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13,(7):1463-1464
麻黄细辛附子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主要适用于少阴寒化兼表寒证,方中附子温补肾阳,麻黄外散寒邪,细辛沟通表里,既助附子温补肾阳,又佐麻黄外散寒邪,该方配伍严谨、精当,用量准确,是仲景表里双解治疗方法的代表。导师彭万年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经方教学、临床应用40余年。常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对经方进行适当的灵活化裁,对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太少两感、过敏性鼻炎、杂病头晕有独到的见解,且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张智华 《河南中医》2012,32(9):1123-1124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应用不仅仅限于伤寒之太少两感证,如再合他药或他方适当配伍,则可广泛应用于阳虚感寒的多种病症。因此,凡有外感之因而症见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或迟或弱等阳气不足之候,无论有无外感症状,均可运用本方,只要辨证准确,往往可取殊效。  相似文献   

3.
4.
1方剂来源及作用机理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功能助阳解表,用于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属于少阴寒化轻症。该方证的实质为外有寒邪,邪入未深而又素体阳虚(少阴阳虚体质,外感风寒,后世医家也有称为"太、少两感"的病证)。阳气素弱,复感风寒,  相似文献   

5.
梁文华 《陕西中医》2011,32(1):93-93
<正>麻黄细辛附子汤乃仲景为病之属太少两感证而设,《伤寒论》301条谓"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发热者,病兼太阳之表,脉沉者,病又根于少阴之里,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者,以麻黄开太阳之表,俾邪有出路,附子固少阴之里,细辛由里达表,无微不至,则搜剔更周,病无逃矣。  相似文献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医圣张仲景所创,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是治疗阳虚外感寒邪的代表方剂,笔者据其方意,应用此方加味,治疗病窦综合征,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中风是以猝然昏仆,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疾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危害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在临床治疗中风病过程中,存在治愈率低、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问题,故如何提高中风病的疗效亟待解决。笔者基于《伤寒论》“太少两感”理论,阐述麻黄附子细辛汤在中风病中的应用,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伤寒论》乃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笔者数次研读,对于书中少阴病篇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临床运用有较深体会。此方配伍严谨,药少而精,功专效速,临证用此方治疗体虚外感——太阳少阴合病发热不退者,每获良效。现举验案两则介绍如下。1小儿太少两感发热王某,男,1周岁4个月。2009年9月24日初诊。  相似文献   

9.
丘晓波 《光明中医》2009,24(4):759-761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原书用其治疗太阳少阴并病.笔者总结前人认识和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认为该方具有"温阳通经,散寒祛湿,通窍止痛"之功,并根据"神倦,舌质淡或紫,脉弱"的辨证要点,运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举验案4则以资证明.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原为《伤寒论》治疗少阴病兼太阳病之太少两感证而设。原脉证诊治为 :“少阴病 ,始得之 ,反发热 ,脉沉者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人根据个体差异的特殊性 ,在外感疾病及杂病治疗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 感冒  张某 ,女 ,35岁 ,1998年 6月就诊。寒战 1周。患者初起自觉畏寒 ,日夜不能止 ,鼻塞流清涕 ,重衣略舒 ,测体温正常。曾服板蓝根冲剂、芙朴冲剂和头孢拉定胶囊治疗 ,罔效。刻诊 ,患者形体丰满 ,面色苍白少华 ,无汗畏寒。测体温36 2℃ ,血压 13 3/ 8 0kPa ,咽部充血不明显 ,扁桃体不肿心率 70次 /min ,两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儿童哮喘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GeneCards数据库收集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活性成分及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的网络和作用于哮喘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通过ClusterProfiler语言包进行GO和KEGG通路的富集分析。结果:通过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类药性(DL)≥0.18筛选得到35个有效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儿茶素等,收集了171个靶点,包括JUN、AKT1、MAPK1、MAPK3、RELA和IL6等,并富集得到多条GO功能和KEGG通路,比如TNF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可能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表达,促进气管重塑,改善气管堵塞等而发挥治疗儿童哮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70-273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具有温经散寒、助阳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阴兼表证(即肾阳虚外感)的经典方剂,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在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相当广泛,为了更好地研究古方,现对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参考文献29篇。  相似文献   

13.
高体三教授临床、教学50余载,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寒邪久凝、血脉瘀阻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疑难杂症。如痹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癥瘕(卵巢囊肿)、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黄山  刘纳文  郝阳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439-1444
[目的] 观察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防己黄芪汤治疗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制备膜性肾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及对肾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Balb/c小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各12只。C-BSA制备膜性肾病小鼠模型。给药6周后取血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的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肾组织病例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肾脏组织SOD、MDA、IL-6、MCP-1含量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肾组织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 给药6周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中高各剂量浓度组TG、TC水平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ALB水平显著提高(P<0.01),小鼠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损伤程度较模型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肾组织SOD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或P<0.01),MDA、IL-6、MCP-1含量均明显下降(P<0.01)。小鼠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或P<0.01)。[结论] 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防己黄芪汤可有效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提高血浆白蛋白水平,减轻膜性肾病小鼠肾脏病理损害,对膜性肾病小鼠具有治疗作用;可有效抑制膜性肾病小鼠肾脏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5.
胡少林  黄乐平 《光明中医》2016,(16):2317-2318
目的探究并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4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2例已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根据病情随机应用三磷酸腺苷、卡托普利以及肠溶性阿司匹林等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进行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心率改变、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90.2%和74.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心率均显著加快(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均正常,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疗效高,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临床上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改善肺癌疼痛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7月 —2014年10月沈阳市中医院收治的肺癌疼痛患者48例,采用双盲法的分组形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行氨酚差异考酮和参附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程度以及QOL等评分改善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穴位给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并为临床选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常用穴———大椎穴和神阙穴为给药部位,考察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物穴位贴敷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麻黄附子细辛汤非穴位组镇痛作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鼻炎康片组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各穴位给药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与非穴位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大椎穴组抗炎及镇痛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附子细辛汤神阙穴组及大椎穴+神阙穴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穴位贴敷或非穴位贴敷)均有抗炎镇痛作用;穴位贴敷有利于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镇痛作用的发挥,并以大椎穴为佳。  相似文献   

18.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优选麻黄附子细辛汤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以麻黄碱、伪麻黄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碱、苯甲酰次乌头碱和干浸膏得率为检测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溶剂用量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最佳提取工艺为16倍量pH 2.0盐酸提取2次,每次2.5h.结论:多指标综合评定优化提取工艺更符合中医用药的整体观,优化的提取工艺方法合理可行,稳定可靠,具可操作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9.
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头痛、窦性心动过缓、坐骨神经痛、支气管哮喘等临床疑难病症取得了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中的异病同治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麻黄附子细辛汤和小青龙汤对过敏性鼻炎(EAR)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建立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辛芩颗粒对照组(4.65 g.kg-1)、小青龙汤组(7.44 g.kg-1)、麻黄附子细辛汤(2.33 g.kg-1),另设正常对照组。3个药物治疗组每天ig给药1次,给药共14 d,以治疗前后的行为学体征积分、血液组胺和鼻黏膜切片病理变化为观测指标。结果:麻黄附子细辛汤组、小青龙汤组和辛芩颗粒组的治疗后体征积分和血液组胺含量均有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麻黄附子细辛汤组的血液组胺含量(3.64±0.83)mg.L-1与小青龙汤组(4.58±0.51)mg.L-1和辛芩颗粒组(4.36±0.13)mg.L-1都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对鼻黏膜炎症变化的修复略优于小青龙汤和辛芩颗粒。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能改善过敏性鼻炎豚鼠症状,对血液组胺的降低和鼻黏膜的修复优于小青龙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