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世广 《北京中医》2006,25(3):173-173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十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哈欠频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采用针刺“督脉十三针”方法。结果98例中治愈78例,治愈率79.59%,症状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督脉十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哈欠频繁症,疗效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
王世广 《北京中医药》2006,25(3):173-173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十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哈欠频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患者,采用针刺"督脉十三针"方法.结果 98例中治愈78例,治愈率79.59%,症状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督脉十三针"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哈欠频繁症,疗效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针灸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选经用穴特点及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提供思路和参考依据。方法:以CNKI、万方、Pub Med等数据库为资料源,收集近15年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文献,利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17.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Clementine 12.0软件分析相关性。结果:临床类研究论文每年发表数目大致相同,无明显差异;治疗方法中以普通针刺(占16.37%)常见,多用针药结合等综合疗法;使用频次居前三的腧穴分别为合谷(LI4)、足三里(ST36)、三阴交(SP6);手阳明大肠经应用次数最多,而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相关性分析可知腧穴配伍中合谷-足三里最常见;聚类分析研究显示腧穴按治则分为三类:阴经论治、阳经论治、辨证论治。结论: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常用腧穴有其独特的规律,可在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风的发病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中风起病急、病情重,若治疗不及时则容易留下肢体偏瘫、言语不利、感觉障碍等后遗症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早期治疗的有效方法主要有溶栓和机械取栓治疗,此类疗法可快速恢复缺血区域的脑灌注,使缺血部位得到有效再灌注,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域。但因其有一定的时间窗限制,故限制了该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针刺治疗急症的疗效经过了数千年的验证,疗效肯定,有"急则用针,  相似文献   

5.
<正>缺血性中风(ischemic stroke,IS)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给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1]。IS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主要病因为火、风、虚、痰、气、血,其发病机制常为多种病因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立足整体观念、重视辨证论治,治法多以益气活血、活血化瘀、补肾化痰、清热解毒、通腑泻热法等方面为主[2]。因此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整理现各中医医家治疗IS的临床文献,得出中医药治疗IS的用药规律,为IS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刺为主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群霞  张中成  张怀亮 《中国针灸》2001,21(10):583-585
方法:将16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对照组40例,经治疗60天后,分别对意识状态、运动缺损程度、评议进行观察对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8.3%,对照组85.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疗法对肢体肌力恢复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该疗法是降低中风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缺血性中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以往的研究表明,针刺较早地介入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治疗,能取得很好的近期疗效,并可促进临床相关理化指标的改善。笔者以现代康复医学的相关量表评价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近、远期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中有关针刺对脑缺血组织损害的修复作用及其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研究结果及意义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晓娟 《西部中医药》2008,21(11):57-57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穴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对照组68例。治疗组取督脉穴为主,配合阳明经穴,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77.94%。结论:本法治疗中风偏瘫不但临床治愈率高,且能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一、一般资料 60例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40~49岁2例,50~59岁31例,60岁以上27例;病程在半年以内的8例,半年至一年的10例,一年以上的42例(最长者6年)。其中,左侧偏瘫31例,右侧偏瘫29例。 二、治疗方法 在以下四组穴位中选择轮流使用,(1)风府、大椎、神道、腰俞、环跳、髀关、梁丘、足三里、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3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收录的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数据库,分析针刺治疗该病的用穴频次、经脉分布、特定穴种类、部位选择、聚类群集,运用Apriori算法分析穴位关联规则。结果 纳入的124条处方中,天枢及募穴选用频次最高,经脉以足阳明胃经为主,穴位主要分布在腹部,天枢、足三里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针对性,关联规则显示天枢-足三里的支持度最高。结论 针刺治疗中风后便秘疗效确切,显示了传统疗法在此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检索2007年10月以前的MEDLINE、BIOSIS、CNKI、EMBASE、VIP、CBM、《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06》论文集、《天坛脑血管病会议2007》论文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及所获资料的参考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分析,用RevMan4.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3个研究随访了6个月时的病死率或残疾率(BI≤60),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研究采用了SSS(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量表,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显示针刺或电针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MD3.49,95%CI(2.00,4.99)]。结论:尚无法证实针刺可以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残疾率和病死率;虽然针刺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但由于纳入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质量较低,故目前还不能肯定针刺的疗效。今后应开展高质量、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以获得更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患侧肢体阴阳对刺法治疗。对照组31例予患侧肢体阳明经刺法治疗。2组均6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观察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血脂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及ADL评分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4.11%,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7.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阳对刺法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近年来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取穴规律进行分析,为更年期抑郁症的针灸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检索1983年至2019年间关于针刺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所有文献共2173篇,最终将符合标准的58篇文献录入数据库,运用SPSS 20.0、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腧穴使用频次从高到底依次是百会、三阴交、内关、太冲、肾俞、肝俞、心俞,经脉选用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主,部位以头部、四肢、背部选穴最多,特定穴以交会穴、背俞穴最为常用,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相关性较高的穴对有:心俞—肝俞—肾俞、百会—印堂、足三里—三阴交、百会—神门、太冲—合谷,对高频主穴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四个聚类群。结论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疗效确切,穴位以头部、背俞穴和四肢末端为主,符合临床治疗规律;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有助于探索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取穴规律,可在一定程度上为针灸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选穴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取穴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相关临床文献,运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对提取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腧穴关联分析,运用IBM SPSS 22.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0篇,涉及腧穴86个,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天枢穴,其次为中脘、足三里、气海、上巨虚、关元、支沟、大肠俞等,最常用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与任脉,挖掘出30组具有较高相关性的腧穴,并将高频腧穴系统聚类为6类。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取穴具有一定规律,多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腧穴配伍包括合募配穴、俞募配穴、远近配穴等,为临床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取穴、配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医辨证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用的是西医疗法,治疗组用中医活血化瘀药。结果:两组治疗均有效果,但是中医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远远高于西医的疗效,其治疗效率、疗效都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在中医中运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近年来关于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CIS)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治疗CIS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抵抗神经元凋亡、调节自噬、促进神经元再生和修复、促进血管重塑、调节脑血管储备、调节脑代谢、维持血脑屏障完整性等多种作用机制密切相关.本文对以上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应用针刺治疗CI...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临床循证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促进针灸经验决策模式向循证决策模式转变,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传统文献统计方法或Meta-分析的方法对研究证据中针灸处方规律、辨证规律尚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色和临床诊治规律,采用数据仓库技术存储、管理针灸循证证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最佳针灸诊断、治疗方案的临床决策方法探索,并构建具有人工智能特征的针灸临床循证诊疗决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何平 《中医临床研究》2012,(20):76-76,78
目的:对应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对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7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平均每组3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进行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常规组。结论:应用中医辨证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对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