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强 《医学综述》1998,4(4):149-152
<正>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的临床实践已被证实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史上的一个重大进展,但PTCA术后半年内再狭窄(Restenosis,RS)的发生率高达30%~40%,严重限制了PTC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RS的形成。但关于RS形成的确切机制及有效的防治措施,目前仍是介入性心脏病学的研究热点、难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1997年首次于临床开展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a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以来,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纪元,但是众多的临床实验研究发现:PTcA术后易发生急性冠脉闭塞,6个月内易发生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RS)且RS率高达30%-50%,因为影响了其治疗的远期疗效和临床应用。支架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从26年前首次应用于临床以来,对治疗冠心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术后3~6mo再狭窄率高达30%~50%,支架植入后再狭窄仍高达10%~20%左右。所以,PTCA、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病机制、预防  相似文献   

4.
耿庆山 《医学综述》2000,6(6):267-269
<正>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但其发生于手术后3~6个月的高达30%~50%的再狭窄(restenosis,RS),严重影响了PTCA的疗效。血管内支架的广泛应用使RS发生率下降了10%,但支架并不能抑制血管组织细胞的增生。一旦增生超过了支架扩张所给予血管的补偿,则仍会造成RS。近年来一种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的再生和修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迁移和增殖来预防RS的方法-低强度激光照射(low power laser irradiation,LPLI)治疗正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5.
PTCA术后再狭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丹 《医学综述》1999,5(10):446-448
<正>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临床实践已被证实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但PTCA术后半年内再狭窄(RS)的发生率高达30%~50%,严重影响了PTCA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及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基因治疗在RS防治方面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和安全性问题未得到满意解决。我们将介绍近几年基因治疗在防治RS方面的主要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介入性方法。但是PTCA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RS)的发生率高达20%~49%,如何防治再狭窄是当前介入性心脏病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 RS的定义及临床表现按照国际心血管病学社团联盟及世界卫生组织ISFC/WHO关于PTCA工作要领...  相似文献   

7.
经过20余年的临床发展和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日趋成熟,成功率可达90%以上,但术后6个月仍有30%~50%的再狭窄(RS)率,严重影响了其疗效。因此研究RS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是当前一大热点和难点。目前研究表明RS发生机制是:①血管平滑肌细胞(SMC)的迁移和增殖;②血小板的聚集、黏附和生长因子的释放;③炎  相似文献   

8.
中药防治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 (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 ,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治疗 ,PTCA的即时成功率高达 90 %以上 ,但术后再狭窄 (RS)率高达 30 %~ 5 0 % ,严重影响了其治疗价值。1  PTCA术后 RS发生机制PTCA术后 ,冠状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一般认为 ,PTCA后 RS的形成包括三个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的环节 ,即血栓形成、内膜增生及血管重塑。首先 ,PTCA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导致内皮下基质暴露于血流中 ,血小板功能激活 ,引发血小板的聚集、粘附 ,继而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1 ] ,…  相似文献   

9.
自从1997年9月Gmentzig开展1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以来,trlEA及其相关技术逐渐成熟。但PTCA术后3—6个月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再狭窄(RS)发生率最高,为15%-30%,少数达50%,因此,RS是PTCA面临的一大难题。大量研究发现其机制主要为血管壁的弹性回缩,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增加,血栓形成和机化,并发现FIEA损伤血管内膜而引起局部的炎性反应可能是诱发RS的启动因素之一。人们采取药物、机械等方法预防RS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对近年来RS防治的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王毅 《医学综述》2000,6(12):567-568
<正>自从1977年瑞士科学家Gruentzig率先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治疗冠状动脉狭窄获得成功以来,PTCA被广泛接受,迅速推广,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但是其术后再狭窄(restenosis)是影响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发生率高达30%~40%,需要进行再次PTCA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对PTCA术后可能发展成为再狭窄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报有重要的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的迅速进展,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PTCA是用球囊挤压的原理,使冠状动脉狭窄段病变内膜和粥样斑块撕裂,粥样斑块压缩、中层延长,使血管腔扩大。血管内金属支架的植入则起到支撑血管壁,防止PTCA术后血管急性闭塞、夹层形成和慢性再狭窄的作用。但经长期研究表明,PTCA并冠脉内金属支架植入术再狭窄率仍高达约20%。药物洗脱支架的开发和应用能有效降低再狭窄的发生,我院自2004年11月-2005年12月应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对27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经随访6个月无一例发生再狭窄,效果满意。现将其手术前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然而介入治疗尚有许多问题需解决.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但是术后3~6个月有30%~50%的患者出现再狭窄,影响冠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冠状动脉内支架是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20%~40%[1].  相似文献   

13.
冠脉内放射治疗预防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即刻成功率大于90%,其病死率小于1%。但是术后3~6个月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许多种技术(如旋切、激光、血管内支架等)和药物(如阿斯匹林、抗凝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鱼油、Ⅱb/Ⅲa受体阻滞剂、)都用来预防再狭窄。目前只有支架使PTCA术后的再狭窄率降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的抗血栓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乐 《医学综述》1999,5(12):565-566
<正>虽然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tasty,PTCA)的成功率已达到90%以上,但在2%~10%的患者会发生急性再闭塞,且术后6个月内的再狭窄率高达30%~45%。1987年Sigwart等首次报道了冠脉内支架术。随着技术的发展,冠脉内支架术已成为治疗PTCA术后急性再闭塞,降低再狭窄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并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然而,最近BENSTENT-I和STRESS试验却表明,冠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率仍分别达到22%~31.6%。多数学者认为,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导致  相似文献   

15.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新途径。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restenosis,RS),目前认为其发生机制与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增生和及血管重塑等有关。现代医学通过多种方法防治再狭窄,  相似文献   

16.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1],支架的应用后仍有30%左右的再狭窄率.因此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这方面有明显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颉强  杨柳 《陕西医学杂志》1997,26(4):228-231
<正>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自Griientzing应用于临床以来,有两个问题未得到解决,即①围手术期冠脉急性闭塞;②术后冠脉再狭窄(Restenosis,RS)。尤其是RS的发生率高达30%~50%。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年国内外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包括药物治疗,新的介入治疗手段,分子生物学治疗及基因治疗等。本文主要就R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上接第20期) 三、介入治疗再狭窄机理及防治研究 1.对再狭窄机理的认识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6个月内再狭窄发生率高达30%~50%,是介入性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介入性心脏病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机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进科  刘翠萍 《医学综述》1996,2(11):591-593
<正>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 luminalCoronarg Angioplasty,PTCA)是经皮穿刺股动脉法将特制的导管逆行送入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对病变组织进行挤压、汽化、消融、切割等,使血管内径扩大,从而增加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并减少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的一种内科介入性治疗技术,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成熟,器械的变革和完善以及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PTCA的成功率由早期的60%发展到今天高达90~95%以上,但PTCA后的再狭窄(Restenosis,RS)问题也不断受到重视,有关于RS机制和对策的研究一直是PTCA研究中的热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前正在普及的治疗冠心病有效措施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冠脉内支架术(IVS),但IVS后有30%左右的再狭窄(RS)率,再狭窄的机制是PTCA支架后内皮受损、内皮下组织暴露,激活血小板,造成血小板局部粘附和聚集,并释放多种平滑肌细胞(SMC)生长因子和凝血因子,从而导致了SMC的迁移、增生和基质改建,所以钙离子拮抗剂的抗SMC迁移、增殖作用对降低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