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解表法为《伤寒论》中治疗外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运用时机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出现表证则用解表剂外,其运用时机还要遵循以下规律:服后汗不出,可续用解表剂;汗后病不解,可续用解表剂;汗后病解,停用解表剂;汗后病去大半,可改用解表轻剂;汗后病解,而后复发,可复用解表剂;时发热自汗,先其时发汗;自衄后表证不解,可复发汗;特殊情况下可针药并用,等等。此外,对于阳气不足、津液不足、尺中不足、汗后疾病趋势改变及某些特殊情况下的病人,应慎用或禁用解表剂。  相似文献   

2.
辅汗法是指辅助达到汗出的方法,源自于《伤寒论》桂枝汤方后注,临床最常用到的是温服、啜粥、温覆、连服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汗出解表的治疗目的。本文分析归纳了辅汗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应用,阐述了辅汗法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指征等,强调辅汗法应根据临床情况灵活选用,达到微微汗出的目的,不可过汗、大汗等。并通过一则医案讲述辅汗法的临床应用,强调在解表发汗时,应重视辅汗法。  相似文献   

3.
小儿外感发热无汗之证.有属太阳表实,亦有阳明病兼太阳表实者,均宜用汗法驱邪外出以解表退热,此乃常法。然临床上时有使用汗法而不见汗出的情况。遇此,必细加斟酌,切忌蛮加汗药之力强行发汗。因为这在小儿使用西药退热剂汗出过之后最为常见,且以营养不良,虚胖、缺钙等平素体虚的易感儿居多。《内经》云:“阴加于阳为之汗。”《温病条辨》云:“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  相似文献   

4.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5.
倪诚 《中医杂志》2004,45(1):66-68
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属于"八法"中的"汗法".  相似文献   

6.
一、“不可发汗”的概念不少医家认为,《伤寒论》所述“不可发汗”仅指不可用峻剂麻黄汤发汗。其实,桂枝、青龙、桂麻各半、桂二麻一等汤都有发汗的作用;并且从论中指责误汗的某些条文来看,烧针、火劫、热熨等外治法,也是当时颇为盛行的发汗法。以桂枝汤为例,论中有25处用到它,无一不是以其发汗解表,方后的注解还反复强调“汗出”,临床也证实它确有发汗之功。可见《伤寒论》谓“不可发汗”,并非仅仅忌用峻剂麻黄汤,而系指不可用包括内服方药及外治诸法在内的多种汗法发汗。二、“不可发汗”的病证某些医家根据“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等“不可发汗”的明训列于“太阳病篇”,便以为凡素病正虚复患太阳病者皆当忌汗。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正虚感邪者,只要立方遣药注意扶正祛邪、攻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汗法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汗法是八法之首,主要应用于表征。《伤寒论》中有关汗法的条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而有余,与汗法有关的方剂17首,对汗法的论述,内容丰富,颇为详尽,独具特色,对后世汗法的应用深有启迪。其主要内容有如下5个方面:辛温解表,文火久煎;温服微汗,不可如水流漓;汗法应用,首分虚实;汗法禁忌,以虚为主;汗法加减,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8.
文题所谓《伤寒》、《金匮》方之运用 ,并不是也不可能全面论述《伤寒》、《金匮》全部医方之临床应用。仅就个人及先公在运用该书中某些医方之典型性病例 ,结合个人体会 ,聊为介绍。1 伤寒类1 1 重证感冒用柴胡桂枝汤例 昔日吾治感冒 ,凡风寒外闭 ,高热无汗而无咽肿咳嗽者 ,概不用辛凉解表之剂 ,以其解表发汗之力不足 ,难以奏效 ,且易迁延时日 ,故必以辛温之法治之 ,重者 ,尤需遵《伤寒》论法 ,奏效较速。常可 1剂知 ,2、 3剂即解。196 0年春 ,诊一中年男子 ,因感冒风寒 ,高热不退(在 4 0°以上 ) ,恶寒甚 ,全身战栗 ,覆被而卧 ,无汗 ,…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汗法的机制与临床应用,系统回顾《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与温病名著中的发汗与得汗诸方证,梳理解表主治、发汗相关脏腑,提出"开腠理、通经脉、畅气机、益正气"为汗法四要,是发汗与得汗的机制。并总结发汗之度、汗出之量、中病之征、服药之法、汗后调护、汗法禁忌以及误汗救治,为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0.
郝静 《四川中医》2007,25(5):27-28
吴有性的《温疫论》对汗法很重视,本文从发汗的机理、类型、动用的方剂,注意事项及汗法运用的意义等方面阐释了吴氏温疫论中汗法的理论,已经从最初的发汗解表发展为因势利导,透邪外出,汗出而解,亦属于汗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苏芳静  张华锴  郭选贤 《河南中医》2010,30(12):1165-1166
“在卫汗之可也”出自温热大师叶天士《温热论》,是叶氏为卫分证所提出的治疗大法。其中“在卫”表明阶段,可通过阶段分析法、综合分析法、排除分析法、寒温详辨法四种方法判断;“汗之”明确了卫分证的治则,即导邪外出;“可也”暗含禁忌,用药须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2.
中医“汗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汗法”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总结,认为在运用汗法时也往往将其视为治疗外感病的寻常方法,而忽视了其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虽然汗法的运用过程中,以适度的汗出为成功的标志,但却不能以作汗为目的,而应针对病机施治,今其自然发汗。在应用汗法时,除准确用药外,一定要重视饮食的补充。表伤风邪方用桂枝汤最为精当,表伤寒邪方以麻黄汤最为恰切。汗法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征,《伤寒论》中的“太阳”其实就是“表”的代名词。运用汗法,要发汗有度、法因证施、注意将息。汗法有禁慎,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14.
厚朴干皮"发汗"(加工)前后抗菌镇痛作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比较厚朴干皮未发汗品、发汗品抗菌、镇痛作用的强弱;方法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用热板法观察对小鼠的镇痛作用.结果厚朴干皮的未发汗品、发汗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痢疾、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未发汗品组、发汗品组均能提高小鼠痛阀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有明显镇痛作用(P<0.01<0.001).结论厚朴干皮未发汗品、发汗品均有一定的抗菌、镇痛作用,且厚朴干皮未发汗品作用强于发汗品.建议<药典>对厚朴干皮省去"发汗"环节,而与其枝皮、根皮一同直接阴干入药.  相似文献   

15.
汗法是一种针对表证的治疗法则,为太阳病常规治法,但不是惟一治法,治病应当扶正驱邪,以人为本,通过调节整体机能增加抗御病邪的能力。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皆有解表之功,八法解表充分体现出中医治病的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16.
陈茹  陈成  杨兴鑫  俞捷  赵荣华  顾雯 《中草药》2018,49(2):489-493
"发汗"炮制法是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目的是加快药材的干燥,有利于药材的保存。现代研究表明,"发汗"对药材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等方面也会产生影响。在"发汗"过程中,药材内部的温度逐渐升高,一系列酶促反应随之发生,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转化;随着"发汗"炮制的继续,药材内部的温度不断升高,植物的抗热胁迫反应随之启动,一些次级代谢产物生成,从而提升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对"发汗"炮制过程中生物酶的作用以及植物抗热胁迫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揭示中药"发汗"炮制过程的内在机制,最终为"发汗"炮制法的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吴有性治疗瘟疫的方法进行了简要归纳,即温疫初起,邪在膜原,治宜疏利透达;若表里分传而致,既见三阳经证又见里证,则需表里分消;疫邪溃出膜原,向表传变,宜用汗法;疫邪溃出膜原,内传入胃,则宜用吐下法;而温病后期则需扶正养阴。  相似文献   

18.
张广梅 《河南中医》2010,30(8):731-732
麻黄汤系仲景治疗伤寒的主方。张仲景临床应用麻黄和麻黄汤的范围大大超出了解表药和发汗剂的范畴,而广泛用于多种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则和治法的三维归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体生命维度是物质、能量、时空三维,病变也表现在物质、能量、时空三维的异常,治疗就是使其异常回复常态,所以治疗原则主要是三维纠偏、因势利导、扶正祛邪原则。八法中温、清法是针对能量维,消、补是针对物质维,和法即四法并用;汗、吐、下三法是指治疗时祛邪外出的3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