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CAEP)是一种非侵入性脑电测量方式,能够通过波形的阈值、潜伏期与振幅评估听觉皮层的功能。近年来,CAEP的测试方式逐渐成熟,应用更加广泛。在人工耳蜗植入患者中,CAEP能够用于术前、术后听觉及言语能力、双耳听觉、音乐感知以及听觉可塑性的评估。相比较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中潜伏期反应(middle latency response,MLR)等其它听觉诱发电位而言,CAEP潜伏期最长,能够反映完整听觉通路的情况、评价听觉皮层等高级中枢的功能及成熟度,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就CAEP在人工耳蜗患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electrical evoked middle latency response,EMLR)的检测方法,为进一步评估植入者听觉传导通路及高位听觉反应的特点奠定基础.方法 2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其中语前聋14例,语后聋6例,全部使用Cochlear公司Nucleus CI24R (CA)人工耳蜗.术中将言语处理器与计算机接口及听觉诱发电位仪触发端口连接,电极植入后,选取第3号电极,先常规进行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ve potentials,ECAP)测试初步了解听神经功能状态,然后进行EMLR检测.选择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模式,采用单极刺激,双相交替脉冲电流方波,脉宽50 ~ 100μs,强度(电流级,current leve1,CL)由ECAP阈值上20 CL起,以5 CL为步长递减或递增,听觉诱发电位仪记录EMLR波形.对ECAP阈值与EMLR阈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另外选择6名听力正常健康受试者,行声刺激中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middle latency response,AMLR)测试,作为EMLR波形和潜伏期的声刺激对照.结果 6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均可记录到AMLR波形,平均反应阈为(12.5±8.6)dBnHL,接近纯音测听阈值(10.8 ±7.3)dBHL.20例人工耳蜗植入者均可记录到EMLR波形,与AMLR波形相似,但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缩短,波幅变化不大;语前聋较语后聋总体上波幅小,潜伏期长.EMLR平均阈值为(140.55 ±9.92)CL,低于ECAP的平均阈值 ( 160.75±13.34) C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67,P<0.01);二者阈值之间呈正相关(r=0.763,P<0.01).结论 人工耳蜗植入术中可成功记录到EMLR波形,其阈值较ECAP低,可以作为判断植入者中枢高位听觉传导功能的客观检查.  相似文献   

3.
<正>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是以听觉诱发电位(AEP)为基础,当用电刺激听神经末梢后,前10ms内产生的可在头颅表面记录到的一组短潜伏期电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是一项客观的电生理测试方法,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广泛开展,这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也愈渐受到听力学家和临床医生的  相似文献   

4.
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早已用于临床以早期发现和诊断听觉障碍。在成人,经鼓解电刺激的心理行为阈值的测定是指示耳蜗植入术后电兴奋性的优良指标。在许多10岁或Ic岁以上的儿童中,可通过行为测试得到精确的、恒定的鼓螂刺激阈值,但在3~6岁儿童,这项工作则十分困难。经鼓室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EMLR)因其对电刺激伪迹不敏感而用于成人耳蜗植入候选病人的测量。对儿童,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ABR)优于EMLR该文研究对象是43例2.5~且45岁适合作电子耳蜗植入的病人,其中33例耳蜗解剖正常,10例为脑膜炎致聋老伴耳蜗骨化。刺…  相似文献   

5.
人工耳蜗植入者EABR、NRT与ESR检测张道行,张岩昆,田昊,王亮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5,13(5):310-313目的:探讨应用客观检测方法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听觉传导功能并指导术后调试的可行性。方法:对39名人工耳蜗植人者分别选取第3、10、20电极,进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电刺激镫骨肌反射(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sponses,ESR)检测及主观心理物理测试,测定EABR、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相似文献   

6.
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是一种客观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在耳科学、听力学和神经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EABR可以估测耳聋患者残存的听神经末梢螺旋神经节数量.客观评价听觉传导通路的功能状态.指导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及听性脑干植入手术.并在术后设备调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EABR的临床应用现状及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电镫骨肌反射阈值(electrically evoked stapedius reflex threshold, ESRT)、电刺激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EABR)阈值、电刺激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nerve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s, ECAP)阈值与人工耳蜗心理物理量测试中的最大舒适阈值(maximum comfort threshold, C值)及最小反应阈值(minimum response threshold, T值)之间的关系,为力声特人工耳蜗植入者调试时参数设置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4例具有一定响度辨别经验及言语交流能力且配合良好的语后聋力声特人工耳蜗植入者,平均年龄22.47±13.37岁,植入体型号为LCI-20PI。在每个患者开机后6±1个月时,选取人工耳蜗低频(1号)、中频(11号)、高频(19号)区域电极各一个,分别测试其T值、C值、ESRT、EABR及ECAP阈值,并进行相关性分...  相似文献   

8.
短纯音ABR在听力阈值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当一定强度的声音刺激听觉器官时,听觉系统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电活动,称为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AEP)。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response,ABR)是AEP的一种,即声音刺激后出现的短潜伏期反应。ABR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都能记录到,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AB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auditory evoked response EABR)的动态变化,了解慢性电刺激后听觉通路反映特性的变化,为听觉系统的可塑性变化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对19例平均年龄为3.2±1.0岁的语前聋儿童在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电极植入后进行EABR检测,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5.4±3.2月后再次进行EABR检测,观察EABR阈值、波III、波V潜伏期以及EABR输入输出曲线指标的变化。结果EABR平均阈值从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196.9±11.1CL下降到术后5.4±3.2个月的189.2±13.2CL CL,配对t检验显示显著性差异(p=0.006)。平均阈上20CL V波潜伏期从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4.72±0.21ms缩短到术后5.4±3.2月的4.60±0.18ms,配对t检验显示显著性差异(p=0.032)。结论耳聋儿童在接受人工耳蜗电刺激后EABR的反应阈值和潜伏期变化在最初的5.4±3.2月已经出现,提示3岁左右年龄段儿童听觉系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人工耳蜗植入后早期的听觉、言语训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最大声刺激无反应患者人工耳蜗术前电刺激听觉脑干诱发电位系统(electrically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检测听觉通路的方法及分析术后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2015~2016年最大声刺激无反应患者21例,分析临床资料,人工耳蜗术前采用EABR检测听觉通路,随访术后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及调机结果,应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IR)问卷评价术后听力和言语结果;另选择有残余听力耳聋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21例患者术前EABR的Ⅴ波阈值(178.23±14.18)CL,术后听力言语康复CAP(5.50±1.75)等各指标和对照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别(P <0.05);术后均获得不同程度电听觉,开机测试NRT引出率(33%)低于对照组(90%);两组患者I/O曲线斜率和术后CAP直线相关分析统计学上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最大声刺激无反应患者术前EABR可以评估残余听力,人工耳蜗术后康复差异较大,但显著好于术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ECAP检出与否的耳蜗植入患者EABR特点,探讨EABR检测的意义。方法对26例人工耳蜗植入患者分别行神经反应遥测neural response telemetry,NRT)检测评估ECAP,并进行电诱发听洼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auditory evoked response,EABR)检测,将第20、10、3号电极均引出ECAP波形的14例患者纳入A组,未检出ECAP波形的12例患者纳入B组。对A、B两组患者的EABR阈值、V波潜伏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20、10、3号电极EABR阈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波潜伏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AP波形引出与否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EABR阈值有显著差异,v波潜伏期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听觉脑干植入能够使听神经受损耳聋患重新获得听觉。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测试用于术中定位耳蜗核位置,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耳蜗核时出现的EABR波形有两种类型:3波反应型和2波反应型,同时可记录到潜伏期较长的肌反应。手术中最佳的EABR测试参数为双相方波脉冲电流、刺激强度3mA、刺激频率50Hz、植入电极板上间距最大的电极做配对刺激、带通滤波10∽3000Hz。EABR作为探讨电听觉整体效果的指标,将在听觉脑干植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就近年来EABR在听觉脑干植入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听觉电诱发电位对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电听觉传导功能客观评价的意义。方法对14例人工耳蜗植入者行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audiotory brainstem responses,EABR)和电诱发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electrically evoked 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ECAP)检查,根据第1、10、22号电极ECAP波形的检出与否将其分成A(1、10、22号电极ECAP均检出)、B(1、10、22号三个电极中有一个及以上ECAP未检出)两组,检测A组和B组患者的EABR阈值、波Ⅲ、Ⅴ潜伏期、Ⅲ-Ⅴ波间期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刺激脉宽分别为25、50、75、100、125μs时,22号电极的EABR阈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刺激脉宽为50μs时:1号和10号电极的EABR阈值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A、B两组患者22、10、1号电极EABR波Ⅲ、Ⅴ潜伏期和Ⅲ-Ⅴ波间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AP波形较好者的EABR阈值较ECAP波形较差者的EABR阈值低。EABR波Ⅲ、Ⅴ潜伏期、Ⅲ-Ⅴ波间期与ECAP波形引出与否无明显相关性,ECAP灵敏性高而EABR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蜗植入前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electrical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EABR)的测试结果并初步探讨其意义。方法对14例不同病因、不同年龄的人工耳蜗植入患者耳蜗植入前进行测试,采用EMG外置电刺激器连接面神经探针作为刺激电极,采用Neuro Soft公司生产的Neruo Audio听觉诱发电位仪及调试软件进行EABR测试,测量并分析EABR波形,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Ⅴ波波幅、阈值。结果EABR的Ⅱ、Ⅲ、Ⅳ、Ⅴ波与声诱发ABR相似,Ⅲ、Ⅴ波的潜伏期较声诱发ABR缩短,但Ⅲ~Ⅴ波间期与声诱发ABR相同。14例耳聋患者均记录到EABR的Ⅲ波/Ⅴ波,引出率为100%。4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未合并其他异常患者术中2.5、2.0 mA刺激Ⅲ、Ⅴ波典型,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正常,术中神经反应遥测技术(neural response telemetru,NRT)引出,提示其听神经脑干传导通路无异常,预后效果良好。其他部分患者存在潜伏期延长或波形分化不良或刺激阈值较高等表现,提示可能由于不同因素所导致听觉传导通路异常。结论EABR是通过电刺激耳蜗来了解听觉系统对电刺激的生理反应,最接近人工耳蜗的工作状态,可以对患者听力康复的效果提供更准确的预测;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具有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优势。而对各种特殊类型耳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检测、术后评估数据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听觉脑干植入能够使听神经受损耳聋患者重新获得听觉.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lectrically brainstem response,EABR)测试用于术中定位耳蜗核位置,具有重要作用.电刺激耳蜗核时出现的EABR波形有两种类型3波反应型和2波反应型,同时可记录到潜伏期较长的肌反应.手术中最佳的EABR测试参数为双相方波脉冲电流、刺激强度3mA、刺激频率50Hz、植入电极板上间距最大的电极做配对刺激、带通滤波10~3 000Hz.EABR作为探讨电听觉整体效果的指标,将在听觉脑干植入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EABR在听觉脑干植入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听力正常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言语诱发听性脑干反应(speech evok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s-ABR)的频率跟随反应(frequency following response ,FFR)差异,探讨其在揭示听觉系统老化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martEP听觉诱发电位系统对听力正常青年人(18~25岁)与老年人(60~70岁)各12例(24耳)进行言语声信号/da/诱发的s-ABR检测,比较两组s -ABR波形图及频谱图、FFR各波潜伏期及共振峰等。结果老年组s-ABR瞬态反应部分各波潜伏期较青年组延长,FFR各波潜伏期与青年组一致,FFR各波振幅较青年组低;两组FFR的频谱分析显示,老年组FFR各频率共振峰的相对能量较青年组低,且对于大多数共振峰,老年组FFR与刺激信号之间共振峰频率的差值较青年组大。结论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FFR幅值低、准确性差,提示老化使脑干神经元对频率信息的编码能力减弱、准确性降低,这可能是造成老年性聋患者言语识别率降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聋哑儿童的残余听力和听功能状态.方法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40Hz听觉相关电位(auditory evoked related potential,AERP)检测聋哑儿童140例、280耳,以观察其波形、波潜伏期、反应阈值,并行AERP检查,观察低频段和不同声强刺激下引起的波形、潜伏期等,以冀为人工耳蜗植入术提供较可靠的依据.结果AERP无反应97耳,ABR无反应186耳,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40Hz AERP检查弥补了ABR的不足,能客观地掌握聋哑儿童人工耳蜗植入术前的听力损失情况,以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8.
<正>1听觉皮层诱发电位概述听觉皮层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技术是指大脑在对声音信号进行感觉、认知、记忆过程中产生的电位,也称为晚潜伏期反应或晚皮质反应,其潜伏期为50~500ms。CAEP分为外源性成分和内源性成分。外源性则通常反映被动的感觉处理过程,其特点为依赖于刺激的有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听觉皮层诱发电位在低龄人工耳蜗植入儿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2例低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采用主观听觉言语能力评估量表,听觉行为分级量表(Categories of auditory performance, 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量表(Speech intelligibility rating scale, SIR)和客观电生理检测[(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CAEP)测试中的慢皮层反应P1-N1-P2和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相结合,进行康复效果的评估,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听觉年龄的增长,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主观听觉言语能力评估量表分值呈现逐步升高趋势,CAP结果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22.387, P<0.001),SIR结果组间有统计学差异(F=25.780, P<0.001)。主观量表评估与客观电生理评估存在相关性,CAP结果与CAEP的P1波的阈值具有显著的负相关(r=-0.370,P=0.01),CAP结果与MMN的潜...  相似文献   

20.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评价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BAEP)评估颅脑外伤后持续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PVS)患者的脑干功能。方法:对25例(50耳)PVS患者行BAEP检测,并与对照组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PVS患者的BAEP异常率为80%。其改变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Ⅰ V各波的异常或分化不良,甚至波形缺如;Ⅰ、Ⅲ、Ⅴ波潜伏期(peak latency, PL)延长,I V波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 IPL)延长,双侧V波潜伏期的耳间差(inter aural latency difference, ILD)增大;Ⅲ V与Ⅰ Ⅲ波IPL之比大于1。结论:PVS患者的BAEP结果呈多样性改变,反映了患者植物状态下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干损害,为其诊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