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们运用促通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对收治的12例偏瘫患者进行治疗,获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9年4月~2001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12例偏瘫患者,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犤1犦,并经临床和头颅CT证实,排除有明显意识障碍。左侧偏瘫7例,右侧偏瘫5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2例,脑外伤2例;平均年龄(59±5.1)岁。1.2方法12例患者均辅以适当的活化脑细胞,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血栓通等。以神经肌肉促通技术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师每日…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经神经促通技术和感应电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心医院2000-01/2003-12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10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53例:①对照组:单予神经促通技术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被动活动度和肩胛肌群抗阻训练。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感应电治疗,频率50-100Hz,有效波宽0.1-1.0ms,刺激基强度5~15V,1次1/d,1周5次。康复前和康复第10周通过肩关节的X射线片肩峰及肱骨头间距离观察肩关节脱位恢复睛况,采用Brunnstrom法评定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补充后106例进入结果分析。①肩峰及肱骨头间距离: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0~10mm9例,11~15mm 38例,16-20mm 6例;对照组患侧0-10mm 5例,11-15mm 32例,16-20mm 16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上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2级8例,3级22例,4级17例,5级6例,对照组2级13例,3级27例,4级11例,5级2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神经促通技术配合感应电治疗脑卒中偏瘫早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能使瘫肢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早期肩关节半脱位经神经促通技术和感应电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选择汕头市中心医院2000-01/2003-12收治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10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53例:①对照组:单予神经促通技术治疗,包括良肢位摆放、保持肩关节全范围无痛性被动活动度和肩胛肌群抗阻训练。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感应电治疗,频率50~100Hz,有效波宽0.1~1.0ms,刺激基强度5~15V,1次/d,1周5次。康复前和康复第10周通过肩关节的X射线片肩峰及肱骨头间距离观察肩关节脱位恢复情况,采用Brunnstrom法评定上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补充后106例进入结果分析。①肩峰及肱骨头间距离: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0~10mm9例,11~15mm38例,16~20mm6例;对照组患侧0~10mm5例,11~15mm32例,16~20mm16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②上肢Brunnstrom分级:治疗前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2级8例,3级22例,4级17例,5级6例,对照组2级13例,3级27例,4级11例,5级2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神经促通技术配合感应电治疗脑卒中偏瘫早期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能使瘫肢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5.
6.
林国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1999,3(9)
目的:观察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对27 例由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进行功能训练,同时训练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的协调活动。治疗前后( 治疗60 次) 分别用卓大宏1967 年制定的“上肢运动功能测定表”进行评估,比较。结果:27 例患者中,有效的为21 例, 占77 .78 % , 对27 例患者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功能进行评估, 所得的分数进行t 检验, 结果显示 P< 0.001 ,患侧上肢功能有非常明显改善。结论: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功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上肢功能的疗效。方法:应用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对27例由脑卒中所致偏瘫患的患侧上肢进行功能训练,同时训练患侧上肢与健侧上肢的协调活动。治疗前后(治疗60次)分别用卓大宏1967年制定的“上肢运动功能测定表”进行评估,比较。结果:27例患中,有效的为21例,占77.78%,对27例患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功能进行评估,所得的分数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P<0.001.患侧上肢功能有非常明显改善。结论:促通技术加作业疗法改善偏瘫患患侧上肢功能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早期实施综合促通技术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医学的发展使脑卒中的诊断与抢救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但致残率仍很高,约80%的存活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挽救生命,而且要回归社会。目前,脑卒中的治疗尚无重大突破,缺乏特效的疗法。为提高生... 相似文献
9.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损害是急性脑卒中致残的主要表现之一。早期介入电针与康复训练很大程度的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神经科和康复科住院的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对31例脑卒中偏瘫手应用促通技术治疗,并通过Brunnstrom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6阶段量表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IV级者由4例提高到13例,V级者由2例提高到6例,Ⅵ级者由0例提高到4例。结论:提示促通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患者早期康复的作用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目的:探讨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对中风偏瘫早期肌张力障碍的康复使用,方法:将96例急性中风偏瘫者随机分为A,B两组(B为对照组),均按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和基本康复治疗,A组在软瘫期针刺瘫侧上肢阴经穴,下肢阳经穴,肌张力恢复后转刺瘫侧上肢阳经穴及下肢阴经穴,力图使肌张力平衡恢复,避免肌痉挛产生而建立正常运动模式,治疗时间26-28在,治疗前后做康复评测。结果:A组在肌张力恢复进程,肌痉挛发生率,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与运动功能积分增高比率,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之MBI和生活质量指数的提高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可以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西方现代促通技术与中国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痉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效果。方法:①选择2002-12/2004-12上海几家医院及社区(奉贤中医院、龙华医院、长寿路地段医院、静安老年医院、市一医院宝山分院、市六医院、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以及田林社区)中的28例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31~85岁;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2~4级。均对干预方案知情同意。②抑制患侧上肢屈肌痉挛统一采用的现代促通技术:Rood易化技术中的快速刷擦、叩击等方法刺激患侧上肢伸肌;抑制技术中的持续缓慢牵伸方法,沿上肢长轴挤压肘、腕关节,在肘、腕关节伸展位时让患者将身体的重心移到患侧使之负重,必要时用分指板辅助伸指。中医推拿手法:刺激性手法中的滚法、揉法、捏拿等治疗手法施于患侧上肢伸肌。根据患者的情况每天或隔天做1次抗痉挛治疗。6次治疗分别是:第1次:促通技术5min;第2次:促通技术20min;第3次:推拿手法5min;第4次:推拿手法20min;第5次:结合治疗1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10min);第6次:结合治疗2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20min)。6次治疗在一两周内完成。③疗效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标准(0~5级: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5级:受累部分僵直)评估患者每次治疗前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程度,将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下降1级以上视为痉挛缓解;从治疗结束后痉挛缓解开始计算时间,到痉挛再次回到原来的级数所经过的时间视为痉挛缓解时间,将该时间作为疗效判定依据。④应用配对的秩和检验分析,用中位数表示均数,用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均数的范围。结果: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2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时间为5min时,促通技术治疗与推拿手法疗效相同,痉挛缓解的时间分别是9.5和10.0min(P>0.05)。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治疗后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37.5和26.0min,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与推拿手法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与促通技术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促通技术和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明显优于推拿手法(P<0.01)。②相同治疗方法,不同作用时间治疗效果比较:促通技术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促通技术治疗5min(37.5和9.5min,P<0.01);推拿手法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治疗5min(26.0和10.0min,P<0.01);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41.0和24.5min,P<0.01)。结论:促通技术和推拿手法在对偏瘫患者的抗痉挛治疗方面都有效,相同的治疗方法下,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在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时间为5min时,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相同。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显优势,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效果相近,疗效均优于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西方现代促通技术与中国传统推拿手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患者痉挛缓解时间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治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效果。
方法:①选择2002-12/2004-12上海几家医院及社区(奉贤中医院、龙华医院、长寿路地段医院、静安老年医院、市一医院宝山分院、市六医院、瑞金医院、华山医院以及田林社区)中的28例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男17例,女11例;年龄31-85岁;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2~4级。均对干预方案知情同意。②抑制患侧上肢屈肌痉挛统一采用的现代促通技术:Rood易化技术中的快速刷擦、叩击等方法刺激患侧上肢伸肌;抑制技术中的持续缓慢牵伸方法,沿上肢长轴挤压肘、腕关节,在肘、腕关节伸展位时让患者将身体的重心移到患侧使之负重,必要时用分指板辅助伸指。中医推拿手法:刺激性手法中的滚法、揉法、捏拿等治疗手法施于患侧上肢伸肌。根据患者的情况每天或隔天做1次抗痉挛治疗。6次治疗分别是:第1次:促通技术5min;第2次:促通技术20min;第3次:推拿手法5min;第4次:推拿手法20min;第5次:结合治疗1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10min);第6次:结合治疗20min(先用促通技术结合推拿手法将肘、腕关节伸展,再负重保持至20min)。6次治疗在一两周内完成。③疗效评价: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标准(0~5级: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5级:受累部分僵直)评估患者每次治疗前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程度,将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下降1级以上视为痉挛缓解;从治疗结束后痉挛缓解开始计算时间,到痉挛再次回到原来的级数所经过的时间视为痉挛缓解时间,将该时间作为疗效判定依据。④应用配对的秩和检验分析,用中位数表示均数,用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均数的范围。结果:上肢屈肌痉挛的偏瘫患者28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效果比较:治疗时间为5min时,促通技术治疗与推拿手法疗效相同,痉挛缓解的时间分别是9.5和10.0min(P〉0.05)。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治疗后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37.5和26.0min,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与推拿手法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与促通技术单独治疗20min痉挛缓解时间相近(P〉0.05),促通技术和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明显优于推拿手法(P〈0.01)。②相同治疗方法,不同作用时间治疗效果比较:促通技术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促通技术治疗15min(37.5和9.5min,P〈0.01);推拿手法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推拿手法治疗5min(26.0和10(min,P〈0.01);两种方法结合治疗20min痉挛缓解的时间明显长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10min(41.0和24.5min,P〈0.01)。
结论:促通技术和推拿手法在对偏瘫患者的抗痉挛治疗方面都有效,相同的治疗方法下,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在相同治疗时间下,治疗时间为5min时,两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相同。治疗时间为20min时,促通技术显优势,与两种方法结合治疗效果相近,疗效均优于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14.
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 3组各15例。A组针刺健侧顶颞前斜线(运动区)治疗;B组采用Brunnstrom促通技术训练;C组两项结合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临床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和Barthel指数(BI)积分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和ADL。结果:治疗21 d后,FMA及BI积分与治疗前比较3组均有明显提高(P0.01),其中FMA积分,B、C组上肢高于A组(P0.05);A、C组下肢高于B组(P0.05);BI积分,C组高于A、B组(P0.01)。3组临床疗效比较,C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B组(40.0%与13.3%、13.3%;86.7%与73.3%、66.7%,P0.01)。结论:头针配合促通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物理因子及综合方法,治疗早期脑卒中患者。方法患者分两组,入院后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采用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仪,康复组进行头针、超声波及同步进行康复治疗。结果康复组优于治疗组。结论康复组早期介入促通技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并可降低继发性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物理因子及综合方法,治疗早期脑卒中患。方法 患得分两组,入院后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采用氦氖激光血和内照射治疗仪,康复组进行头针、超声波及同步进行康复治疗。结果 康复组优于治疗组。结论 康复组早期介入促通技术;可明显改善患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提高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并可降低继发性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早期应用PNF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技术)肢体训练在提高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中的疗效。方法以我院5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治疗组,同期同病41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物理及传统康复治疗等,此外治疗组还接受PNF技术的肢体训练。结果治疗组患者接受PNF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评估,疗效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NF技术的肢体训练方法 ,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促通技术及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对脑出血患的疗效。方法:运用促通技术持续治疗8周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康复组的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性差异。结论:提示脑出血患早期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促通技术及康复护理对脑出血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5(7):29-3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运用促通技术持续治疗8周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结果 复组的运动功能和自理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性差异。结论 示对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早期康复在脑卒中偏瘫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 ,目前普遍存在对药物治疗很重视 ,而对早期康复不够重视的现象 ,使偏瘫致残率高居不下。我院于1997年 3月至 1999年 3月 ,用早期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60例 ,有效率达 90 .3 % ,使致残率明显降低 ,今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共 90例 ,男 77例 ,女 13例 ,年龄 47~ 76岁 ,平均 64 .3岁。所有病例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或脑出血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其中脑出血 3 6例 ,出血量 10~ 3 9ml 2 0例 ,40~ 60ml 10例 ,60ml以上 6例 ;脑梗死 5 4例 ,梗死直径 10~ 40mm3 6例 ,…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