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脑 CT 检查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2013年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6例,采用东芝单排螺旋 CT 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颅脑 CT 轴位平扫,比较不同出血部位、出血量患者病死率,分析不同时期患者 CT 表现。结果颅脑 CT 检查结果显示,基底核出血45例(52.33%),小脑半球出血12例(13.95%),脑叶出血11例(12.79%),丘脑出血10例(11.63%),脑干出血8例(9.30%);出血量〈10ml 者24例(27.91%),10~30ml 者49例(56.98%),〉30ml 者13例(15.12%)。不同出血部位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出血量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颅脑 CT 检查不仅能诊断出脑出血,还可通过分析其 CT 表现而预测患者预后,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CT影像特征及其对临床预后价值的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8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均采用螺旋CT检查,总结出血部位、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老年急性脑出血高发于基底节区,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线结构移位的发生率较高,明显高于未移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30ml和≥30ml的患者数相当;死亡率为22.5%,其中中线结构移位者死亡率显著高于未移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量≥30ml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30ml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T检查能够直观显示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对评估预后有重要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钙结合蛋白S100A12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出血量分为轻度出血组(出血量≤15 mL,n=65)、中度出血组(16 mL≤出血量≤30 mL,n=53)和重度出血组(出血量>30 mL,n=30)三个亚组。另纳入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四组研究对象进行血清钙结合蛋白S100A12水平检测,观察各组间S100A12水平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三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分析S100A12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重度出血组患者S100A12水平和NIHSS评分均高于中度出血组,中度出血组高于轻度出血组,轻度出血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S100A12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出血患者S100A12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即S100A12水平越高,患者预后越差(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的CT诊断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于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间收治的70例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时期我院66例老年非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脑CT诊断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主要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脑叶、丘脑、脑干、小脑,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9例,占27.1%,脑叶出血15例,占21.4%,丘脑出血13例,占18.6%,脑干出血13例,占18.6%,小脑出血10例,占14.3%;死亡19例,其中基底节区出血5例,脑叶出血4例,小脑出血4例,脑干出血3例,丘脑出血3例,各出血部位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1.0616,P>0.05)。观察组有46例患者出现了中线位移,占65.7%,对照组仅3例患者出现了中线位移,占4.5%,观察组出现中线位移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475,P<0.01)。观察组70例患者中,无中线位移22例,死亡1例(病死率4.5%);中线位移15 mm者19例,死亡4例(病死率21.1%);中线位移65 mm者19例,死亡4例(病死率21.1%);中线位移610 mm者14例,死亡6例(病死率42.9%);中线位移>10 mm者15例,死亡8例(病死率53.3%);不同中线位移的患者间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83,P<0.01),位移越多病死率越高。观察组70例老年患者中死亡病例19例,病死率为27.1%;其中出血量<30 mL的患者病死率为7.7%(1/13),出血量3110 mm者14例,死亡6例(病死率42.9%);中线位移>10 mm者15例,死亡8例(病死率53.3%);不同中线位移的患者间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83,P<0.01),位移越多病死率越高。观察组70例老年患者中死亡病例19例,病死率为27.1%;其中出血量<30 mL的患者病死率为7.7%(1/13),出血量3160 mL的患者病死率为15%(3/20),出血量6160 mL的患者病死率为15%(3/20),出血量6180 mL的患者病死率为31.6%(6/19),出血量>80 mL的患者病死率为50%(9/18),不同出血量患者间病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227,P<0.05),出血量越多病死率越高。结论 CT是诊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良好手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心电图(ECG)异常的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5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1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ECG。结果 1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110例出现ECG异常,其中脑深部和出血量较大的患者ECG异常与浅部出血和小量脑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ECG异常,提示预后差,病死率高。积极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使用CT影像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20-01~2021-10收集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CT影像学诊断,观察患者的出血位置、范围以及出血量。结果:患者中丘脑死亡率为1.66%,壳核死亡率为1.66%,脑叶死亡率为0.00%,根据不同的血肿位置,死亡率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中出血量<50mL死亡率为3.33%,50~100mL死亡率为5.00%,>100mL死亡率为8.33%,患者的出血量越高,死亡率越高,3种指标比较,患者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性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线位移低于1cm患者死亡率为1.66%,高于1cm死亡率为5.00%,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使用CT影像诊断对患者确定血肿位置以及范围,精确计算患者的出血量,有利于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确定。  相似文献   

7.
对10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经MR检查。观察其出血部位,血肿量,血肿分期,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及脑室、脑池的改变,认为出血部位在幕上者以深部型、混合型预后差,出血部位在幕下者以中间型、混合型预后差,出血量以幕上>50ml、幕下>10ml预后差,血肿分期以急性期内病死率高,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及脑室、脑池改变以中线移位>10mm或一侧脑室消失则预后差,特别是环池、四叠体池明显受压则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108例临床及CT表现与预后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108例脑出血的临床及CT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旨在加强对脑出血各种员害的认识。方法:对108例脑出血症人的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障碍程度及其严重并发症与近期预后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病例急性期病死率24.07%,存活率68.52%,血肿破入脑室者病死率47.6%,合并肺部感染者病死率54.54%,出现应激性溃疡者病死率87.5%。结论:脑出血预后主要取决于血肿部位、出血量、意识障碍程度、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及有无严重并发症。出血量大、脑干小脑出血、血肿破入脑室时预后极差,合并严重并发症时预后更差,基底节及脑叶、丘脑出血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引起脑出血患者死亡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脑出血死亡患者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颅脑CT扫描血肿情况,记录出血量及出血部位,测定意识状态.综合分析引起脑出血患者死亡的原因.结果 死亡原因以脑疝为主,与其他死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出血死亡率最高,与其他部位出血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100 ml以上者死亡率最高,与其他出血量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80例患者中,75例合并高血压,8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30例有脑血管病史,17例有心脏病史,36例有肺、肾、糖尿病史.结论 脑出血死亡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可受高血压、心脏病等合并症,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年龄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师应针对这些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开展预防工作,降低脑出血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早期血压控制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再出血风险的效果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超早期血压控制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未给予超早期血压控制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发病后6h或24h复查头颅CT有无再出血及出血量,随访3个月,使用欧洲卒中量表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 CT显示超早期血压控制后观察组再出血11例,再出血率22%,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血肿体积为(17.90±5.90),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组患者ESS评分为75.24±9.21分,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早期血压控制可以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风险,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对10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经MR检查。观察其出血部位.血肿量,血肿分期,脑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及脑室、脑池的改变,认为出血部位在幕上以深部型、混合型预后差,出血部位在幕下以中间型、混合型预后差,出血量以幕上>50ml、幕下>10ml预后差,血肿分期以急性期内病死率高,脑中境结构移位程度及脑室、脑池改变以中线移位>10mm或一侧脑室消失则预后差,特别是环池、四叠体池明显受压则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以更好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误诊率及死亡率,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分析30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小脑出血患者以头痛、恶心、呕吐、眩晕起病多见,伴有意识障碍、脑疝形成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高。结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是小脑出血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多种多样,确诊需行头颅CT或MRI,对出血量多者早期行血肿清除术是减少致残率及病死率的一个重要手段,预后与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况及是否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探讨入院不同时期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以期能够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意见。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脑出血组),并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108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入院时出血量将患者分为三组,血肿体积 30mL为大量脑出血,血肿体积在10~30mL为中等量脑出血,血肿体积10mL为小量脑出血;入院时和入院后5、10、15d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CRP水平;记录出院30d患者的预后情况,Rankin指数≤2分为预后良好,Rankin指数 2分为预后不良,分析CRP水平与出血量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脑出血组入院时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入院时、入院5、10d时的CRP水平比较,大量脑出血组中等量脑出血组小量脑出血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脑出血患者在入院15d是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且恢复到相当于对照组水平。随访30d后,103例患者完成随访。预后不良组脑出血患者入院时、入院5、10d时的CRP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 0.05);入院15d时稍高于预后良好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入院时CRP水平与Rankin指数(r=0.834,P=0.000)、出血量(r=0.657,P=0.000)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出血患者出现CRP水平升高,经治疗后逐渐降低。且脑出血量越多,CRP水平越高;Rankin指数越高,CRP水平越高,CRP水平与预后和出血量呈正相关关系,可以考虑作为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脑干出血是神经系统急危重症,预后差,病死率高,文献报道重症脑干出血患者(出血量>5 ml)病死率70%~80%。多数学者认为脑干出血患者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及临床症状关系密切,临床多采取保守治疗。我科2005~2010年共收治脑干出血41例,其中23例采取控制性输液,严格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脑出血急性期出血量的相关性。方法将22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根据患者有无甲状腺功能异常分为试验组(甲状腺功能异常组)和对照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各110例。要求所有患者接受控制血压、维持呼吸道通畅、保护脑细胞、脱水降颅压以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针对急性脑出血的常规治疗。常规化验2组患者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T3(FT3)、游离T4(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比较2组患者出血及预后情况。结果脑出血急性期试验组患者血清T3、FT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T4、FT4、TS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大量出血者明显多于对照组,而小量出血者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患者平均出血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痊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此外,试验组中甲状腺功能轻度异常者和重度异常者除在小量出血一项上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项差异明显(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脑出血患者的病情程度明显相关,重度异常患者出血量多,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继续出血与CT影像资料所显示的出血部位、血肿形态及出血量等因素的关系.方法:研究脑出血患者资料,以未继续出血者为对照组,以继续出血者为观察组,分析继续出血可能性大小与CT影像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经卡方检验,不同出血部位间继续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规则形血肿及出血量较大者继续出血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可通过CT影像特点评估早期继续出血可能性大小.  相似文献   

17.
48例自发性小脑出血的CT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脑出血的CT影象及临床表现。方法对48例小脑出血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CT表现、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多见于老年患者(〉60岁),以高血压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中青年患者(〈40岁)多以动静脉畸形为土要病因。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语言障碍。预后与出血量、出血部位、血肿是否破入第四脑室及脑干是古受压密切相关。结论小脑出血的CT诊断分析要重视出血部位、出血量、脑室受累和占位效应。出血量少者预后好,出血量〉15ml的预后不良。且出血量大的应及早采用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桥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30例经CT及MRI证实的桥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桥脑被盖部出血量相对小,预后较好;基底被盖部出血量大,波及范围广,预后极差;基底部出血介于二者之间 .超出桥脑范围的出血死亡率亦高.结论:高血压是桥脑出血的主要原因,血肿大小、部位及波及范围是影响桥脑出血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脑出血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我院共计16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中线移位情况、血肿量、破入脑室情况等,分析CT影像学特征和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中线移位0、1~5、6~10、>10 mm组的病死率分别为9.8%、19.3%、26.5%、46.2%;患者病死率随血肿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出血患者CT中线移位距离大、血肿量大、血肿破入脑室者病死率明显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脑出血急性期出血部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5月该院神经内科就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220例,其中丘脑出血患者57例,非丘脑出血患者163例。分别检测所有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并统计各组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数,计算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脑出血部位的相关性。结果脑出血患者初诊时FT3、FT4、TT3、TT4及TSH均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24h检测,丘脑出血组血清FT3和TT3水平均低于非丘脑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血清FT4、TT4及TSH水平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出血组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为73.68%高于非丘脑出血组的3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关系数检测比较,R值2.107,95%可信区间1.372~2.512,故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脑出血急性期出血部位存在相关性,丘脑出血患者更易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