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薇 《中国实用医药》2012,7(4):261-262
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临床护士工作繁忙、工作量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因而极易导致发生针刺伤带来的梅毒、艾滋、乙肝等血源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2.
护士是针刺伤及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针刺伤后传染病已成为美国护士对职业健康和安全最关注的前4位问题[1]。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良的工作习惯、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是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工作强度、环境因素及服务对象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极易造成职业性损伤[1],而在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据国外调查显示,60%~90%的针刺伤发生于护理人员,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其中74.0%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2,3],因此由针刺伤而引发的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威胁也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由此而见,增强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技能训练,对减少职业性危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极易造成职业性损伤[1],而在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据国外调查显示,60%~90%的针刺伤发生于护理人员,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其中74.0%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2,3],因此由针刺伤而引发的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威胁也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由此而见,增强临床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强化防护技能训练,对减少职业性危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造成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少敏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6):2229-2230
1职业暴露造成医院感染因素分析1.1针刺伤和锐器伤:针刺伤和锐器伤害是医院职业性伤害中,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染病最常见的原因。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引起的针刺伤,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而传播。据研究,因针刺或接触污染的血液而感染HIV的机率为0.  相似文献   

6.
针刺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从事侵入性操作机会多,发生针刺伤的机会远比其他医务人员多。皮肤针刺伤是感染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过程,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1针刺伤的危害被针头刺伤后,通过血液传播可引起严重或潜在的致病感染,同时针刺伤可造成受伤者心里严重而持久的心理压力,甚至可产生中、重度悲观情绪,从而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7.
张素萍 《河北医药》2012,34(18):2804-2804
护士长期工作在生物感染、意外伤害、噪音、废气等身心危害的环境中.其身心健康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避免职业暴露.医院应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等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正确认识及心理承受能力,减少针刺伤发生概率,保护医务人员[1].  相似文献   

8.
护士职业安全的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1.1生物危害主要指由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接触各种感染性液也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在诸多生物危害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最为严重。健康的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  相似文献   

9.
职业性暴露是近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而又危险的职业性暴露[1]。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2],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另有文献披露: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的流行率也在上升[3]。国外也有文献  相似文献   

10.
护士是医院中针刺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而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病最主要的途径,是危害和影响护士健康的重要因素。本文就针刺伤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
黄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912-1913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寻求安全的预防措施.方法:对45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是护士占64.44%;针刺伤占84.44%,护士被针刺伤占64.44%;造成针刺伤的器具空心针引起占66.67%,实心针占15.56%;血源性病原体污染源占70.43%,其中HBV占37.78%,HIV占17.78%.结论: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减少职业暴露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减少医护人员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感染科护士应正确认识针刺伤并做好防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感染科护士每天面对的大多都是传染病患者。自从1981年McC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卫生人员的危害以来。我们应该意识到。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危害。由此。针刺伤对感染科护土的危害性更大。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加以重视。正确认识针刺伤。并做好有效防护。  相似文献   

13.
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卫生人员的危害以来,国外学者对此展开了较多的研究,不但证实了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卫生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1,2],且在预防针刺伤的发生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针刺伤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尚未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我国是肝炎的高流行区,近年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倍增的趋势,医院又是此类疾病的聚集地,增加了护士获得性职业感染的危险性,故加强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更为迫切。现就护士针刺伤危害及防护对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所以,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1针刺伤的危害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  相似文献   

15.
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与职业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是造成护士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1],全球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可引起20多种血源性疾病。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介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  相似文献   

16.
采血护士在工作中潜在危险很多,特别是针刺伤其危害性大,后果严重,可以直接导致血源性传染病。本人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分析原因,提出相应的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正>在大量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针刺伤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多种疾病可经此途径传播。自1981年Mccormick等首次报道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并证实:护士是医院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他们在操作中如不慎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  相似文献   

18.
浅谈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使护士达到自我防护及医疗部门对预防职业暴露工作的重视。方法分析血源性病原体的特征、危害,职业暴露的相对因素及预防感染的措施。结果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可以避免的,在实践中要积累经验,不断完善,才能有效防范并控制。  相似文献   

19.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害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极易造成职业性损伤,而在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据国外调查显示,60%~90%的锐器伤发生于护理人员,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6%,其中74%是被污染的针头所刺伤,因此由针刺伤而引发的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严重,其中最常见、威胁也最大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由此而见,在这众多的环节中,就更需要注意和防护。  相似文献   

20.
<正>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能经此途径传播,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染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由于门诊输液室工作的相对特殊性,最常见的是感染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和被血源性疾病感染乙型肝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