产与常住人口存在显著差异;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因主要是胎儿畸形、胎盘因素、脐带因素、死胎原因不明、窒息等;流动人口中围产儿死亡的孕期保健覆盖率低。结论 制定并采取相应政策,加强流动人口的孕期保健和健康教育,并制止非法接生.对流动人口进行妥善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本地区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5年我县155例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和孕期保健情况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9.8‰,其中死胎占60.64%,早期新生儿死亡占39.35%。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有胎儿畸形、母体因素、早产低体重、胎盘脐带因素。孕妇的文化程度越低围产儿的死亡率越高。结论:提高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加强农村一、二级保健网的建立,加大孕产期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孕产期和产儿科的技术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9.
赵优珍  王悦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8):173-174
目的分析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原因,为制定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取江北区2004年10月-2009年9月围产儿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对江北区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该期间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39.57‰,江北区户籍围产儿死亡率5.77‰,两类人群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7,P〈0.05)。围产儿死亡评审结果,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结论江北区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不明显。流动人口孕妇孕期保健覆盖率低。制定相应措施,加强流动人口孕期保健管理和健康宣教,提高孕妇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监测能力,向贫困流动人口孕妇提供基本的免费孕期保健服务,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邮市2007-2016年围产儿死亡个案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结合产龄、产检次数、分娩孕周、围产儿性别、围产儿体重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高邮市2007-2016年围产儿死亡率2.20‰~5.25‰,平均3.66‰,保持在平稳低水平,围产儿死因顺位前3位依次为:先天畸形50例(25.78%),脐带、胎盘因素37例(19.07%),原因不明25例(12.89%),孕妇年龄最大46岁,≥35岁27例,≤20岁3例,不同年龄组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14.19);未进行产检的15例,产检次数1~4次76例,≥5次103例,不同产检次数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694.53);>40周分娩18例,37~40周分娩77例,<36周分娩99例(其中<32周分娩59例),不同孕周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371.89);围产儿体重≥2 500g 75例,<2 500g 119例,不同围产儿体重的围产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χ2=1034.22),围产儿死亡与孕妇年龄、产检次数、分娩孕周、围产儿体重有关。结论:高邮市围产儿死亡率较低,仍需建立健全围产期保健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孕产妇保健意识;鼓励适龄生育,重视高龄孕妇孕期管理;规范产前检查,做好高危孕产妇、新生儿专案管理和分级诊疗管理;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和产科超声技能培训,不断提升产儿科医务人员专业能力和合作意识;预防妊娠并发症和早产,才能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临床和病理对照,分析围生儿死亡原因,为防止围生儿死亡提供参考。方法:对围生儿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及病理观察,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125例死亡围生儿中,先天性畸形占36%,脐带及胎盘因素占20%,宫内缺氧和窒息占14.4%,母亲因素占12.8%,感染占7.2%,早产和低体重儿占5.6%,不明原因占2.4%,肿瘤2例,占1.6%。结论:围生儿死亡病例中先天畸形和胎盘脐带因素为主要死亡原因。加强孕期保健和产前诊断,防止妊娠并发症发生,尽早发现畸形儿并及时终止妊娠,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原因,以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按照围产期Ⅰ标准,对我院1992~2001年间71例住院围产儿死亡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围产儿死亡率为11.10%,死亡原因排在前3位的是:脐带因素、畸形和早产,占同期围产儿死亡原因的49.29%;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常住人口。结论:加强区域围产期保健网的作用,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及时发现并治疗高危妊娠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236例围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分娩围生儿死亡情况,探讨引起围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836例围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妊娠满28周至产后7d内死亡的围生儿逐一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236例,病死率为26.71‰;男围生儿病死率(22.88‰)显著低于女围生儿病死率(30.63‰);农村围生儿病死率(41.79‰)显著高于城市围生儿病死率(4.97‰);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产妇其围生儿病死率(28.38‰)显著高于高中及以上者(12.71‰);出生体质量<2500g的围生儿其病死率(134.88‰)显著高于出生体质量≥2500g者(13.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儿死亡构成中死胎占71.19%,死产占17.79%,早期新生儿死亡占11.02%。围生儿前5位死因顺位是胎儿畸形89例(37.71%)、不明原因77例(32.63%)、宫内窘迫15例(6.36%)、脐带因素14例(5.93%)、胎盘因素12例(5.08%)。结论本地区围生儿病死率高,农村、低出生体质量者及产妇文化程度低者为甚;预防围生儿死亡形势严峻,重点在农村,主要干预措施是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加强婚前检查、围生期保健、产前筛查,预防畸形儿进入围生期,预防早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围产儿死亡的相关产科因素,以提高产科质量,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方法对51例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导致胎死宫内的主要原因是脐带和胎盘异常,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早产。结论孕早期(4个月左右)应行B超检查,可尽早发现畸形儿,及时终止妊娠,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及探讨近10年来我院围生儿死亡原因的分类现状,以提高围生保健工作质量,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按照我国围生期分类标准,对我院10年间394例围生儿死亡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间我院围生儿死亡率为2.28%,死胎占55.33%,死产占8.38%,新生儿死亡占36.29%。早产、畸形、脐带、胎盘因素是造成我院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孕期监护,产前筛查,预防早产,防止并发症发生,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导致胎死宫内的主要原因,制定预防措施,降低围生儿死亡率。方法对昌吉市人民医院2005—2009年收治的82例死胎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胎的原因顺位依次为妊娠并发症、脐带和胎盘因素。结论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孕期保健知识的宣传,加强高危妊娠的监测,对降低围生期母儿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1979~1988年在我院分娩16079例中242例围产儿的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新生儿死亡116例,死胎99例,死产27例。尸检102例。围产儿死亡原因以宫内缺氧为主,其次为肺部疾患,先天性畸形等.孕周<37周,体重<2500克,臀位牵引的胎儿死亡率最高.围产儿死亡在产科并发症中主要为脐带因素,其次是胎盘因素,妊高症等.为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今后必须加强产前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脐动脉血流测定预测胎儿缺氧在胎儿宫内缺氧的早期诊断及围产儿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产前检查和分娩的孕产妇174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脐动脉血流检测仪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其中血流异常孕妇设为异常组,血流正常孕妇设为对照组,观察脐动脉血流与胎儿宫内缺氧程度、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异常组提示胎儿宫内缺氧,且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产前监测胎儿脐动脉血流指标,可以了解胎儿胎盘循环状态,对胎儿宫内缺氧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判定、围产儿预后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静  刘风巧 《中国热带医学》2009,9(12):2333-2334
目的探讨围产儿死亡因素及早期围产保健对围产儿死亡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4月-2008年5月在赵县医院住院的2859例孕产妇。以2007年后实施早期围产保健的1524例孕产妇作为观察组,以2007年前未实施早期围产保健的1335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围产儿死亡因素。结果观察组的围产儿死亡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4.7%)(P〈0.001),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早产因素是本组病例中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围产儿死亡主要与先天畸形、新生儿疾病、早产因素相关;早期围产保健可以明显降低国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