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德波 《内科》2013,8(4):377-37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策略,加深认识,降低其病死率及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6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女性多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颅内压增高、癫痫、局灶神经功能缺失、意识及精神障碍。治疗后15例患者完全康复。1例患者放弃治疗。3—6个月后,11例患者返院复查MRI,颅内病灶均消失,6例患者复查DSA,原闭塞静脉窦均开通。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多见于育龄期妇女,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经积极脱水、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序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97例,根据不同抗凝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三组:试验A组33例采用大剂量低分子肝素(5 000 U,2次/d)联合尿激酶(10万U,1次/d)序贯治疗;试验B组32例采用低剂量低分子肝素(5 000 U,1次/d)联合尿激酶(10万U,1次/d)序贯治疗;对照组32例采用口服华法林治疗(2.5 mg,1次/d),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三组治疗有效率和静脉窦再通率比较发现,试验A组最高,其次为试验B组,对照组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平均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个月,试验A、B组平均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P0.05),且试验A、B组间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疾病恢复率最高,病死率最低,其次为试验B组,而对照组疾病恢复率最低,病死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颅外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大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序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疗效显著,药物通过可增强血栓吸收、提高静脉窦再通率、降低颅内压和改善疾病预后,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目的 探讨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对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患者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 结果 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机械性血栓切割治疗,另有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尿激酶使用总量80万~290万U,每例患者平均每天剂量低于100万U。出院时,所有患者的闭塞静脉窦均获再通,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恢复。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和抗凝治疗6个月,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回顾文献,经血管内途径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2%,死亡率为5%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病死率为3.8%。联合血管内治疗组与单一血管内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1.27,P>0.05)。 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9年5月—2011年9月采用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CVST合并脑出血所致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例,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7例中,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估,恢复良好3例,轻残1例,重残1例;另2例患者术后短期瞳孔恢复,血肿清除彻底,脑移位回复,但分别于术后1d和2d又出现对侧瞳孔散大,CT显示对侧有散在的斑片状出血灶,伴有周围脑组织严重水肿和缺血的改变,其中植物状态1例,死亡1例。7例均未发生与手术直接相关的并发症。随访6~12个月,无静脉窦血栓形成复发及再发颅内出血的患者。结论对于CVST合并脑出血引起脑疝的患者,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是必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发生其他部位再出血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钙序贯治疗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血脂及特异性炎性因子的影响,同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88例择期PCI患者随机分为序贯组(43例)及常规组(45例)。在用药前及用药后3 d、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抽取外周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同时观察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BIL)、肌酸激酶(CK)、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等指标,分别评估两组的抗炎作用、调脂疗效和不良反应及事件的发生率,分析其组间差异。结果序贯组和对照组的TC及LDL-C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比较发现,两组TC及LDL-C的在治疗后3 d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TC 26.6%比14%;LDL-C 36.9%比19.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个月时,两组的TC及LDL-C进一步降低,其中LDL-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比26.9%,P<0.05)在第3个月及第6个月时的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指标:两组患者的MMP-9及MPO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序贯组的MPO在治疗后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55,P=0.000)。然而,MPO在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MP-9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序贯组:F=46.911,P=0.000;对照组:F=19.156,P=0.000)。在治疗后3 d,序贯组和试验组MMP-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治疗和常规治疗均可有效降低血脂,序贯治疗的降脂效果更强。两种疗法均能有效地抑制炎症因子,序贯治疗可更有效地抑制MMP-9,可能有利于进一步稳定斑块,防止其破裂。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mg/24h,持续3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①在治疗后3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动脉化学栓塞(TACE)和经皮冷冻序贯治疗无法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的疗效.方法 将42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HCC患者分为TACE-冷冻序贯治疗组290例(序贯组)和单纯冷冻组130例(冷冻组).TACE按常规操作,术后2~4周行经皮冷冻治疗.1个月及以后每2~3个月随访1次,包括肝脏超声和(或)腹部CT,并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 平均随访(42±17)个月(范围24~70个月),所有患者消融灶局部复发率为17%,序贯组和冷冻组分别为11%和24%(P=0.001).1、2、3、4和5年平均存活率分别为72%、57%、47%、39%和31%.序贯组1年和2年存活率(71%和61%)与冷冻组(73%和54%)相似(P值分别=0.69和0.147);而4年和5年存活率,序贯组(49%和39%)高于冷冻组(21%和23%,P=0.001).序贯组有18例肿瘤直径>5cm的患者存活逾5年,而冷冻组无一例.全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序贯组和冷冻组分别为21%和26%(P=0.06).冷冻组肝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序贯组(P=0.02),且有2例发生肝破裂.结论 冷冻治疗前先行TACE能提高冷冻消融的疗效,减少其并发症,特别是肝出血.TACE和冷冻序贯疗法可能是治疗不能切除性HCC,特别是大肝癌的较好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中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序贯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7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8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随访观察治疗前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CK)、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LDL-C和TC的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两组1周时LDL-C和TC的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31.2%vs12.5%;TC:29.2%vs13.1%;P〈0.05),1个月时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L-C:43.0%vs17.6%;TC:41.3%vs22.3%:P〈0.05)。3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间LDL-C和TC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序贯治疗组1周、1个月、3个月时LDL-C的达标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周:48.2% vs 25.9%;1个月:77.6%vs60.0%;3个月:81.2%vs68.2%;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可显著降低hs-CRP的水平,序贯治疗组1周和1个月时hs-CRP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常规治疗组f序贯治疗组治疗前(8.17±5.69)mg/L,1周时(4.23±2.43)mg/L,1个月时(1.96±0.77)mg/L;常规治疗组治疗前(7.75±4.31)mg/L,1周时(4.87±2.70)mg/L,1个月时(3.21±1.27)mg/L;P<0.05]。序贯治疗组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5.9%vs15.3%,P〈0.05),序贯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风险进一步降低了9.4%。序贯治疗组不良反应轻微,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序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PCI术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初步探讨亚低温辅助治疗对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脑保护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静脉窦内接触性溶栓结合机械碎栓治疗,同时采用脱水、降颅压等多种药物治疗.对发生脑庙后的6例患者,行开颅清除血肿和(或)单纯去骨瓣减压术.对7例患者(亚低温组)采用亚低温辅助治疗的方法,控制目标肛温在35℃,平均持续(4 ±2)d;对另外7例(非亚低温组)常规控制目标肛温〈 38℃.比较两组患者短期和长期神经系统功能的情况、疾病转归和预后.结果 ①降温24 h时,亚低温组的肛温平均为(35.2±0.9)℃,非亚低温组为(37.1±0.5)℃.②亚低温组3例患者存活且恢复良好,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27±2.1)分,死亡4例;非亚低温组死亡6例,存活1例,GOS为4分.亚低温组死亡比例为4/7,非亚低温组为6/7,P=0.559.结论 重症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颅内高压合并脑病患者的病死率高,亚低温辅助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从而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多中心单区域性长期随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复发情况,研究其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通过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8月甘肃地区3个综合型医院及1个专科医院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实验室的完整资料并对其进行系统随访,记录再次入院影像学确诊的新发静脉血栓事件。结果纳入166例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平均年龄(28.30±0.64)岁,92.8%为女性,87.9%的患者发现病因,109例(65.7%)患者为围生期妇女血液高凝状态,33例(19.9%)患者存在获得性或遗传性易栓因素,13例(7.8%)患者为感染因素所致,4例(2.4%)肿瘤患者,2例(1.2%)患者为口服雌激素类药物所致颅内静脉窦血栓。平均和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3.81个月(标准差6.55)和36.00个月(范围0.93~36.00个月)。患者平均口服抗凝剂治疗6.01个月。患者总病死率为1.8%。1年时累积静脉血栓复发率为3.01%,2年时为8.43%,3年时为13.25%。年龄(每增加5岁)[危险比(HR),1.065;P=0.001]、静脉血栓病史(HR,4.094;P=0.008)、结缔组织病史(HR,4.901;P=0.024)、肿瘤病史(HR,3.667;P=0.036)与复发独立相关。结论 3年随访过程内随着时间延长,其复发性静脉血栓形成的累积风险会增加,且既往有发病年龄(每增加5岁)、静脉血栓病史、结缔组织病史及恶性肿瘤病史患者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针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这15例患者入院后均经过头颅CT、MRI、MRV扫描检查明确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同时合并有脑实质内的不同程度出血。所有患者在治疗上常规给予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癫痫及肺部感染等合并症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针皮下注射治疗10天疗程。结果所有15例患者痊愈14例,无神经系统后遗症,随访1年未复发。1例疗程结束后仍有癫痫发作和单眼视物变形,给予抗癫痫药物维持治疗25周,期间未见癫痫发作,随访1年未见血栓复发。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针皮下注射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出血并未增加脑出血风险,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收住我科的13例确诊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3例病例中84.6%,有明确的病因,其中非感染性因素占61.3%;84.6%的患者以头痛为首发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有脑脊液压力升高;CT和MRI检查的阳性率分别为33.3%和80%,而MRV阳性率达到100%;D-二聚体升高者60%。所有患者确诊后即予抗凝治疗以及控制癫痫、降颅压等对症治疗,治愈6例,好转6例,死亡1例,再通率46%。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易被误诊,头颅MRI与MRV结合检查是诊断CVST的最好方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改善CVS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心肺复苏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92例心肺复苏术病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4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n=47)给予常规治疗。记录两组病人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结果,评价两组病人复苏成功48 h后,疾病严重程度;比较两组病人自主循环恢复即刻(0h)及治疗后1 d、3 d后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比较两组复苏后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评价出院6个月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48 h后,观察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SOFA评分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心脏骤停效果良好,对心肺复苏后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同步放化疗及序贯放化疗的近期疗效和1年生存率。方法同步放化组:脑放疗36GY后给予顺铂为主的方案化疗。序贯放化组:脑放疗结束后序贯顺铂为主的方案化疗。结果两组的脑转移灶及胸部原发灶的有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年生存率分别为83.3%及79.4%(P0.05);中位PFS分别为13.8个月及11.2个月;中位生存时间(OS)分别为19.5个月及16.5个月。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头晕头痛发生率分别为90%、100%、100%及76.4%、91.2%、97.1%。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同步放化疗比较序贯放化疗,前者的近期疗效及1年生存率均有升高的趋势,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支撑导管辅助Solitaire支架机械血栓切除(Solitaire FR with intracranial support catheter for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SWIM)技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6月至2022年3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神经内科采用SWIM技术治疗的进展性CVST患者(其中4例合并颅内出血)。术后及随访时观察静脉窦再通情况,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价术后3个月时的转归。结果共有9例进展性CVST患者采用SWIM技术治疗, 男性6例, 中位年龄37.0岁(范围:15~78岁)。术后即刻造影显示, 6例静脉窦完全再通, 3例部分再通。术后3个月时mRS评分显示, 0分3例, 1分3例, 2分2例, 4分1例。结论 SWIM技术可能是治疗进展性CVST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序贯再通介入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QRS波、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NN)、血清胱抑素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传统急诊直接PCI组(传统组)85例和序贯再通PCI组(序贯再通组)85例。判定2组碎裂QRS波(fQRS波),采集SDNN,检测血清胱抑素C和MMP-9水平。结果住院期间序贯再通组fQRS波消失率明显高于传统组(81.82%vs 60.00%,P=0.027)。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4 h、2周、1个月2组SDNN、血清胱抑素C明显升高,MMP-9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24 h、2周、1个月序贯再通组SDNN明显高于传统组,血清胱抑素C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P0.01)。治疗后1个月,序贯再通组心力衰竭和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11.76%vs 25.88%,5.88%vs 15.29%,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序贯再通PCI、fQRS出现、入院时血清胱抑素C和MMP-9水平是影响治疗后1个月MACE发生的因素(P0.05)。结论序贯再通PCI较传统PCI能显著升高fQRS消失率、SDNN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降低血清MMP-9水平,其在改善AM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核酪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慢性心衰且纽约心功能分级( NYHA)Ⅲ级的患者120例,采用序贯入选、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60例,常规治疗+核酪注射液注射(核酪注射液组)60例,两组内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者、扩张型心肌病者均为各30例.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2个月,观察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结果: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同组治疗前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均延长;治疗后核酪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均延长,6个月比3个月、12个月比6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比同组治疗前,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的增加值均增多;治疗后核酪注射液组较常规治疗组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的增加值均增多,6个月比3个月、12个月比6个月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的增加值均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酪注射液治疗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的抗凝治疗方法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从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15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低分子肝素组(50例),普通肝素组(50例)和介入溶栓组(50例,采取介入溶栓治疗,病情稳定后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介入溶栓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98.0%比82.0%比72.0%),P0.05或0.01;与低分子肝素组和普通肝素组比较,介入溶栓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3±0.3)分、(1.6±0.4)分比(1.0±0.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16.0%、18.0%比4.0%)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分子肝素组与普通肝素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治疗效果优于普通肝素,但是单纯的抗凝治疗并不能使病情完全缓解,介入溶栓联合抗凝治疗的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内科》2015,(6)
目的观察序贯康复护理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其住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进行序贯康复护理干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患者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的认知功能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序贯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能力,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多种方式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经DSA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动脉内微导管溶栓治疗。留置微导管3~14 d,尿激酶用量1万~2万U/h,13例加用球囊扩张,1例加用支架辅助治疗。分析影像学资料及6个月电话随访结果。以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预后。结果 52例患者入院全脑DSA示上矢状窦血栓34例、横窦-乙状窦移形区血栓31例、下矢状窦血栓2例、直窦血栓3例、皮质静脉血栓14例。出院前复查造影示静脉窦完全通畅9例,大部分通畅42例,部分通畅1例,出院时症状减轻、神经功能评分好转48例,无明显变化3例,加重1例。对治疗前后mRS及NIHS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45、3.03,均P0.05)。6个月电话随访48例患者未出现静脉窦血栓相关症状,3例患者死亡,1例患者因外伤致颅内出血死亡。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可作为内科抗凝无效患者的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