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检测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组织和胃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选择收集送检胃癌的新鲜标本29例,取癌组织及癌旁4~5个点的组织,采取苏木素-伊红染色、黏液组织化学染色筛选肠上皮化生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胃癌组织和肠上皮化生黏膜的P53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肠上皮化生和胃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P53蛋白表达,但与正常胃黏膜比较,P53蛋白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不完全性大肠型肠化→不完全性小肠型肠化→癌旁正常黏膜。结论:P53蛋白的表达不仅与肠上皮化生的类型有关,而且与胃上皮的异型增生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8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IM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其证素分布。结果:显示IM的中医病位证候要素有胃、肝、脾、胆,病性要素主要包括气滞、热、阴虚、湿、气虚、阳虚、血瘀和食积。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标实包括气滞、湿热、血瘀和食积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活血益胃法治疗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活血化瘀、养阴益胃之法组成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患者30例。结果:显效25例,占83.33%;有效3例,占10%;无效2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结论:活血益胃法治疗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肠上皮化生,是指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现今大量研究证明肠上皮化生若伴有幽门螺杆菌或CagA蛋白阳性菌株感染,则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之一,其常见于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现在西医常规治疗肠上皮化生的药物主要有制酸和抑酸剂、抗Hp感染、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药及解痉药、胃肠激素类药物、助消化类药物等,但均治标不治本,只能暂时缓解一些症状,不能逆转已化生的细胞或阻止正常细胞的化生。祖国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未见记载肠上皮化生病名,但目前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关键为正虚(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不足)和脾胃气阴虚(为黏膜的分泌腺体受损)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治疗肠上皮化生的临床疗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65例肠上皮化生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病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改善(P〈0.05或o.01),总有效率86.15%,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108例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辨证分型治疗10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并作内窥镜下形态、病理活检和组织化学的动态随访观察,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我科在田田一lop年按全国胃癌诊断的规范化要求在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中,将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ids例患者,进行辨症分型治疗,并由专门的内窥镜医师负责检查确诊。其中,男性76例,女性R例;年龄四一6岁,平均年龄幼.2岁。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院痛,闷胀,暖气泛酸,呕吐,纳呆等。治疗前内窥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示:胃粘膜腺体轻度萎缩9例,中度对例,重度19例;轻度肠上… 相似文献
11.
12.
中医肺系病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肺系病证发病逐年升高,中医在肺系病证病名、分类、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病名及分类方面的进展集中在咳嗽、哮喘和肺纤维化上。病因病机方面,时行感冒强调毒邪致病;咳嗽提倡夹杂致病;喘证新有五脏致喘之说;哮病拓展了伏邪的范围;肺胀分急性期、缓解期阐明各自病因病机;肺痹、肺痿深入探讨了虚实的来源、部位及转归;肺癌研究集中在正气虚损、邪毒内积的部位及性质;继续深入探讨呼吸衰竭的病位、病性、疾病转归及传化。感冒、咳嗽的辨治及治疗方法强调针对个体及时令的个性化治疗;喘证及肺间质纤维化主分虚实;哮病及肺胀分为缓解期及发作期进行辨证治疗治疗;肺癌治疗主张采用包括中医药疗法多学科综合治疗。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运用如拔罐、贴敷等外治的综合疗法,治疗咳嗽、哮喘、肺胀、呼吸衰竭等肺系疾病均取得了一定疗效。对于肺系疾病的现代医学实验研究集中在自拟方剂、古方、中成药的应用研究上,在中医病因学方面的研究亦有进展。但在动物模型、证候学研究等方面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关于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以及相关的治疗方法,并予以分析总结。结果:艾滋病无症状HIV感染期已经病及多脏腑多器官,由于人体正气尚足,因此全身临床变现不甚显著。结论:本期的防治中,应兼顾考虑多个脏腑的治疗,重点是积极固护脾胃,扶正祛邪;同时可以采用多种不同传统治疗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其施予治疗。 相似文献
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严重危险公众健康的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及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试图通过检索近10年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文献,为治疗该病提供些许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中医证候层面探讨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演变规律及不同证型的癌变趋向。方法:多中心临床协作,采集324例胃黏膜异型增生(Dys)虚实关联证患者,设5个时位观察窗进行为期2年的临床跟踪研究,并同步检测肿瘤标志物肿瘤相关物质(TSGF)、癌胚抗原(CEA)。结果:0.5-2年,Dys消失率为28%;跟踪6个典型证候2年演变平均转为虚实关联证为56%;5个时位观察窗上的证候结构类型演化走势与首诊证型结构类型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其演化规律与病性寒热及体质阴阳盛衰有关。肿瘤标志物检测水平值最高的证型是: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TSGF值为(59.5±2.0)U/L,CEA值为(12.8±4.5)μg/L;胃络瘀血并/兼气阴两虚TSGF值为(59.2±5.4)U/L,CEA值为(14.4±2.4)μg/L。结论:Dys证候以本虚标实、虚实关联证居多,证候结构类型动态演化与首诊类型分布基本相似。证候层面显示:湿热蕴胃并/兼脾胃虚寒证、胃络瘀血并/兼气阴两虚证可能最具癌变趋向。 相似文献
16.
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西医诊断、分级与中医辨证分型是否显著相关,并探讨其机理.方法:对196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进行常规间接检眼镜或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根据眼底血管病变程度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并根据全身证候、脉象,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虚热盛、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比较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提示二者之间显著相关(P<0.005),且单纯糖尿病者视网膜病变常较轻,多在Ⅰ、Ⅱ级,而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病变有加重的趋势,多在Ⅱ、Ⅲ级(P<0.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眼底病变分级密切相关,且病证由阴虚热盛→气阴两虚→气滞血瘀演变过程中,其视网膜病变的眼底改变呈加重趋势,为中医辨证客观化和眼底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糜烂性胃炎中医分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 :分析糜烂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及幽门螺杆菌 ( H p)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 12 4例胃镜诊断糜烂性胃炎患者的症候表现进行总结 ,按中医辨证方法分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型 ,同时观察各型 Hp感染的情况。结果 :糜烂性胃炎的三个中医证型中 ,脾胃湿热型占 61.3% ,肝胃不和型占 2 1% ,脾胃气虚型占 17.7% ,三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 P<0 .0 5 ) ,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最高 ,占 76.3% ,有显著差异 ( P<0 .0 5 )。结论 :由此证明 ,糜烂性胃炎的中医分型有一定的科学性 ,脾胃湿热是本病的主要证型 ,且 H p感染率最高 ,提出湿热之邪与 Hp在病因学上是同一种致病原的观点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