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邵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型,生物型与产J3内酰胺酶及耐药基因的关系,生物型与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新邵县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8月24株成人呼吸道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临床分离株,采用V因子、X因子、V+X因子试验做卫星试验及嗜血杆菌生化鉴定卡鉴定并进行生物学分型;头孢硝基酚纸片法进行p内酰胺酶试验;用嗜血杆菌药敏试验卡和K—B法同时进行药敏试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24株流感嗜血杆菌共检出Ⅰ、Ⅱ、Ⅲ、Ⅴ、Ⅵ、Ⅶ、Ⅷ型7种生物型,以Ⅱ、Ⅲ型为主,分别为10株(41.7%)和7株(29.2%),未检出Ⅳ型生物型;共有22株检测出TEM基因(91.7%),其中9株为8内酰胺酶阴性,受试菌株仅2株未检出TEM基因,分别为生物Ⅱ型和Ⅲ型各一株;所有菌株未检测出ROB基因;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高,分别为54.2%和58.3%,所有菌株对头孢克洛、亚胺培南、氨曲南敏感。结论流感嗜血杆菌生物Ⅱ和Ⅲ型是新邵地区成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流行生物型,对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现出严重耐药性,TEM-1型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本地区流感嗜血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头孢克洛、亚胺培南、氨曲南可做为产酶菌株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
人群呼吸道中嗜血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本地区嗜血杆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为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手工法和VITEK仪对分离培养的271株嗜血杆菌进行鉴定,用Nitrocefin纸片法测定β-内酰胺酶的产生率,用KB法测定嗜血杆菌对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流感嗜血杆菌(HIN)57株(21.0%),β-内酰胺酶阳性率15.8%,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流感嗜血杆菌(BLNAR)10.5%;副流感嗜血杆菌(HPI)214株(79.0%),β-内酰胺酶阳性率18.2%,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副流感嗜血杆菌14.5%。HPI的感染率明显高于HIN,与年龄、性别无关。儿童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31.3%)明显高于成人(8.2%)(P<0.05)。嗜血杆菌对阿奇霉素耐药率3.3%,对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74.2%。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全部耐氨苄西林。β-内酰胺酶阴性耐氨苄西林的嗜血杆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以及氯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β-内酰胺酶阳性嗜血杆菌。结论儿童嗜血杆菌产酶率上升,β-内酰胺酶阴性耐氨苄西林嗜血杆菌耐药问题不容忽视。阿奇霉素可作为临床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3.
我院嗜血杆菌分离率和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调查我院2000-2001年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的分离率并对其耐药进行分析。方法 标本接种于嗜血杆菌巧克力平板,对分离到的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进行鉴定、β-酰胺酶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 2000年976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8株,产β-内酰胺酶株0%,副流感嗜血杆菌13株,产β-内酰胺酶株7.69%;2001年845份呼吸道标本检出流感嗜血杆菌25株,产β-内酰胺酶24%,副流感嗜血杆菌120株,产β-内酰胺酶17.5%;检出1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结论 嗜血杆菌是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培养基质量是提高嗜血杆菌分离率的一个重要条件,流感嗜血杆菌产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目前治疗嗜血杆菌感染有效抗生素,但副流因杆菌耐药比流感嗜血杆菌复杂,且存在有β-内酰胺酶以外的耐药机制,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加强嗜血杆菌耐药谱监测,合理谨慎使用抗生素是延缓耐药菌株快速上升的最好办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湖北省不同地区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08-2010年湖北省15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09版标准判断结果;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产β 内酰胺酶情况。结果共分离流感嗜血杆菌855株,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673株,78.71%);以呼吸道标本多见,占87.37%(747株);成人分离575株(67.25%),儿童分离280株(32.75%),其中157株(56.07%)分离自2岁以下儿童。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为58.0%,其他依次为氨苄西林42.9%、氯霉素16.9%、氨苄西林/舒巴坦16.2%,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10%。232株产β 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7.13%;产β 内酰胺酶率,成人分离株为22.26%,儿童分离株为37.14%。共分离32株β 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BLNAR)。结论湖北省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呼吸道标本;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儿童组β 内酰胺酶检出率高于成人组。产β 内酰胺酶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成人呼吸道感染病例临床感染特点及耐药性。 方法收集新邵县人民医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32例流感嗜血杆菌成人呼吸道临床感染病例。从痰标中分离菌株,采用V因子、X因子、V+X因子卫星试验及嗜血杆菌生化鉴定卡进行菌株鉴定;头孢硝基酚纸片法进行β-内酰胺酶试验;用嗜血杆菌药敏试验卡和K-B法同时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32例流感嗜血杆菌成人呼吸道感染病例以呼吸内科(11株,34.4%)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内分泌科患者次之(8例,25.0%); 60岁以上感染者26例(81.2%);男27例(84.4%),女5例(15.6%)。96.9%的患有1种或1种以上基础疾病。基础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脑梗塞、慢性肾炎和糖尿病等较多。32株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17株(53.1%),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四环素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2.5%,65.6%,40.6%);对氨曲南、亚胺培南尚未发现耐药株。 结论32例流感嗜血杆菌成人呼吸道感染以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为主、男性高于女性,被感染者多患有一种或一种以上基础疾病,且在冬春季节感染所占病例最多;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现出严重耐药性,且提示一种低产酶的流感嗜血杆菌在抗生素的压力之下被选择出来;亚胺培南 氨曲南可做为产酶菌株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基层医院呼吸道感染患者嗜血杆菌的分离率、产酶率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该院2005年8月-2007年9月收集的712份痰及咽拭子标本进行嗜血杆菌分离培养、鉴定,并以头孢硝噻吩纸片法进行伊内酰胺酶测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嗜血杆菌151株,其中流感嗜血杆菌43株(28.48%),副流感嗜血杆菌108株(71.52%);检出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19株(12.58%),其中流感嗜血杆菌中检出6株(13.95%),副流感嗜血杆菌中检出13株(12.04%)。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嚼唑、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0.46%、77.48%、63.58%,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耐药率仅为9.27%、5.96%。19株产酶菌对氨苄西林均耐药。结论该院呼吸道嗜血杆菌感染患者以感染副流感嗜血杆菌为主,临床治疗宜首选第二代与第三代头孢菌素及亚胺培南等药物。  相似文献   

7.
嗜血杆菌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嗜血杆菌的耐药情况,以便及时、准确地指导临床感染用药。方法:用API系统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Nitrocefin纸片法检测β-内酰胺酶产生情况。结果:嗜血杆菌检出率14.9%,其中副流感嗜血杆菌检出率为10.4%,流感嗜血杆菌为4.5%。20株菌对氨苄西林(AM)、头孢克洛(CT)、头孢呋辛(XM)、头孢噻肟(CT)、亚胺培南(IP)和氯霉素(CL)的耐药率分别为15%、5%、0%、35%和5%。有1株嗜血杆菌因产β-内酰胺酶而对氨苄西林产生耐药,另有2株为非β-内酰胺酶介导的机制导致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结论: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克洛、头孢呋辛),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及氯霉素对嗜血杆菌有极好的活性。头孢噻肟、氯霉素对亚胺培南耐药菌株100%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某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嗜血杆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以便确效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1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嗜血杆菌的培养及鉴定,以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β-内酰胺酶试验采用Nitrocefin纸片法. [结果] 共分离出嗜血杆菌53株,分离率为35.33%(53/150),其中流感嗜血杆菌33株,占62.26%(33/53),副流感嗜血杆菌20株,占37.74%(20/53).药敏结果显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齐霉素、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低,均小于5%,是治疗的首选药物.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20.75%. [结论] 本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嗜血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产β-内酰胺酶阳性率较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对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某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耐氨苄西林菌株进行TEM型和ROB型β-内酰胺酶基因扩增。结果 100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者,年龄段分布主要为1~10岁,占61.00%。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35.00%(35株),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高,达64.65%;对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7.96%、96.84%,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氯霉素、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均较高,依次为96.91%、92.78%、85.71%、77.89%和74.75%。100株流感嗜血杆菌中,21株β-内酰胺酶阳性,且均为氨苄西林耐药株。对35株耐氨苄西林菌株进行TEM和ROB基因检测,结果 22株TEM型阳性,未检出ROB阳性株。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低,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高;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产TEM型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卟啉合成试验(ALA)与传统生化试验在嗜血杆菌鉴定中的一致性,结合快速β-内酰胺酶检测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信息及其痰液标本并使用筛选平板分离嗜血杆菌,使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可疑菌落同时应用ALA试纸条检测细菌卟啉合成能力,并评估结果一致性。使用显色头孢硝噻吩法检测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并使用ATB HAEMO板条检测其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共收集3503例病例及标本,分离到嗜血杆菌329株,分离率9.4%(329/3 503),分离菌株主要来自10岁以下儿童(80.2%,264/329)。菌株经两种方法同时鉴定,314株流感嗜血杆菌及11株非流感嗜血杆菌鉴定结果一致,一致率为98.8%(325/329)。314株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为54.5%(171/314),非产酶株中有22.4%(32/143)为BLNAR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产酶株与非产酶株仅氨苄西林与头孢噻肟药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普通非产酶株与BLNAR药敏结果差异较大。结论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儿童,ALA试验与传统生化鉴定一致性较好,可以作为常规鉴定方法的有效补充,结合β-内酰胺酶检测可快速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预测性药敏报告,满足临床需求,值得基层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1-12月入住某院呼吸科的200例AECOPD患者进行痰培养和药敏试验,采用WHONET5.3软件分析药敏结果。结果200例AECOPD患者,85例(42.50%)痰培养阳性,检出革兰阴性(G-)杆菌66株(77.65%),革兰阳性(G+)球菌16株(18.82%),真菌3株(3.53%);居前6位的病原体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36.47%)、肺炎克雷伯菌(11.76%)、流感嗜血杆菌(10.58%)、鲍曼不动杆菌(9.41%)、肺炎链球菌(9.4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8.24%)。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严重,其中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替坦、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达100.00%,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达93.55%;鲍曼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呋喃妥因的耐药率>7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及呋喃妥因具有较高的耐药率(>60%);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65%。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5株为耐甲氧西林株。结论AE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以G-杆菌为主,且耐药较严重,治疗时应选择对G-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同时应警惕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健康人群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Hi)带菌状况。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380名〉1月龄健康人采集咽试子,菌株培养与鉴定参照美国《临床微生物手册》。菌株的生物学分型和血清学分型分别参照Kilian和Pittman分类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所有的菌株进行荚膜鉴定和血清学分型鉴定。结果深圳市健康人群Hi携带率为31.84%。其中6~12岁带菌率最高(54.90%),〉50岁最低(8.51%),各年龄组带菌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72,P〈0.005)。分离的菌株以无荚膜的不可分型Hi为主(97.14%),有荚膜菌株占2.86%;2株为b型,3株为e型。139株Hi分为8个生物型,I~Ⅷ型分别占7.91%、37.41%、34.53%、4.32%、7.91%、0.72%、6.48%、0.72%。Hi产青霉素酶的阳性率为14.38%。结论深圳市健康人群Hi平均携带率为31.84%,儿童组携带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菌株多为无荚膜的不可分型Hi,生物学分型以Ⅱ、Ⅲ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痰涂片与痰培养结果,了解痰涂片的实验室诊断价值,同时对痰培养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14年3—5月某院915份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合格痰标本,涂片后进行革兰染色,同时对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将革兰染色镜检结果与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痰涂片与痰培养结果总体符合率为67.43%(617份),痰培养阳性率为65.90%(603份);分离病原菌730株,其中居前3位者分别是副流感嗜血杆菌(36.17%)、肺炎链球菌(24.38%)、卡他莫拉菌(13.29%)。产β-内酰胺酶率:副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分别为44.70%(118/264)、45.83%(11/24)、93.81%(91/97)。肺炎链球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较敏感,对红霉素、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莫西沙星耐药的菌株。结论痰涂片具有一定的实验室诊断价值,痰培养同时应做涂片革兰染色,临床医生可根据常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呼吸道感染苛养菌的分离及其对头孢妥仑匹酯等10种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5年、2007年、2008年及2010年1-6月从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标本中分离的苛养菌,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K B法检测头孢妥仑匹酯等10种抗菌药物对其的体外抗菌活性。结果438例患者共分离苛养菌462株,其产β 内酰胺酶率:流感嗜血杆菌23.62%(30/127),副流感嗜血杆菌2.51%(5/199),卡他莫拉菌41.58%(42/101),未发现对青霉素中介或耐药的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及肺炎链球菌对头孢妥仑匹酯的敏感率分别为96.30%、94.36%、100.00%、100.00%;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头孢克罗、头孢唑林的敏感率为83.59%~93.3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分别为91.67%、88.21%;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敏感率为100.00%;对克拉霉素的敏感率,流感嗜血杆菌为87.96%,其他3种菌为34.29%~59.00%;4种苛养菌对四环素的敏感率较低,为22.86%~63.00%;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高,达54.63%~73.33%。结论头孢妥仑匹酯对呼吸道感染的苛养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0年度全国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菌和副流感嗜血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按照监测方案要求,收集临床菌株,并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依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10年标准判断敏感性;用Whonet 5.6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2010年度全国129所医院参加监测,收集流感嗜血菌2057株,副流感嗜血菌1148株;流感嗜血菌和副流感嗜血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5.0%、42.5%;流感嗜血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30.0%,副流感嗜血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约为40.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两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均>90.0%;对头孢菌素、氯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30.0%.结论 大多数抗菌药物对嗜血菌属仍保持良好的抗菌活性;产β-内酰胺酶是嗜血菌属对氨苄西林的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PM)鲍曼不动杆菌(Ab)在某院的分离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该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各类标本,除血培养采用美国BD公司BACTEC9120进行检测,其余标本按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在Phoenix 100全自动分析系统和配套试剂中,对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2 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测定金属酶。结果检出154株耐IPM的Ab,主要分离自痰及咽拭子标本,占74.03%;科室分布:主要分布于重症监护室(98株,63.64%)、神经科(25株,16.23%)、烧伤科(13株,8.44%)、呼吸内科(8株,5.19%)、老年内科(4株,2.60%)、普通外科和血液科(各3株,1.95%)。耐IPM的Ab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42.21%;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5%。耐IPM的Ab产金属酶率为14.94%(23/154)。结论耐IPM的Ab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感染标本,对抗菌药物敏感率较低。加强监控和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对控制耐IPM的Ab在医院内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院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2012年6月临床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5 538株,标本来源前3位依次为:尿液(35.63%,1 973株),呼吸道(32.38%,1 793株),伤口分泌物、引流液及脓液(10.88%,603株);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49.41%,2 736株)、肺炎克雷伯菌(25.30%,1 401株)、阴沟肠杆菌(6.37%,353株)、奇异变形杆菌(4.24%,235株)和沙门菌属(4.17%,231株)。绝大多数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2%;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好的抗菌活性,耐药率<10%。痰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明显高于血和尿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均P<0.05)。结论该院肠杆菌科细菌主要分离自尿和呼吸道标本;对各类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耐药,碳青霉烯类药物仍是肠杆菌科细菌最敏感的抗菌药物,但已出现碳青霉烯耐药株,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