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配体罗格列酮(ROZ)对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裸鼠移植瘤的作用,探讨ROZ活化PPARγ,下调NFκB,从而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结肠癌HT-29细胞,建立人结肠癌细胞HT-29裸鼠移植瘤模型,20只荷瘤裸鼠随机分组进行实验。Western Blot法分析PPARγ、NF-κB、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及PPARγ活化依赖性。结果 ROZ能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结论 ROZ通过上调PPARγ蛋白表达,下调NF-κB蛋白表达,抑制人结肠癌裸鼠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幼龄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方法 3周龄刚离乳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N)组、20%高脂饮食组(HFI组)、30%高脂饮食组(HF2组).无特定病原环境下饲养6周,第6周末处死大鼠,分别进行如下检测:(1)身长、体质量、肝脏质量测量,计算肝指数;(2)采血测空腹ALT、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胰岛素、血糖水平,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3)肝组织匀浆,检测肝脏TG水平;(4)肝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油红O染色显示脂质沉积;(5)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显示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瘦素的表达.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两两比较采用LSD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脏符合典型的NAFLD病理特征,HF2组内各标本脂肪变性程度较均匀,无动物死亡现象发生;与N组相比,HF2组血清TC显著升高[(2.50±0.39)mmol/L对比(1.82±0.43)mmol/L,P<0.01],肝脏TG含量显著升高[(25.38±13.29)mmol/L对比(12.09±9.59)mmol/L,P<0.01],血清ALT显著升高[(69.80±18.22)U/L对比(48.00±10.45)U/L,P<0.01];与N组相比,HF1组血清TG显著下降[(0.17±0.10)mmol/L对比(0.32±0.12)mmol/L,P<0.05];血糖水平显著升高[(12.33±3.48)mmol/L对比(8.13±2.53)mmol/L,P<0.05];各组血清AST、胰岛素、及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模型组肝组织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瘦素表达增加.结论 30%高脂饲料饲养6周,可以诱导幼龄大鼠建立NAFLD模型,高脂饮食导致幼鼠肝脏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表达增加,脂肪合成增加,瘦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VEGFR-3)小干扰RNA对结肠癌细胞移植瘤模型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VEGFR-3小干扰RNA表达载体.将结肠癌LoVo细胞注射入裸鼠皮下建造裸鼠移植瘤模型.将15只裸鼠结肠癌模型随机分成3组:实验组(pG-siRNA/VEGFR-3重组质粒)、阴性对照组(pG-HK重组质粒)与空白对照组.分别瘤体内注射相应的siRNA混合物或转染剂混合液,每3 d注射1次,共注射3次,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6 wk后处死裸鼠,肿瘤称取质量,并进行q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VEGFR-3 mRNA和蛋白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进行微淋巴管计数.结果:实验组移植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小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抑制率为52.7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P<0.001).q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VEGFR-3 mRNA和蛋白的变化比较,实验组有明显降低(P<0.001).实验组淋巴管计数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VEGFR-3 siRNA可以抑制裸鼠结肠癌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并减少裸鼠移植瘤淋巴管生成,能有效抑制结肠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5.
抗端粒酶核酶抑制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针对端粒酶RNA组分的特异性核酶,研究该核酶对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构建含针对端粒酶RNA组分锤头状核酶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BBS212-RZ,以及建立人肝癌细胞株HepG2裸鼠移植瘤模型。将不同剂量的pBBS212-RZ用脂质体包裹后进行瘤体内多点注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或空质粒载体pBBS212。连续注射2l天后,测量移植瘤体积和重量,检测瘤组织端粒酶活性。抗端粒酶特异性核酶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下降(抑制率为72%),明显地抑制了肝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率为68%),且存在剂量依赖性。抗端粒酶特异性核酶作为一种有效的端粒酶抑制剂,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望在肝癌基因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疏肝消脂方防治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探讨其治疗NASH的作用机理。方法:取Wistar雄性大鼠9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组、高脂模型组和非诺贝特组和疏肝消脂方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予普通饲料外,其余各组大鼠均给予高脂饲料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模型。12周后,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测定大鼠肝组织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含量变化,应用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脂质指标TG、TC含量明显增加,出现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与模型组相比,疏肝消脂方低、中、高剂量均能降低大鼠肝组织TG、TC的含量,提高PPARα表达,显著降低SREBP-1c表达。结论:疏肝消脂方能减轻肝脏脂肪沉积,上调PPARα、下调SREBP-1c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NASH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糖高脂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及其肾病特点   总被引:72,自引:2,他引:72  
目的:制备发病过程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其肾脏病变特点。方法: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Wistar大鼠诱发胰岛素抵抗,然后用亚致病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诱发高血糖症。结果:高糖高脂饮食后1个月,大鼠发生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高脂血症。注射STZ后,大鼠血糖升高,平均279mg/dl,血胰岛素降至常规饲料喂养大鼠的水平。其肾脏改变特点,临床上表现为持续蛋白尿;病理改变为肾小球体积增大、髓袢腔扩张、系膜增生和硬化、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泡沫样变、出入球动脉透明样变以及间质血管损伤等。结论:Wistar大鼠用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STZ注射可成功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并具有典型糖尿病肾病病变特点,是研究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模拟西方人群高果糖含量的饮食结构及习惯,本研究以单纯高果糖饲料喂养的方式,尝试构建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方法选取7周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雄性Wistar大鼠40只,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只。实验组给予高果糖饲料喂养,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动态监测大鼠体质量、腹围、血压等一般状况;6周后检测血糖和血脂相关指标,包括空腹血糖、胰岛素、TG、HDL-C、LDL-C和TC;分析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测量内脏脂肪质量,并计算Lee's指数。同时采用多道生物记录仪测量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内压等。结果实验组大鼠内脏脂肪质量和内脏脂肪质量/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5.60±3.17)g vs(22.26±7.43)g,(7.26±2.23)%vs(5.16±1.20)%,P0.05]。实验组大鼠空腹血糖、TG、TC、LDL-C、胰岛素、IRI、左心室收缩压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和ISI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Wistar大鼠单纯高果糖饲料喂养6周,能够成功建立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高脂饮食大鼠脂肪肝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低、中、高3个剂量褪黑素组。采用喂饲高脂饲料复制大鼠脂肪肝模型。褪黑素组分别在造模同时以褪黑素2.5mg/(kg·d)、5.0mg/(kg·d)和10.0mg/(kg·d)剂量腹腔注射进行干预。12周后观察血清ALT、AST、血清及肝匀浆中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以及肝脏指数和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褪黑素组血清AST水平明显下降(P<0.01),中、高剂量褪黑素组肝指数、肝内Tch和TG明显降低(P<0.05,P<0.01)。中、高剂量褪黑素组大鼠肝脏病理变化明显减轻(P<0.001),以高剂量组更明显。结论褪黑素可明显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脂肪肝,且与剂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类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A2(EEF1A2)是一种管家基因,可能作为一种新的潜在癌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目的:探讨EEFIA2对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Ad5/F35。EEF1A2重组腺病毒载体。15只裸鼠建立人胰腺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绿色荧光蛋白(GFP)组和EEF1A2组,分别注射PBS0.1ml、Ad5/F35-GFP0.1ml(1×10^8PFU)和Ad5/F35-EEF1A20.1ml(1×10^8 PFU)。测定各组肿瘤体积和质量,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31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表达EEF1A2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与对照组和GFP组相比,EEF1A2组裸鼠肿瘤体积和质量显著增加(P〈O.05),PCNA和CD31表达显著增高(P〈O.05)。结论:EEF1A2可显著促进人胰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细胞增殖和肿瘤血管形成可能是其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对高脂饮食诱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模型组喂以高脂饲料,治疗组喂以高脂饲料和双歧杆菌。6 w后比较各组大鼠肝指数和肝组织学改变,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的水平以及肝总脂肪(HLs)含量,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测定禁食诱导脂肪因子(FIAF)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肝指数和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肝指数和肝组织脂肪变性程度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LT、AST、TC、TG和HLs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ALT、AST、TC、TG和HLs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IAF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FIAF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双歧杆菌能够降低NAFLD大鼠的血脂水平,减少肝脏组织中脂肪的沉积,改善肝脏的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质的摄入和抑制FIAF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人舌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方法 通过皮下移植人舌癌Tca8113-Ml细胞建立人舌癌裸鼠移植肿瘤模型,并于肿瘤生长至直径1cm时切除肿瘤,对移植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瘤内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来源,抗体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34和大鼠抗小鼠单克隆抗体CD34;并进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检测.结果 右腋窝皮下接种人舌癌Tca8113-Ml细胞2周后,6只裸鼠的肿瘤直径都达到1 cm 以上,切片HE染色可见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为鳞状上皮细胞癌,MVD平均值为10.72±2.12,其中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大鼠抗小鼠CD34免疫组化结果是阳性,而鼠抗人CD34阴性.VEGF在6例移植瘤标本中均阳性表达, 平均阳性率为(67±5.6)%.结论 人舌癌移植瘤模型中血管内皮细胞主要来源于宿主裸鼠,并且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的VFGE诱导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三羟基异黄酮诱导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三羟基异黄酮诱导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凋亡的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原代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并测定移植瘤的生长曲线;25只Balb/c裸鼠接种胃癌原代细胞悬液生成移植瘤后均分为五组,不同剂量的三羟基异黄酮(0.5、1.0和1.5mg/kg)、生理盐水和DMSO进行瘤旁注射,透射电镜和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结果三羟基异黄酮对胃癌原代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透射电镜发现三羟基异黄酮导致移植瘤内大量细胞发生凋亡;TUNEL染色法发现三羟基异黄酮注射组瘤细胞的凋亡指数(28.7%±1.1%、33.4%±1.4%和37.1%±1.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和DMSO对照组(P<0.05),而两个对照组(11.8%±0.4%和11.7%±0.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免疫组化法发现三羟基异黄酮注射组的Bcl-2蛋白阳性细胞率(11.8%±0.9%、5.7%±0.8%和4.0%±0.8%)明显低于两个对照组(P<0.05),而两个对照组(19.5%±0.6%和17.6%±1.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ax蛋白阳性细胞率(20.0%±1.2%、24.7%±0.9%和29.3%±1.6%)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P<0.05),而两个对照组(10.3%±0.4%和10.9%±0.9%)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CR法发现三羟基异黄酮注射组的bcl-2mRNA条带强度随剂量增大而递减,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baxmRNA条带强度递增,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羟基异黄酮对胃癌原代细胞移植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下调bcl-2和上调bax的表达而诱导胃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发生凋亡,是其抗胃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旋覆花汤对高脂高果糖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干预作用。方法 3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旋覆花汤组和奥贝胆酸组,每组8只。高脂高果糖高胆固醇饮食造模第24周开始,各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旋覆花汤组给药剂量为14.19 g/kg灌胃,奥贝胆酸组给药剂量为10 mg/kg灌胃,灌胃体积均为20 mL/kg,每天给药1次,连续6周。HE染色、油红O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脂质沉积及胶原沉积;试剂盒检测血清ALT、AST、TC、TG、LDL-C和葡萄糖水平,肝组织TG及羟脯氨酸(Hy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肝组织脂质代谢相关、炎症相关以及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肝组织F4/80和α-SMA阳性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肝湿重、血清AST、ALT、TC、TG、LDL-C和葡萄糖水平均显著增高(P值均<0.01);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可见肝细胞脂肪变,大量脂肪空泡,肝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靶向survivin 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对裸鼠宣威肺腺癌细胞XWLC-05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宣威肺腺癌细胞XWLC-05裸鼠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脂质体转染组、正义链转染组、反义链转染组,观察裸鼠一般活动情况、移植瘤体积、计算抑瘤率。病理学检测各组对肿瘤的影响以及对心脏、肝脏、肾脏的影响情况。结果空白对照组、单纯脂质体转染组、正义链转染组移植瘤随时间增长而增大,但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反义链转染组注射反义寡核苷酸后,裸小鼠肿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肿瘤重量低于其他3组;其肿瘤生长抑制率高于其他3组(P〈0.05);病理检查见瘤组织中有大量的细胞坏死灶。各组裸鼠均未出现死亡,病理检查重要脏器未见明显损害。结论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未对其他脏器产生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7.
陈方志  李俊  张琍  王清平 《胃肠病学》2013,18(7):402-405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可激活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的VEGFR-3,诱导淋巴管生成。体外研究显示PPARγ配体罗格列酮(ROS)可通过抑制VEGF-C表达抑制人胃癌细胞的淋巴管生成。目的:明确ROS在体内能否抑制胃癌生长及其淋巴管生成。方法:建立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3组ROS组,后者分别予50、75、100 mg.kg-1.2 d-1ROS灌胃42 d。处死裸鼠,测定移植瘤体积,D2-40淋巴管内皮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MVD),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VEGF-C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50、75、100 mg/kg ROS组移植瘤体积、肿瘤组织LMVD以及VEGF-C mRNA和蛋白表达依次降低并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作用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ROS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人胃癌细胞祼鼠移植瘤生长,并通过下调VEGF-C表达抑制肿瘤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高脂饮食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 ,观察中药胆宁片对造模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连续16周的高脂饮食建立大鼠脂肪性肝炎模型 ,治疗组大鼠从高脂饮食 8周起加用胆宁片治疗。测定血脂和血清转氨酶 ,苏木精 伊红染色观察肝脏病理改变 ,并以正常饮食大鼠作为对照。结果 与正常组 (n =6)相比 ,模型组大鼠 (n =12 )血清TC、LDL C、ALT、AST水平显著升高 ,所有造模肝组织均呈现脂肪性肝炎改变 ,模型复制率为 10 0 %。与模型组相比 ,治疗组大鼠 (n =12 )血清TC、LDL C以及肝指数 ( 3 .91± 0 .5 3对 3 .48± 0 .2 9,P <0 .0 5 )显著下降 ,肝组织炎症活动计数显著降低 ( 5 .83± 2 .0 2对 4.2 3± 0 .64 ,P <0 .0 5 ) ,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并且血清转氨酶和肝脂肪变性程度在模型组和治疗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持续 16周的高脂饮食可成功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 ,胆宁片对模型大鼠血脂紊乱和肝组织炎症改变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脂饮食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2005年3~6月以高脂饮食喂饲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拟人类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以探讨高血压并发高脂血症时,机体氧化损伤以及血压变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由于肝脏脂质蓄积诱发的一系列炎症、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反应导致的的一种慢性肝损伤疾病.银杏内酯B (ginkgolide B, GB)具有抗炎、抗氧化应激和维持脂代谢稳态的作用,提示其可能具有治疗NAFLD的作用.目的探究GB是否对NAFLD具有治疗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 C57BL/6J小鼠分为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 NC)组、NC+8 mg/kg GB组、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 HFD)组、HFD+2mg/kgGB组、HFD+4mg/kgGB组和HFD+8mg/kgGB组.通过HFD诱导法建立NAFLD小鼠模型.收集各组小鼠血液和肝组织并分别进行生化、病理学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 GB改善HFD导致的肝脏脂肪变性,减少炎症和肝细胞中脂质蓄积.生化结果显示, GB降低HFD喂养的小鼠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水平和肝组织中白介素-6、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GB抑制HFD诱导的肝组织中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亚基的磷酸化水平和脂肪酸合酶与活化转录因子表达.结论 GB对HFD诱导的NAFLD小鼠具有肝保护作用,且保护作用与其减轻HFD引起的肝损伤、脂肪变性和减弱内质网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