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分析张介宾医学理论发展的理学背景,认为张介宾将理学哲学范畴体系引入医学研究,以理学的宇宙本体"太极"为逻辑起点,建立了中医理论的哲学本体,将"生机"意义提高至世界本体高度,以《太极图说》为理论模型、"心学"为法,建构中医理论,形成阴阳一体、五脏互藏、肾命学说等理论成果,其医学思想和理论成果的本质特点归结为"形而上"。  相似文献   

2.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山阴会稽县(今浙江绍兴)人。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卒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张氏早年期间遵父训精研《内经》,并博览群书,其代表著作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对中医学发展贡献巨大,被后人誉称为"医门之柱石"。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刘完素、李东垣、张从正、朱震亨等医家均著书立说,创立学派。  相似文献   

3.
阴阳一体观是张景岳对中医学阴阳理论较为完整而正确的认识,是他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的精华所在。其观点的核心是:强调阴阳是一有机的统一体,阴阳相互矛盾、相互依赖的双方均在此统一体中运动、消长、变化,统一体是阴阳赖以存在的前提,离开这个统一体则无以言阴阳。他对自然、生命、疾病、治疗的认识均本于此。  相似文献   

4.
张介宾“形而上”的医学理论气质促进了中医理论核心价值的发展,并进一步塑造了中医理论的本质特征,指出用以形态学为基础的还原论来阐释和发展中医学术并不可取.  相似文献   

5.
张介宾温补学说中的阳虚体质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介宾温补学说中,从“阳常不足”立论到温补治法的确立,都蕴含了对阳虚体质的辨识。张氏认为,“阳常不足”为人体常见的正常体质,在先、后天各种因素作用下,进而发展为阳虚的病理体质。阳虚体质发病多属虚寒,故治疗当温补阳气以治阳虚之本。  相似文献   

6.
老子思想对中医阴阳学说形成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阴阳学说源于<易经>,而又深受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在此影响下,通过历代医家的努力,逐步形成中医所特有的阴阳学说,指导着临床实践.老子阴阳思想对中医归纳阴阳属性、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和三阴三阳等方面认识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介宾(1563-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一生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师古而不拘泥,勤于临床,勇于创新,晚年著有《类经》及《景岳全书》,后者乃是其总结前人及毕生经验所成,含有精湛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书中对阴阳、命门等学说多有发挥,首倡辨证之“二纲六变”、“立法制方之”、“八略八阵”;重视人体正气,擅辨虚寒,多用温补;论治虚证多重补阴,但也不忽视阳气,  相似文献   

8.
阴阳属于哲学范畴,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的整体唯物辩证思维模式和“天人相应观”对中国哲学文化和中医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新方八阵·补阵》的创立充分体现了张介宾对阴阳学说的应用,该理论的根源离不开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太极图.张介宾根据周敦颐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创造出真阴-精气-阴阳的阴阳生成模式.张介宾认为,命门中精气之动化生元阳,精气之静化生元阴(其阴阳圈与命门圈紧密相连).元精、元气与元阴、元阳密切相...  相似文献   

11.
"阴中求阳"是在补阳药中佐以滋阴药,目的是补阴生阳,适用于阳损及阴。"阳中求阴"是在补阴药中,佐以温阳药,适用于阴损及阳。  相似文献   

12.
人体食欲调节的阴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体食欲调节网络的分析,阐述了人体食欲调节的阴阳观,食欲的平衡调节体现了阴阳的制约,协调及互根互用的关系;食欲调节的紊乱体现了阴阳间平衡的失调,阴阳学说对指导人体食欲调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阳不入阴"是失眠的关键病机,包括阳盛、阴虚、阴盛、阳虚四个方面。由于阴阳既相互对立,也相互依存,因此临证中失眠病机较为复杂,常见阴虚与阳盛合并,或阳虚与阴盛共存。调和阴阳,使阴阳相交是失眠的治疗大法。阳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清心安神;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宁心安神;阳虚证治宜温补心肾、通阳化气;阴盛证治宜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若阴阳俱病、虚实夹杂,则需阴阳并调、气血兼顾、攻补兼施。  相似文献   

14.
阴阳无哲学与医学之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认为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水火之阴阳、气味之阴阳等并无二致,皆在于说明阴阳的可分性。作为阴阳本质问题的讨论,没有必要区分阴阳的本质与人身阴阳的本质。阴阳具有广泛的物质基础,气与其他事物一样,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之一。人身并无统一之气,把人身阴阳的物质基础规定为人身之气,不符合中医学的实际。所谓人身阴阳,只是阴阳应人之象  相似文献   

15.
以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阴阳学说为依规,参阅历代中医典籍中有关肺阴、肺阳的论述,从肺阴,肺阳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病理变化及临床的脉证并治等方面,较全面地阐发和讨论了肺阴、肺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失眠之病机与人体气机运行失常,阴阳失交有着密切关系.基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理论,运用顾植山教授"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张晋教授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与《伤寒论》六经欲解时及针刺疗法相结合,运用"司天-司人-司病证"的诊疗思维方法,即辨天时运气、辨人体时期、辨病邪虚实,从时间及空间的角度对失眠进行论治.三阴...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时相与阴阳的关系,阴阳昼夜的盛衰转换与经脉循行、气血流注密切相关;对传统流注说和任督为主的阴阳循环说进行了分析,认为子午流注阴阳盛衰转换在妇科学中有重要意义,子午流注所指出的4个较重要的时期与月经周期中的4期(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排卵期、经前期)相关。重视研究日相阴阳太极钟的变化,将能更加深入地认识月经周期中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变化,从而推动中医妇科学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景岳补肾阴阳观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医学张景岳善用温补,重视补肾,并从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要求,认为:补肾之法,真阴为本,育阴之用,涵阳为度;扶阳之炒,培阴生阳,形成了独特的补肾阴阳观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医学最重要的进步是在温病学方面的成就。因温病是外感温热邪气,治疗上"只能作热治,不能从寒医",须要处处顾护阴液,故温病学派给人的感觉一般来说是崇尚阴柔、好用寒凉、用药轻灵等等。这其实是治疗温病本身的需要,并非温病学诸大师的一隅之偏。清代温病诸师中,叶天士、王孟英等皆主阴阳平衡观,反对景岳之"贵阳贱阴"观点,反对空谈先天阴阳,认为无补于临床。而吴鞠通则持"阳大阴小论"和"阴常有余阳常不足论",反对阴阳平衡,主"贵阳贱阴"论调。这些特点应该引起学术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