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以非诺贝特和/或吡格列酮预处理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24h后,再加用AngⅡ作用24h。采用软件分析细胞表面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blot法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PARα和PPARγ的mRNA水平。结果与AngⅡ组比较,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的心肌细胞表面积、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Bax蛋白的表达和Bcl-2/Bax蛋白水平比值显著增加(P<0.05),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诺贝特组的PPARαmRNA和吡格列酮组的PPARγmRNA表达增高。结论PPARα和γ激活可逆转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能改变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但PPARα、γ配体合用无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PPARs)配体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心脏成纤维细胞(CFs)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传代培养乳鼠CFs,分别以非诺贝特(PPARα配体)和(或)吡格列酮(PPARγ配体)预处理24 h后,加用AngⅡ刺激诱导CFs增殖.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以MTT比色法测定心肌细胞活力,反映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均降低AngⅡ诱导的CFs的S期细胞比率和增殖指数,抑制AngⅡ引起细胞活力改变和增殖(P<0.01).相对单独用药组,2药合用组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s信号通路激活能有效抑制AngⅡ诱导的CFs增殖,预防心肌纤维化.PPARα、γ配体合用未见明显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3.
吡格列酮对大鼠肥大心肌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激活剂吡格列酮对体外肥大心肌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新生Wistar大鼠心肌细胞,以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建立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培养的心肌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肥大模型组,吡格列酮组(51、0、20μmol/L)。用软件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3H-亮氨酸掺入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心肌细胞肥大特征性基因心钠肽(ANP),脑钠肽(BNP),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以及PPARγ的mRNA表达。结果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后,心肌细胞表面积、ANP、BNP的mRNA表达以及蛋白合成速率增加;IL-1β,IL-6,MMP2,MMP9的mRNA表达也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下降。吡格列酮可以逆转心肌细胞肥大,下调ANP、BNP和炎性细胞因子及MMPs的mRNA表达,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抑制大鼠心肌细胞肥大,这一作用可能与其增加PPARγ的mRNA表达,下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a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左心室压力超负荷大鼠左心室肥厚过程中心肌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复制压力超负荷模型,术后48 h存活的4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CAA组)、非诺贝特组(F组,非诺贝特30 mg·kg-1·d-1)、吡格列酮组(P组,吡格列酮3 mg·kg-1·d-1)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合用组(F加P组,非诺贝特30 mg·kg-l·d-1和吡格列酮3 mg·kg-1·d-1).以假手术组(SH组)为对照,在给药处理8周后观察左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左心室心肌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组比较,CAA组的LVMI、CVF及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F组、P组及F加P组的上述指标低于CAA组(P<0.05);F组、P组及F加P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α和γ信号通路激活能抑制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肌胶原重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过氧化体增殖物型激活受体α/γ激动剂单用与联用对代谢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方法 256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非诺贝特+吡格列酮组。所有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应用相应药物。在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基础治疗组加服安慰剂;非诺贝特组加服非诺贝特0.2 g,每日1次,睡前服;吡格列酮组加服吡格列酮15 mg,每日1次;非诺贝特+吡格列酮组按相同剂量加服上述2种药物。共干预24周。干预前后测定所有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结果干预前后各组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分别为:非诺贝特组6.32±1.65 mg/L和3.52±1.98 mg/L,吡格列酮组5.85±1.59 mg/L和3.33±1.16 mg/L,非诺贝特+吡格列酮组6.49±1.34 mg/L和2.47±0.91 mg/L;干预前后各组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浓度分别为:非诺贝特组179.3±54.9μg和L/144.9±30.8μg/L,吡格列酮组188.7±62.4μg/L和146.9±27.8μg/L,非诺贝特+吡格列酮组177.5±58.7μg/L和128.8±34.8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PPARα)配体非诺贝特对压力超负荷致大鼠左心室肥厚过程中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主动脉缩窄致压力超负荷模型,术后48 h存活的大鼠随机分成:单纯模型组术后4周亚组、单纯模型组术后8周亚组、非诺贝特干预组术后4周亚组、非诺贝特干预组术后8周亚组。以假手术组为对照。分别于给药处理4周和8周后观察心室重构指标、心肌细胞凋亡指数(CAI)及凋亡相关基因Fas/Fas-L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同期单纯模型组比较,非诺贝特干预组术后4周亚组的心室重构指标、CAI及Fas/Fas-L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但非诺贝特干预8周可显著减轻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厚,降低CAI,下调Fas/Fas-L的表达。结论PPARα配体长期干预(8周)能减轻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肌肥厚,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对心力衰竭进程中的心室重构具有抑制作用;凋亡相关基因Fas和Fas-L参与了PPARα途径对心肌细胞凋亡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er-activated receptors,PPAR)α的配体——非诺贝特、WY14643,PPARγ配体——匹格列酮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单核细胞株-THP-1细胞表达组织因子(TF)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单核细胞THP-1的TF mRNA表达水平,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TF蛋白表达量。结果:PPAR配体处理组中THP-1细胞TF mRNA水平以及蛋白表达量均较单纯LPS刺激组明显降低。结论:3种PPAR配体均可抑制单核细胞TF mRNA以及蛋白表达,可能经此机制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非诺贝特对高脂饮食大鼠胰岛内PPAR-α、-γ和细胞内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C)、单纯高脂饮食组(HF)、高脂+非诺贝特组(FF)、高脂+吡格列酮组(FP).HE染色测定胰岛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岛中各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HF组胰岛面积、胰岛素、PPAR-γ、PPAR-α、NF-кB、p38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ERKl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明显增加PPAR-γ蛋白水平,降低NF-кB、p38 MAPK、ERKl的表达水平;非诺贝特能使PPAR-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也能够降低NF-кB、p38MAPK的水平.结论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胰岛功能的异常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保护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 (LOX-1)和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LOX-1在吡格列酮调节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型SD大鼠2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9)、高脂饮食组(n=17),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n=8)和吡格列酮组(n=9),分别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血脂水平,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LOX-1、Bax和Bcl-2的表达.结果 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血脂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且主动脉血管内皮基本完好,偶有脱落,平滑肌细胞增殖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LOX-1和Bax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和Bcl-2/Bax比值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主动脉LOX-1和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Bcl-2蛋白表达和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引起主动脉LOX-1和凋亡蛋白Bax、Bcl-2及Bcl-2/Bax比值的改变,而吡格列酮可降低血脂,调节LOX-1和凋亡蛋白表达,抑制内皮细胞凋亡,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I/R组、吡咯列酮预处理组(预处理组)。I/R组、预处理组于I/R前24 h分别由尾静脉注射相应溶媒(0.9%氯化钠溶液)及吡格列酮(3 mg/kg)。对照组不结扎前降支,4 h后取出心脏;余2组结扎前降支30 min,再灌注4 h后取出心脏。每组取8只,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和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RT-PCR法测p38 MAPK和JNK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 p65)蛋白水平的表达;每组取6只,行心肌梗死面积测定。结果:①与I/R组相比,预处理组线粒体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梗死面积明显减少;②与I/R组相比,预处理组能明显增加Bcl-2蛋白的阳性细胞指数(P<0.05),降低心肌细胞凋亡率(P<0.05)及Bax、caspase-3蛋白的阳性细胞指数(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I/R组p38 MAPK和JNK的mRNA表达水平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与I/R组相比,预处理组能抑制以上水平的过度表达(P<0.05)。结论:吡格列酮预处理可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结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起到抗I/R损伤作用,该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p38 MAPK和JNK的mRNA表达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型SD大鼠26只,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9只)、高脂饮食组(17只),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吡格列酮组(9只),4周后,检测各组血脂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主动脉Bcl-2、Bax的表达,TUNEL染色法观察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1)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血脂明显升高;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TG、TC水平明显降低(P=0.000);(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主动脉Bax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03),Bcl-2蛋白表达和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00);与模型组相比,吡格列酮组主动脉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00),Bcl-2蛋白表达(P=0.001)和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00),且吡格列酮组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指数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5633±7.0584比6.0475±2.2370,P=0.000)。结论吡格列酮可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调节凋亡蛋白表达,减少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吡格列酮对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4组:溶媒组、缺氧复氧+溶媒组、缺氧复氧+吡格列酮0.1μM组、缺氧复氧+吡格列酮1μM组,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利用Annexin—v与PI双染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RT—PCR及Westernblot方法检测HIF-1α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缺氧复氧后,溶媒组心肌细胞发生明显凋亡,吡格列酮以剂量依赖方式减少心肌细胞凋亡(P〈0.05);缺氧复氧组HIF-1α表达上调,吡格列酮各组促进其进一步上调(P〈0.05),与剂量无关。结论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HIF-1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血症大鼠NF-κB活性和主动脉凋亡蛋白Bax、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2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9只、高脂饮食组17只.高脂饮食组喂养12周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吡格列酮组9只,干预4周后,检测各组血脂;HE染色观察主动脉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 p65、Bax、Bcl-2 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脂饮食组12周后,TG、TC、LDL-C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16周后,吡格列酮组TG、TC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NF κB p65、Bax明显升高,Bcl-2和Bcl-2/Bax比值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NF-κB p65、Bax明显降低,Bcl-2和Bcl-2/Bax比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 高脂饮食可引起主动脉凋亡蛋白Bax、Bcl-2及Bcl-2/Bax比值的改变,可能与NF-κB活性增加相关.吡格列酮可减少NF-κB p65表达,调节Bax、Bcl-2表达,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动脉粥样硬化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型受体γ(peroxisomeproliferator activatedreceptorγ ,PPARγ)在大鼠心肌肥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新生大鼠的原代心肌和非心肌培养细胞 ,以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建立体外心肌肥厚模型 ,并用不同浓度的PPARγ内、外源性激活物 15脱氧前列腺素J2 (15d PGJ2 )和吡格列酮作用细胞。采用RT PCR法检测心肌肥厚特征性基因心钠肽和脑钠肽mRNA的表达 ,以MTT比色法和3 H TdR掺入实验检测非心肌细胞增殖情况 ,以3 H 亮氨酸掺入实验检测心肌细胞蛋白合成速率 ,并用软件分析心肌细胞表面积。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后 ,心肌细胞表面积、心钠肽和脑钠肽mRNA的表达以及蛋白合成速率增加 ;非心肌细胞增殖活跃 ,但心钠肽和脑钠肽mRNA的表达没有显著变化。PPARγ激活物 15d PGJ2 和吡格列酮可以逆转这些变化 ,同时下调非心肌细胞的心钠肽和脑钠肽mRNA的表达 ,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 PPARγ途径活化后参与抑制大鼠心肌肥厚过程  相似文献   

15.
高胰岛素状态下巨噬细胞PPARγ抗炎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胰岛素状态下巨噬细胞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抗炎活性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THP1细胞,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采用吡格列酮和不同浓度胰岛素分组干预,ELISA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TNFα、MMP9浓度,GelatinZymography法测MMP9活性。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巨噬细胞PPARγ基因、蛋白表达。结果PPARγ配体吡格列酮(20μmol/L)作用24h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IL6(P<0.01)、TNFα、MMP9的分泌(P<0.05),抑制MMP9活性(P<0.05)。高胰岛素使吡格列酮抑制巨噬细胞分泌IL6、TNFα、MMP9的作用减弱,此作用与胰岛素浓度有关,呈浓度依赖性(0.25~0.5μmol/L)。而高胰岛素(0.1μmol/L)状态下巨噬细胞PPARγ基因、蛋白的表达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高胰岛素可减弱PPARγ配体抑制巨噬细胞分泌IL6、TNFα、MMP9的作用,但并未对巨噬细胞PPARγ基因、蛋白的表达产生影响,提示胰岛素对PPARγ的活性可能存在抑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YTH结构域家族蛋白2(YTHDF2)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新生大鼠原代心肌细胞肥大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为探讨AngⅡ刺激下YTHDF2的表达水平,将细胞分为正常组和AngⅡ组。为探讨沉默YTHDF2对心肌细胞肥大与凋亡的影响,将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转染阴性对照小干扰RNA(siRNA)+PBS]、siYTHDF2组[转染YTHDF2 siRNA(siYTHDF2)+PBS]、模型组(siRNA+AngⅡ)和实验组(siYTHDF2+AngⅡ)。用Western blot和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YTHDF2基因表达水平,RT-qPCR检测心肌肥厚相关基因心房钠尿肽(ANP)、B型钠尿肽(BNP)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及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心肌细胞表面积,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情况,免疫沉淀反应验证YTHDF2和Bcl-2的结合关系。结果 AngⅡ组YTHDF2蛋白表达及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1.49±0.03 vs 0.97±0.09,1.5...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微小RNA-27b(miR-27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肥大心肌细胞凋亡率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H9c2小鼠心肌细胞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ngⅡ诱导组、miR-27b mimics组和阴性核苷酸组。各组细胞建模培养后分别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Bax、Bcl-2蛋白和mi R-27b的表达,监测心肌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以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可见AngⅡ诱导组心肌细胞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肥大,细胞表面积增大,而miR-27b mimics组细胞肥大明显改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ngⅡ诱导组Bax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蛋白和miR-27b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AngⅡ诱导组比较,miR-27b mimics组Bax蛋白表达则减少,而Bcl-2蛋白和miR-27b表达增加(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gⅡ诱导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而与AngⅡ诱导组比较,mi R-27b mimics组凋亡率明显改善(P<0.05)。AngⅡ诱导组心肌...  相似文献   

18.
马锋  王晓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17):1644-164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配体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GZ)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观察AngⅡ和(或)TGZ处理后,内皮细胞的形态学改变、Annexin Ⅴ/PI法检测内皮细胞凋亡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的表达。结果TGZ可引起内皮细胞发生凋亡性形态改变;不同浓度1×10-6~1×10-5mol/L的TGZ均可以引起内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TGZ和AngⅡ合用,内皮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二者有一定协同作用。TGZ、TGZ和AngⅡ合用均能引起Bax表达水平提高。结论TGZ在1×10-6~1×10-5mol/L浓度时可以引起内皮细胞凋亡并有Bax表达升高,TGZ可以加强由AngⅡ引起的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腺病毒介导的小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活化受体γ(PPARγ)基因过度表达与配体活化对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小窝蛋白-1(CAV-1)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PPARγ基因对巨噬细胞CAV-1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首先构建表达小鼠PPARγ1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表达载体;将Raw264.7细胞随机分成对照组、PPARγ基因过度表达组、PPARγ活化剂曲格列酮干预组以及PPARγ基因过度表达和曲格列酮共刺激组进行干预;观察各组Raw264.7细胞PPARγ和CAV-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RT-PCR检测对照组Raw264.7细胞有CAV-1基因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未发现CAV-1蛋白表达,但免疫细胞化学证实胞膜和核膜上均有少量CAV-1表达;经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印迹检测发现PPARγ基因过度表达组、曲格列酮干预组和二者共刺激组Raw264.7细胞CAV-1基因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且共刺激组>PPARγ基因过度表达组>曲格列酮干预组,P〈0.05).对照组Raw264.7胞浆内PPARγ表达量较低,而PPARγ基因过度表达组和共刺激组PPARγ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而曲格列酮干预组无明显变化.结论PPARγ基因活化或过度表达均能上调Raw264.7细胞CAV-1基因和蛋白表达.曲格列酮活化PPARγ基因,增加CAV-1基因和蛋白表达,但不增加PPARγ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与单一作用比较,同时活化和过度表达PPARγ基因对CAV-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累积效应,说明PPARγ的这一作用在配体活化下增强.推测曲格列酮上调CAV-1表达依赖于PPARγ,非本身药理特性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及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AF)迁移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 采用贴壁法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AF.Transwell观察Ang Ⅱ诱导AF迁移作用,RT-PCR检测Ang Ⅱ 1型受体(AT1R)mRNA水平.结果 (1)Ang Ⅱ刺激AF迁移呈浓度依赖性,当Ang Ⅱ的浓度为10-7mol/L时,AF迁移数目最大(P<0.01);(2)PPARγ激动剂15D-PJG2和吡格列酮可抑制Ang Ⅱ诱导AF迁移,并且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为10×10-6mol/L时作用最明显(P<0.01);(3)AT1R阻滞剂(氯沙坦)可完全抑制Ang Ⅱ诱导的AF迁移(P<0.01),而AT2R阻滞剂(PD123319)对AF迁移无明显抑制作用(P>0.05);(4)与对照组相比,15D-PJG2和吡格列酮干预组AT1R mRNA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浓度为10×10-6mol/L时抑制作用最明显(P<0.01).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抑制Ang Ⅱ诱导的AF迁移,这可能是通过下调AF AT1R mRNA表达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