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血管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技术的发展,对比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安全使用和合理选择也日益受到关注。尽管对比剂不断改良,但因对比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nephropathy,CIN)却频频发生。  相似文献   

2.
<正>血管造影成为介入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临床碘对比剂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对比剂所致的急性肾损害,即对比剂肾病(CIN)问题随之出现~([1-3])。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患者,由于术中造影剂的使用,加上术后穿刺侧肢体需要制动6~8 h,卧床休息24 h,部分患者不习惯床上排便或为了减少床上排便的次数,刻意控制饮水量,这样更易导致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水化治疗是预防对比剂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优化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1年6月于武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行CT增强检查的588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包括病人个人因素、碘对比剂因素、检查前准备相关因素、环境因素及急性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个维度)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5885例病人中,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2%(160/5885);超敏/过敏样反应发生率为0.44%(26/5885);化学毒性/生理反应发生率为2.28%(134/5885);次高渗碘对比剂所致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等渗碘对比剂;98.75%的病人表现为轻度急性不良反应,82.50%的急性不良反应发生在碘对比剂开始注射后的前5 min。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指数、基础疾病、过敏史、就医方式、碘对比剂种类为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化学毒性/生理反应,一般发生在碘对比剂开始注射后的前5 min,年龄、体质指数、基础疾病、过敏史、就医方式、碘对比剂种类是CT增强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64排CT在头颈CTA中最佳扫描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头颈联合动脉成像最佳对比剂浓度的扫描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头颈动脉联合成像的扫描延迟时间与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重新设计扫描延迟时间公式,按新公式扫描测量52例头颈CTA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结果使用新设计的延迟时间公式扫描,测得颈总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370±51)HU,而原公式对比剂浓度CT平均值为(440±79)HU,明显高于新公式(u=6.5565,P<0.01)。结论使用新公式计算扫描延迟时间,可将头颈CTA中靶血管对比剂浓度稳定地控制在显示血管软斑块的浓度值上,避免对比剂浓度过高、静脉过度显影等造成静脉伪影。  相似文献   

5.
丁敏  杨小瑶 《全科护理》2023,(21):2965-2968
目的:研究碘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相关的危险因素,并对相关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增强CT检查病人安全性。方法:对2019年6月—2021年8月医院进行增强CT检查的26 871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并对相关危险因素利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将病人性别、年龄、体重、过敏史(碘过敏史和其他过敏史)、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哮喘病史以及检查室的温度、湿度,病人检查所用的对比剂种类纳入研究范畴,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继而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本研究纳入的26 871例病人中有89例病人发生了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33%,1例发生了重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0037%。年龄、体重、其他过敏史(食物及药物)、环境温度和对比剂种类是发生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年龄、体重、其他过敏史(食物及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对比剂种类是对比剂急性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轻、大体重、曾经发生过食物、药物过敏...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中下肢动脉造影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比剂跟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患者进行36例次对比剂跟踪DSA检查,通过造影床的两次移动,先摄取注射对比剂前的下肢影像,再摄取注射后的血管图像,两者相减,得到整个下肢连续的动脉减影图像,并同7例次传统对比剂分段DSA检查比较,对其方法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全部DSA检查均获得成功,对比剂跟踪DSA检查结果中,34例次造影图像优良,2例次采集的图像有移动性伪影;全部患肢均存在胭动脉以下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其中23例合并股浅动脉重度病变。结论利用对比剂跟踪DSA技术,可以全面地观察糖尿病下肢多发性动脉疾病,了解病变的程度和范围,具有快捷、准确而且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第二代双源CT早期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血管内治疗后颅内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7月柳州市工人医院收治的71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患者,根据治疗前常规颅脑CT平扫结果,将患者分为有脑动脉高密度征组(35例)、无脑动脉高密度征组(36例),血管内治疗后1h内用第二代双源CT行脑部双能量CT (dual-energy CT,DECT)扫描,以治疗后24~48 h复查常规CT平扫图像为参考,分析DECT诊断两组病例颅内出血的效能。结果:35例有脑动脉高密度征患者中,27例治疗后1h内出现颅内高密度灶,DECT正确诊断6例为存在出血,14例正确诊断为碘对比剂外渗,7例诊断为碘对比剂外渗的病例出现出血转化,DECT鉴别诊断颅内出血的灵敏度46.2%、特异度100.0%、阳性预测值100.0%、阴性预测值66.7%,准确率74.1%。36例平扫无脑动脉高密度征患者中,18例治疗后1h内出现颅内高密度灶,DECT正确诊断6例为存在出血,11例正确诊断为碘对比剂外渗,1例诊断为碘对比剂外渗的病例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水平正压(BiPAP)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5例常规治疗不能改善症状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应用BiPAP无创通气,观察通气前后心率(HR)、呼吸(R),经皮测定动脉血氧饱和度(SaP2)和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变化。结果 35例患者经BiPAP治疗2h后临床体征和动脉血气分析明显改善(P〈0.05),29例顺利停机,抢救成功率82.9%。结论 早期合理使用BiPAP无创通气,可较迅速改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临床症状和低氧血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比剂异常静脉返流的发生原因和避免返流的方法。方法30例对比剂异常静脉返流病人中,16例为颈部CT血管造影(CTA),3例为甲状腺增强扫描,11例为上腹部增强扫描。结果静脉返流在颈部CT扫描中表现为大量对比剂返流至颈部皮下浅静脉内,而动脉内仅见少量对比剂。CTA无法清晰显示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腹部CT表现为大量对比剂返流入下腔静脉和(或)肝静脉内,动脉期下腔静脉内对比剂密度接近或高于腹主动脉,脏器强化不佳。结论应用Smart软件,并根据病人个体差异来确定对比剂的注射剂量和注射速度,对老年病人适当推迟动脉期扫描时间,可减少静脉返流的发生,提高检查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四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4DASL)无需使用对比剂,无创伤、无辐射、可重复性强,不需要考虑高压注射器导致的正常生理情况下的血流改变,获得的信息反映了自然生理血流状况同时减少了对比剂对患者身体损伤,适用于对比剂过敏患者、儿科患者等。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中国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1],随着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对脑部血管疾病的诊断率和检出率也显著提高,目前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像检查主要有CTA、MRA、DSA、  相似文献   

11.
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定尧  章士正 《急诊医学》2000,9(5):305-307
目的:评价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和经导管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从1989年到1999年对22例急性消化道大出血行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检查,其中9例在发现出血灶的同时经导管介入治疗。结果:22例中显示出血灶19例,阳性率86%,其中8例显示造影剂外溢。9例经导管栓塞或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出血得到控制。结论:选择性内脏动脉造影是诊断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有价值的方法,经导管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CT血管成像采用双低剂量技术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CT血管成像检查的90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作为主要对象,研究过程中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分组,45例/组。观察组患者检查时的管电压为80~100kV,图像行iDose4迭代算法重建,对比剂碘海醇为300mgI/ml;对照组患者检查时的管电压为120kV,图像行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对比剂碘海醇为370mgI/ml。对两组有效辐射剂量以及碘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对比剂碘摄入量少于对照组,有效辐射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患者在行CT血管成像检查时选择双低剂量技术可在保障图像质量和目标血管CT值的基础上,减少有效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双功能多普勒评价——RI和肾皮质厚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双功能多普勒超声观察急性肾小管坏死,分别于少尿期、多尿前期、多尿后期及恢复期测量段动脉,叶间动脉和弓形动脉的阻力指数(RI)和肾皮质厚度值。这证明用双功能超声测量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内各级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以及肾皮厚度对诊断急性肾衰以及肾衰疗效评价是十分有价值的,尤其是阻力指数在肾衰各期变化明显是一个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瞻性研究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61例行头颈部CTA检查病人随机分为2组,低剂量组29例使用50mI。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0.70±0.09)mL/kg;常规剂量组32例使用70mL对比剂,剂量体质量比平均为(1.00±0.14)mL/kg。比较两组病人在主动脉弓、舌骨和大脑中动脉层面动脉CT值以及锁骨下静脉伪影、静脉充盈程度、重建图像质量。结果低剂量对比剂所得动脉CT值在舌骨层面与常规剂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551,P〉0.05),在主动脉弓和大脑中动脉层面低于常规剂量(t=2.862、2.014,P〈0.05)。使用低剂量对比剂产生的锁骨下静脉伪影较常规剂量显著降低(z=3.306,P%0.05)。两组颈部静脉充盈程度和重建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046、0.910,P〉0.05)。结论对128层CT而言,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进行头颈部动脉血管成像是可行的,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是最常见的动脉瘤之一,其发病是以动脉硬化为基础,遗传学、环境学和生物化学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和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患者典型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但表现不典型者,就需与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梗死、瓣膜病、下肢动脉急性闭塞症和急腹症等作出鉴别。笔者曾遇到一例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脱落的病人,急诊人院,首诊为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大咯血动脉血供来源的DSA分析及临床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大咯血(大于300ml/24h)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呼吸内科常见急症之一,自1974年Remy等首先报道使用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以来,临床应用日渐增多,已被公认为临床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咯血的动脉来源较为复杂,除部分病例仅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外,还有相当部分病例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和其他动脉血管。因此,掌握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对于快速找到咯血的责任血管、提高插管造影的成功率、避免漏栓、保证栓塞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都具有非常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郭权  张彧 《临床急诊杂志》2008,9(5):299-302
目的探讨急性硫化氢中毒的特点及急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近6年来我院抢救20例急性硫化氢中毒患者的抢救过程,对危重型患者使用机械通气,应用合适的呼气末正压,镇静剂、肌松剂及纳络酮的合理使用,早期足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应用高压氧等急诊综合治疗。结果死亡4例,治愈16例。结论采用急诊综合治疗急性硫化氢中毒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宣传、教育硫化氢中毒等相关知识,及时的现场救治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介入溶栓、动脉取栓术两种方法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9例,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动脉取栓术进行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的有效率、术后血管再狭窄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观察组的血管再狭窄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介入溶栓和动脉取栓术临床效果各有优势,首选介入溶栓疗法,也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BCDE-D急救护理模式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致急性不良反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1日,分析300例CT增强检查中使用碘对比剂后发生急性不良反应患者,总结人群流行病学特征、检查项目及不良反应的比例,最后总结现场救治中ABCDE-D急救护理模式的救治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普通CT增强201例,CT血管造影成像(CTA)检查99例;轻度不良反应246例,中度不良反应25例,重度不良反应29例;本组均按照ABCDE-D急救护理模式给予全面评估和现场救治,中、重度不良反应患者在救治过程中无其他突发不良事件,轻度不良反应患者观察30~60 min后离院或返回病房,恢复良好。结论:ABCDE-D的急救护理模式是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致急性不良反应救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旦发生急性不良反应,影像科工作人员应按照ABCDE-D的急救护理模式立即抢救,畅通急救绿色通道,从而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术后脑出血与"脑染色"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早期(6 h之内)动脉溶栓治疗后即刻脑CT征象及脑出血危险因素.方法对82例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头颅CT检查,观察即刻、4~6 h、24 h脑CT表现.结果即刻CT扫描出现27例高密度区,包括脑组织染色8例,其中神经核团染色5例,脑灰质染色3例;溶栓后脑出血15例;亚急性脑梗死区脑组织染色4例.CT早期缺血改变及较低的ESS评分是脑动脉溶栓术后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它们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8.33和11.35.结论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后即刻脑CT显示的脑组织染色是由于闭塞的脑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引起缺血-再灌流损伤,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血脑屏障受损,含对比剂的血液内液体成分渗到脑组织间隙所致,使血管再通区受损伤的灰质或神经核团的脑组织染色,白质不染色.随着对比剂在体内的减少,染色在几小时后逐渐变淡,此种表现是闭塞的脑血管再通前局部脑组织已出现缺血性脑梗死的征象,勿误认为脑出血征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