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预置门静脉侧壁袖套法成功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肠联合移植可以治疗短肠综合征合并终末期肝病。自Grant等[1] 1988年成功实施首例肝肠联合移植以来,全世界46个移植中心共进行了186例肝肠联合移植,但例数远少于其他大器官移植。其原因是需要进行肝肠联合移植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并且有很多临床问题有待解决,所以通过建立动物模型进行深入研究仍属必要。我们在成功建立大鼠小肠移植和肝移植模型基础上,逐步探索出利用供体下腔静脉预置门静脉侧壁袖套、一期整体移植的方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的动物模型,手术成功率高。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封闭群SD大鼠,体重(2 5 0±2 0 )g ,术前禁食2 …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孢素和他克莫司等强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小肠移植术在临床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方法.但由于小肠移植的自身特点,小肠移植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器官移植,小肠移植的风险和困难也比其他器官移植术大,因此,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移植肠获取和保存、排斥反应防治、营养支持和感染防治等方面入手,对小肠移植术围手术期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小肠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治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病人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  相似文献   

4.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自1988年德国Deltz成功进行首例人体小肠移植以来,经过20年的发展,小肠移植的关键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小肠移植的患者和移植物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国际上已将小肠移植作为肠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方式,而国内小肠移植仍处于临床起步阶段.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功建立大动物小肠移植模型的基础上,1994年完成亚太地区第1例小肠移植,在小肠移植起步阶段的环孢霉素A时代取得了存活近1年的疗效,成为当年国家十大医药新闻之一[1],2003年我们又完成国内首例肝小肠联合移  相似文献   

5.
1概述 胰肠联合移植是治疗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等疾患的有效手段。随着移植免疫学的飞跃进步及外科技术的日臻完善,国际大型移植中心胰肠联合移植术后1年存活率已超过90%,移植胰腺1年功能存活率超过75%。包括感染在内的各类并发症是导致移植物失功和移植受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由于胰肠联合移植受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胰肠解剖学及病理生理学的特殊性,胰肠联合移植较其他器官移植防治感染难度更大,临床处理其为棘手。  相似文献   

6.
小肠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史及现状 小肠移植现已成为小肠衰竭及由全肠道外营养引起并发症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由于小肠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库和细菌库,术后不可避免地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加上免疫抑制疗法又会引起较大的副反应,严重制约了临床小肠移植的开展,也使小肠移植成为最具挑战性的腹腔脏器移植.1959年Lillehei在美国开展的犬自体小肠移植开小肠移植实验研究之先河.自1964年Deterling率先为婴儿施行小肠移植手术,到1998年Grant等进行了1例肝肠联合移植,才让小肠移植真正走入临床.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CsA(cyclosporine)及90 年代初FK506(Tacrolimus)的临床使用,大大减少了术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和致死率.此外,随着供肠保存、手术技巧、术后并发症处理等一系列重要环节上的技术不断被革新,小肠移植的存活率也不断提高.据IITR(international intestine transplant register,国际小肠移植登记处)统计,仅1985-2001年全球共施行小肠移植手术651人696例次,至统计时共有335人存活,最长的已存活超过13年,存活者中82%以上已完全或部分恢复肠道功能,68%的患者完全脱离TPN而改成以口进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新肝肠联合移植手术模型,探讨移植肝脏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供体手术时门静脉和肠系模上动脉进行双重冷灌注,用冷新霉素液冲洗小肠肠腔并清洁.受体手术的先进行肝脏移植,再进行小肠移植,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式吻合,肠系膜上动脉在显微镜下与左肾动脉油套式吻合,供体肠系膜上静脉袖套式与受体左肾静脉吻合,回肠下端在左下腹部造□,完成肝肠联合移植.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62.5%(15/24),手术平均存活为11.2天.手术后组织学发现:移植肝脏和小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1)袖套式血管吻合技术在大鼠身上建立的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2)肝肠联合移植后移植的肝脏不能起到保护移植小肠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临床小肠移植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肠移植早在1959年就进行了动物实验研究,但其在临床上却较晚获得成功[1]。其中主要的障碍有: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等[2]。直到1988年11月Grant等[3]为1例41岁妇女进行的肝肠联合移植,才真正地实现了首例功能性小肠移植的成功,至报道日已存活1年多,口服饮食维持营养良好。美国匹滋堡大学从199O年5月开始将FK506应用于小肠移植,至1993年1月共行34例单独成肝肠联合移植术,除7例死亡外,在存活的27例患者中,25名已摆脱静脉营养(TPN)疗法5个月至3年,效果良好[4j。一、移植肠的获取与保存供体一般选择脑死…  相似文献   

9.
当实质性器官如肾和肝脏的移植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已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时,临床小肠移植治疗肠功能衰竭则刚刚起步,在保存技术和免疫抑制方案不成熟的早期临床尝试几乎都不成功,经数十年发展,临床小肠移植有了长足进步,据国际肠移植中心登记,已有33个医疗中心为260例病人作了273次小肠移植,一年成活率达60%,但与实质性器官移植相比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与小肠移植自身的特点有关。小肠移植适应证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为不可逆性小肠功能衰竭,以全肠外营养(TPN)提供营养而生存,并尝试所有增加残肠适应功能失败的病人。目前小肠功能衰竭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10.
近年,器官移植的发展远远超出人们所预料的速度。2003年,全国肝移植已超过1000例,肾移植已达6000余例,年移植数量仅次于美国。随着器官移植的发展,外科营养领域中也随之出现器官移植营养的新内容。目前,全国100多个移植单位已将肠外、肠内营养技术应用于器官移植病人,从中收到明显临床疗效。自1994年,本所已将营养支持应用于肝、肾、小肠、胰腺、骨髓移植、腹部多器官移植和心肺、肝肠、肝肾、胰肾联合移植的病人,从中也获得一些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在器官移植营养支持治疗中应注意以下问题。认识上的更新以往认为,营养支持不过是给予人体…  相似文献   

11.
李元新 《器官移植》2012,3(3):121-12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肠衰竭最理想的方法,一个小肠移植的时代已经到来[1]。目前,全球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所做的小肠移植术后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可达90%和80%[2],这固然与小肠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监测、感染防治及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主要技术的进步有关[3-5],但外科技  相似文献   

12.
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对术后感染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预后不断改善[1].文献报道,全球最大的小肠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其移植物和受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2%和89%,受者的5年存活率达75%.但是小肠移植的远期疗效仍不理想,高达30%~40%的受者在移植后5年出现难以逆转的慢性排斥反应,需要切除移植小肠,恢复肠外营养或再次移植口].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影响小肠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就小肠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肝肠联合移植中肝脏对小肠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单独小肠移植及单独肝移植模型 ,每组取 12只受体大鼠观察生存期 ,另取 6只大鼠分别于移植术后 5、7、14d收集小肠及肝脏移植物 ,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利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移植物中IL 2、IL 4、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的mRNA表达。结果联合移植组受体生存时间 (2 7 83±4 4 7)d较小肠移植组 (11 5 8± 3 2 6 )d明显延长 (t=7 19,P <0 0 1) ,与肝移植组 (2 8 92± 2 39)d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t=0 75 ,P >0 0 5 )。联合移植组小肠移植物排斥反应较小肠移植组明显减轻 ,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肝 /肠联合移植可以为小肠移植物提供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4.
李宁  李元新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2):1389-1390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患者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一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位患者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大鼠旋转输液装置与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方法[1].建立稳定可靠的近交系大鼠小肠移植模型是进行临床小肠移植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以往由于成本高、操作困难、大鼠术后存活率低,使得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更加困难.  相似文献   

16.
郭晖  陈知水 《器官移植》2022,(3):307-316
小肠移植已经成为肠衰竭最为理想的治疗方式.现代临床小肠移植包括3种类型: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移植小肠具有与其它实体移植器官显著不同的免疫学和解剖生理学特点,导致移植小肠出现显著的急性排斥反应、慢性排斥反应、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等诸多独特且严重...  相似文献   

17.
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全球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移植术后患者和移植脏器一年存活率已分别达到92%和89%[1],这得益于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进步.我们总结已完成的多例单纯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的经验,结合学习美国Pittsburgh大学Thomas E.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先进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对单纯小肠移植围手术期处理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8.
重视器官移植术后胃肠道肿瘤的发生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器官移植术作为治疗终末期脏器疾病及脏器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至2006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开展的肾移植病例已超过60 000例,肝移植病例超过7 000例,同时大器官移植包括心脏、胰腺、小肠移植以及多脏器联合移植等也有了一定规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报告国内首例同种异体肝小肠联合移植,并就肝肠联合移植适应证、排斥诊断与治疗、感染防治、肠功能恢复与营养支持进行讨论。方法 供肠长380cm,供肠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分别与受体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端侧吻合;供肝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采用FK506 激素 骁悉 赛尼哌方案。排斥监测采用内镜指导下肠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及临床观察。并采取措施防治感染和促进移植肠功能的恢复。结果病人恢复顺利,移植肠和移植肝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术后3个月时已摆脱全肠外营养,依靠肠内营养维持营养状态。结论 肝小肠联合移植对肠衰竭合并全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损害病人,是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小肠移植是肠衰竭病人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包括单独小肠移植、肝小肠联合移植和含小肠的腹腔多器官联合移植。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非常高,平均每例病人发生4次感染,感染约占移植术后死亡原因的50%。因此小肠移植术后感染并发症的有效预防与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