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洋 《中国肿瘤临床》2017,44(12):623-624
患者男性,50岁,主因"间断右下腹痛半年"入院,既往体健.结肠镜检查见回盲部溃疡型肿物,累及肠腔全周.病理示:腺癌.化验结果示:HGB 129 g/L、CEA 139.79 ng/mL、CA199>1200 U/mL、AFP 2.89 ng/mL.上腹部增强CT显示升结肠下段肠壁增厚,肿瘤直径约8.5 cm,并肠周淋巴结增大(图1A),肝右前叶上段占位性病变,直径约3.5 cm,中等环形强化,考虑转移瘤(图2A).胸部CT显示左肺多发小结节,不除外转移瘤(图3A),诊断为结肠癌伴肝脏转移、结肠癌伴肺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10例乳腺癌脑转移病例的年龄、TNM分期、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ER/PR/HER-2表达情况、绝经状况、第一转移灶位置,以及脑转移时颅内转移灶数目,并统计1年生存率。[结果]浸润性导管癌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均为2/3级,单发颅内转移灶的比例为29.1%。1年生存率为33.6%,其中年龄〈50岁组的1年生存率为42.6%,≥50岁组为22.4%(P=0.026);ER阳性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47.2%,高于ER阴性患者的26.3%(P=0.039),颅内转移灶单发患者的1年生存率达53.1%,明显高于多发转移灶患者的25.6%(P=0.006)。[结论]首次确诊乳腺癌时的年龄、ER表达状况、颅内转移灶数量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59岁.因头晕和头痛7d,右侧肢体活动不便3d于2010-06-15入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查体示,言语不清,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左侧肢体肌力正常.血、尿和大小便常规正常,大便潜血阴性;电解质和凝血全项正常;血液生化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84 U/L(正常范围0~40 U/L),谷草转氨酶52 U/L(正常范围0~40 U/L);肿瘤标志芯片检测显示,癌胚抗原(CEA) 15.91 ng/mL(正常范围<5 ng/mL).头颅MR示,左额顶颅板下方等T1等T2信号占位,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像呈低信号,病灶周围有明显水肿;增强扫描显示病变明显但不均匀强化,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可见明显的硬脑膜尾征;病变周围脑实质明显水肿,同侧脑室受压变形;相邻颅骨板障脂肪信号消失,帽状腱膜下可见异常软组织影(图1).2007-11-22诊断为直肠癌伴肝转移(T3N2M1),行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病理示溃疡性中分化腺癌,侵及肠壁全层,伴有肠周淋巴结转移(1/10).术前初步诊断考虑脑膜瘤或直肠癌硬脑膜转移,2010-06-23于全麻下行左额顶开颅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男性,31岁。因咳嗽、胸闷、胸痛10余天,2020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既往患者吸烟史15年,10支/天。PET-CT示:右肺下叶肿块灶,区域多组淋巴结增大,肝内多个结节,左侧肾上腺肿物,胃小弯淋巴结肿大,全身多发骨质破坏,糖代谢增高,考虑右肺下叶来源恶性肿瘤并全身多发转移(图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 124.30 ng/mL。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 18 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PSMA)-1007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and 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是目前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评估的先进分子影像学手段。探讨 18 F-PSMA-1007 PET/CT对PCa根治术(radical prostatectomy,RP)后生化复发(biochemical recurrence,BCR)患者临床复发和转移的早期检出率以及对临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总结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四川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RP后BCR并行 18 F-PSMA-1007 PET/CT检查的51例PCa患者的资料,采用感兴趣区方法半定量计算分析肿瘤放射性摄取,以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 max )表示。评估其对BCR患者临床复发和转移灶[局部复发(前列腺床)、淋巴结转移(盆腔、腹膜后和膈上等)、骨转移和内脏转移(如肺)]的检出率,进一步分别比较不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水平组间和原Gleason评分组间检出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6岁(52~80岁),初诊时血清中位PSA为35 ng/mL(6~224 ng/mL)。所有患者均为前列腺腺泡腺癌,其中1例伴导管内癌,1例伴导管腺癌,1例伴黏液腺癌,1例伴印戒样成分,1例伴神经内分泌分化。Gleason评分≤7分22例(43.14%),Gleason评分≥8分29例(56.86%)。BCR发生的中位时间为15个月(3~62个月),BCR时中位PSA为0.58 ng/mL(0.2~110.0 ng/mL),其中0.2 ng/mL≤PSA < 0.5 ng/mL 21例(41.18%),0.5 ng/mL≤PSA < 1.0 ng/mL12例(23.53%),1.0 ng/mL≤PSA < 2.0 ng/mL 4例(7.84%),PSA≥2.0 ng/mL 14例(27.45%)。检查发现无临床局部复发或转移7例(13.73%),临床局部复发或转移44例(86.27%),其中9例(20.45%)前列腺术区复发,28例(63.64%)不同部位淋巴结转移,31例(70.45%)骨转移,2例(4.55%)内脏转移,此外还有2例皮下结节转移及1例阴茎根部转移。所有复发或转移灶的中位SUV max 为17.9(1.4~110.9),局部复发灶的中位SUV max 为14.0(3.2~110.9),淋巴结转移灶的中位SUV max为10.2(2.0~90.1),骨转移灶的中位SUV max 为5.4(1.4~109.6)。0.2 ng/mL≤PSA < 0.5 ng/mL组(21例)、0.5 ng/mL≤PSA < 1.0 ng/mL组(12例)、1.0 ng/mL≤PSA < 2.0 ng/mL组(4例)和PSA≥2.0 ng/mL组(14例)的复发或转移检出率分别为71.43%(15/21)、100.00%(12/12)、75.00%(3/4)和100.00%(14/14),不同PSA水平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Gleason评分≤7分组(22例)和Gleason评分≥8分组(29例)的复发或转移检出率分别为68.18%(15/22)和100.00%(29/29),不同Gleason评分组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治疗方面,采用观察等待4例(7.84%),单纯内分泌治疗18例(35.29%),单纯挽救性放疗(salvage radiotherapy,SRT)2例(3.92%),内分泌治疗联合SRT 24例(47.06%),内分泌治疗联合多西他赛全身化疗1例(1.96%),挽救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例(3.92%),最终共有30例(58.82%)患者改变原临床治疗决策。结论: 18 F-PSMA-1007 PET/CT对RP后BCR患者临床复发或转移具有很好的早期诊断价值和效能,有利于此类患者的精准评估和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并显著影响临床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脑转移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0430—2011-12-01我院在放疗科诊治的32例HCC脑转移患者,其中27例接受脑部肿瘤的放射治疗,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32例患者中,27例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5例无症状即发现颅脑转移。脑转移到死亡的中位生存期为(4.53±2.12)个月,颅脑HCC后到脑转移的中位时间为14.5个月,1年生存率为15.6%。单因素分析显示,颅脑症状(P=0.008)、RPA(P=0.002)、Child-Pugh肝功能分级(P〈0.01)及肝内病灶控制情况(P=0.040)与生存时间相关;多因素分析则显示,颅脑症状、颅内转移灶数目(P=0.027)和是否接受过脑转移灶放疗(P=0.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20例脑转移患者已经出现肺转移,21例患者死于肝内病灶未控,5例患者因脑转移灶未能控制而死亡。结论:HCC脑转移患者生存时间短,大部分患者以伴有颅外转移灶,颅内症状、肝功能分级、颅内病灶个数和是否放疗是预后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53岁,因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伴小便色深15 d收住院.入院时查体:皮肤黏膜重度黄染,巩膜重度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右上腹可触及胀大胆囊,肝区无明显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肝功示谷丙转氨酶446.1 U/L、谷草转氨酶331.7 U/L、谷氨酰转肽酶421 U/L、白蛋白34.4 g/L、总胆红素363.2 μmol/L、直接胆红素296.6 μmol/L、间接胆红素66.6 μmol/L,CA199 60.79 U/ml.腹部超声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胀大、提示胆总管末端梗阻.腹部CT提示符合十二指肠乳头占位并胆系梗阻CT表现、腹腔淋巴结肿大、肝脏多发小囊肿(图1).ERCP检查示十二指肠乳头增生明显,开口呈火山口样改变,触之易出血,选择性胆管插管,推人造影剂示胆总管显影可,直径约2.5 cm,胆总管末端呈截断征,胆道超声示胆总管末端管壁增厚,层次不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脑转移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28例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 NSCLC 脑转移初治患者采用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进行化疗:紫杉醇脂质体135 mg/ m2第1天静脉滴注3 h,顺铂25 mg/ m2第1~3天静脉滴注,每21天为1疗程。化疗前予以常规抗过敏治疗。结果28例患者可评价,总共完成101个治疗周期,平均3.6个周期/例。全身病灶的疗效: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46.43%),稳定(SD)11例(39.28%),进展(PD)4例(14.29%),有效率(RR)为46.43%,疾病控制率(DCR)为85.71%。颅内转移灶的总体疗效:CR 0例,PR 6例(21.43%),SD 15例(53.58%),PD 4例(14.29%),RR 为21.43%,DCR 为75.00%。颅内转移灶与全身病灶的 DC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 =0.30),RR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P =0.03)。颅内转移灶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 TTP)为6.2个月,全身病灶的中位PFS 为7.2个月,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3,P <0.05)。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转氨酶升高、脱发、神经毒性等,其中骨髓抑制为主要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结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治疗 NSCLC 脑转移疗效肯定,患者能耐受,依从性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行再次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与淋巴结转移、转移灶数目和直径的关系,并通过ROC曲线评估sTg及sTg/抑制性Tg(sup-Tg)比值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DTC术后再次131I治疗的患者109例,根据131I显像(whole body scan,WBS)等影像学结果以及转移癌灶数目、直径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sTg的差异;分析转移灶数目、直径与sTg水平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获得sTg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值点,对sTg<最佳诊断界值点的患者进一步行sTg/sup-Tg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ROC曲线,获得预测淋巴结转移的sTg/sup-Tg最佳诊断界值点。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以及其中的颈侧加纵隔区、中央区转移各组中sTg水平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H=-6.100、-3.974、-5.865,均P<0.05)。淋巴结转移组sTg水平转移灶数目≥3处组高于2处组高于1处组(H=21.791、-16.457、-31.680、-15.223,均P<0.05);转移灶直径>2 cm组高于1.1~2 cm组高于≤1 cm组(H=36.127、-22.867、-46.326、-23.458,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灶数目、直径均与sTg水平呈正相关(r=0.581、0.527,均P=0.000)。再次131I治疗前sTg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79,最佳诊断界值点为4.615 ng/ml,约登指数为0.615,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为84.80%、76.70%和82.57%。sTg<4.615 ng/ml的35例患者,其sTg/sup-Tg比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5,最佳诊断界值点为4.559,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1.70%、95.70%和94.29%。结论:sTg对DTC术后再次131I治疗前淋巴结转移及转移灶数目、直径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sTg联合sTg/sup-Tg比值可提高对DTC患者转移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能取得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相同的生存率,对于局部控制来说,结果有冲突。全脑放疗较局部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和手术)减少颅内新发病灶。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组颅内治疗病灶外以及颅内总体复发率均增加,而且联合全脑放疗不增加认知功能损伤。对于1-3个脑转移瘤患者,单纯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生存好于单纯全脑放疗。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较全脑放疗能改善局部控制,并在不增加并发症的基础上改善KPS评分。对于单发脑转移灶,联合治疗有生存获益。但2个及2个以上的脑转移灶是否有生存优势,尚有争论。对于多发脑转移瘤、KPS〈70分的患者联合治疗能改善生存。全脑放疗联合立体定向外科治疗和手术联合全脑放射治疗两组无生存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脑转移时血清肿瘤标志CEA、CA125和CA153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4-01-2011-05-31河南省肿瘤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资料,分析血清中CEA、CA125和CA15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时间9.6个月(0.3~32.6个月),1年生存率为41.0%,2年生存率为7.2%。血清CEA、CA125和CA1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4%(36/83)、44.6%(46/83)和51.8%(43/83)。高血清CA153水平与多发脑转移有关,P<0.05;高血清CA125水平与多发脑转移、PS评分及伴发颅外转移均有关,P<0.05。血清CEA≤5ng/mL者比CEA>5ng/mL者预后好,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1个月和6.0个月,P=0.000;与CA125≤35U/mL相比,CA125>35U/mL者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6.8个月和6.9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PS评分、脑转移的治疗方式和CEA表达水平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转移时血清CA125和CA153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CEA和CA125的表达水平与预后有关,CEA是影响乳腺癌脑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高CEA表达水平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脑转移瘤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126例脑转移瘤的诊疗体会,其中以40~60岁最多见,占69.1%,临床上多亚急性起病,出现颅内压增高及局灶症状。脑CT及胸部X线检查对诊断有重要价值。脑转移瘤的Ki67标记指数(Ki-67LI)及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计数均最高,其数值远远超过任何颅内原发恶性肿瘤,是对病理学诊断重要的补充及参考。随访结果表明对脑转移后采用手术治疗加放疗效果最优,并提出多发转移灶的手术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发病率不断上升。探讨儿童及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 caDTC)远处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18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就诊的年龄<21岁的69例DTC患者,合并远处转移的40例患者归入A组,无远处转移的29例患者归入B组,用t检验对比两组年龄,用χ2检验对比两组性别、甲状腺外侵犯、多灶及BRAFV600E,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两组肿瘤直径、T分期、N分期、术后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reablation-stimulated thyroglobulin,ps-Tg)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ps-Tg对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远处转移的预测因子。结果:A组患者表现出更小的年龄、更易呈多灶性、更高的病理分期及更高的ps-Tg水平,而两组性别、甲状腺外侵犯、肿瘤直径及TgAb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Tg与远处转移关系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00。ps-Tg最佳临界点为102.35 ng/mL,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0%、100.0%和70.7%。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和ps-Tg被证实是远处转移的预测因子。结论:低龄、高ps-Tg水平及多灶性等局部侵袭特征与caDTC的远处转移相关,以102.35 ng/mL作为ps-Tg的界值点对caDTC的远处转移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姑息性放疗结合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Ye M  Yang H  Wang L 《中华肿瘤杂志》2001,23(6):505-506
目的 评价姑息性放疗结合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82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放疗前及放疗后均接受全身化疗。如为颅内多发转移者,给予全颅放疗,中平面剂量33-39Gy/11-13次;如为单个转移者,先给予全颅放疗,中平面剂量30Gy/10次,后缩野加量15Gy/5次。放疗中同时给予20%甘露醇及地塞米松脱水治疗。结果 全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46.7%和6.7%。伴有颅外转移组1,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32.4%和4.4%,仅有颅内转移者生态率为61.2%和8.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3)。两组的生态率分别为8个月和12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的病理类型、颅内转移灶数与生存率无关。对51例死亡者的调查显示,死于全身广泛转移合并多器官衰竭的占45.1%(23/51),死于脑转移的占29.4%(15/51),死亡原发灶的占25.5%(13/51)。在放疗中及以后的随访中,未观察到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放疗后每月一次的颅脑CT或MR随访中,未发现有明显颅内组织损伤的迹象。结论 单纯颅内转移患者较合并颅外转移的生存率有明显提高,生存率与原发灶的病理类型、颅内转移灶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与目的:2015版美国甲状腺协会(American Thyroid Association,ATA)指南首次提出治疗反应评估体系(response-to-therapy assessment system,RTAS)。该研究根据此评估体系,探讨低剂量(1 110 MBq)131I在中低危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清甲治疗后短期内不同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166例中低危DTC患者资料,男性50例,女性116例,平均年龄(39.61±10.23)岁。首次清甲剂量为1 110MBq,取得清甲前及清甲后6~12个月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imulated thyroglobulin,sTg)及诊断性全身显像(diagnosticwhole body scan,Dx-WBS),根据结果分为最佳治疗反应(excellent response,ER)组与非最佳反应(non-excellent response,NER)组。采用两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及χ2检验进行组间临床病理资料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清甲疗效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最佳界值。结果:ER组127例,NER组39例,ER率为76.5%(127/166)。治疗后短期随访ER组清甲治疗前sTg(preablative sTg,ps-Tg)明显低于NER组[1.5(0.04-30.57)ng/mL vs 17.6(0.04-21.52)ng/mL;U=2 479,P<0.05],且性别、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及年龄稍小者更易出现NER。多因素分析显示,ps-Tg水平、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数目、性别、年龄及多灶性均为影响清甲疗效的相关因素(OR:0.361~2.875)。ROC曲线分析显示,ps-Tg最佳临界值为2.0 ng/mL。结论:ps-Tg水平较低、病灶较小、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少、男性、年龄较小及单灶患者清甲治疗后短期内更易达到ER;且以ps-Tg值2.0 ng/mL为最佳临界点,对预测治疗后短期临床转归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LNM)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35例行甲状腺切除术且病理证实为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TMC患者中有和无淋巴结转移、不同转移区域、不同肿瘤直径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PTMC合并淋巴结转移组192例(35.89%),非淋巴结转移组343例(64.11%),两组比较,淋巴结转移组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双侧分布、直径>0.5 cm、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HT)、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组147例(76.5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组45例(23.44%),与CLNM组比较:LLNM组癌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HT比例升高,BRAF基因突变率比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肿瘤直径≤0.5 cm组187例(34.95%),直径>0.5 cm组348例(65.05%),与直径≤0.5 cm组比较:直径>0.5 cm组癌灶多发、双侧分布、合并LNM、包膜外侵犯、中/高危复发危险分层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55岁、男性、癌灶多发、直径>0.5 cm、合并HT是PTM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增加PTMC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7.
2012年收治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放化疗后并双侧颈内静脉血栓患者,现对此病例报告进行文献回顾。
  1病例介绍
  女性患者,65岁,因“左肺鳞癌并纵膈右锁骨上淋巴结、脑转移于放化疗3天后,右颈肿胀1天”入院。2012年2月1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干咳,无其它不适伴随症状。CT提示左肺上叶肿块34mm ×31mm,伴纵隔、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右锁骨上淋巴结病理提示转移性鳞癌。脑 MRI 提示左顶叶异常强化,直径1cm,考虑脑转移。骨、腹部影像检查
  未见转移。诊断左肺鳞癌并多发转移。患者于2012年2月24日-2012年8月22日行5周期 GP 方案化疗及左肺肿瘤姑息性放疗(PTV DT 58Gy/2Gy/29f),化疗2周期评价 CR,4周期评价 SD,化疗期间出现Ⅳ度骨髓抑制,输血及细胞因子治疗后缓解。既往体健,无遗传及肿瘤病史。查体:KPS 70分,右颈局部皮肤红肿3cm ×2cm,皮温升高,表浅静脉曲张,轻压痛,右侧锁骨上可见1.5cm 愈合良好瘢痕,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上肢可见 PICC 置管,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余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FIB 3.6g/ L, INR 1.5g/ L。彩超提示右侧颈内静脉血栓(见图1)。诊断:①左肺上叶鳞癌并多发转移(纵隔淋巴结4R、6、7区、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脑转移)于放化疗后;②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性鳞癌于切除术后;③右颈内静脉血栓。分期:AJCC7版分期 T2 N3 M1b IV 期。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1岁。以胸背部疼痛2周为主要临床表现。血化验:肝功轻度受损,NSE64.02ng/ml(我院正常参考值为0~24ng/ml),胸部CT示双肺多发阴影,右下肺可见一较大病灶,疑右肺癌,双肺转移;肝脏CT示肝内多发较低密度灶,呈边缘强化,考虑肝多发转移瘤;盆腔CT示前列腺区右侧可见一大小约8.0cm×9.5cm×6.0cm的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整齐,与膀胱右壁分界不清,增强后提示肿块不均匀强化(图1)。全身骨扫描检查示右第6、7、8后肋和第7、10胸椎放射性浓聚,多发性骨转移不除外;经直肠前列腺穿刺病理示前列腺平滑肌肉瘤(图2),分化较差,免疫组化:A…  相似文献   

19.
王龙  王薇  辛毅  王梅 《中国肿瘤临床》2016,43(23):1067-1067
患者男性,71岁。既往体健,2016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腰部疼痛,症状进行性加重,伴有左大腿麻木不适。2016年6月20日行PET-CT显示左肺上叶软组织影,肝、纵隔淋巴结、双肺多发转移灶,全身多发性骨转移。肿瘤标志物显示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100 ng/mL。2016年7月6日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K5/6(-)、Nap-A(-)、BSEP(+)、NUT(+)、P40(-)、TTF-1(-)、MD23(+)、EMA(-)、P63(-)、CK8/18(少量+)、CD34(血管+)、SOX-2(个别+)、CAM5.2(少量+)、HPC(-)、P53(80%)、CDX2(-)、CK7(-)、ARGI(-)、Ki-67(50%)、CgA(-)、Syn(-),见图1。病理诊断为低分化上皮源性恶性肿瘤,NUT癌。血液全基因二代测序提示14外显子跳跃式缺失,7月19日出现双下肢瘫痪、皮肤巩膜黄染、进食困难及呕吐、咳嗽咳痰等症状,7月28日出现呼之不应、深度昏迷,并出现血液氧饱和度下降、血压下降,急查血气分析考虑2型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经积极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发生脑转移者亦随之增多。我院自1992年4月至1996年9月共收治脑转移瘤31例,现综合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确诊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颅脑CT扫描。男22例,女9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癌:肺癌18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4例,食管癌2例,胃癌2例。颅内病灶直径1.0~3.4cm,平均2.1cm。单个9例,多个22例。单纯脑转移4例,合并其他脏器或淋巴结转移27例。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和(或)局灶性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头痛(83.9%),恶心、呕吐(3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