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麻黄,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医药书籍中均记载性味辛温,为发汗峻药,现国家统编《中药学》教材亦写麻黄性味辛温[1]。麻黄辛温之性几成不争之定论。然而此药在现存最早之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中记载:"麻黄,味苦,温……"[2]辛则散,苦则收;辛则上,苦则下,一散一收;一上一下,相差悬殊。究竟麻黄性味为何,经笔者再三考辨,以《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黄帝内经》、《本经》为主要论据,认为麻黄之药性当从苦温,现论证如下。  相似文献   

2.
麻黄升麻汤平调寒热、虚实兼顾,临床应用广泛。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理论出发,探讨麻黄升麻汤与窍病病机的相合性,并结合古今文献记载,概述麻黄升麻汤在窍病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诸窍病及扩展麻黄升麻汤的应用范围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内经》对喉痹与脏腑关系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莉  田理 《吉林中医药》2010,30(9):819-820
《内经》对"喉痹"之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疾病转变规律、治疗法则等作了精辟的论述,是后世医家临床诊疗"喉痹"的重要理论依据。在对《内经》研读的基础上,试对《内经》中五脏六腑与"喉痹"的相关资料加以提炼分析,发现"喉痹"的发病多与肾阴亏虚、肝气郁结、燥邪伤肺及脾胃运化失常有关,这对准确了解、掌握疾病发展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经》脾瘅与糖调节受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内经》中"脾瘅"病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关系,提出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病名为《内经》中"脾瘅"病;病因为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病机为脾气郁遏、脾虚内热;创造性地将辛开苦降法应用到调节受损阶段的治疗,论述了新开苦降治疗脾瘅的机理,并对半夏泻心汤治疗糖调节受损阶段的中医机理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胸闷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哮喘,可归于中医学"肺痹""胸痹""郁证"等范畴,多以气滞痰壅、痹阻不通为其基本病机,而针对此病机,以宣、降为基本准则的辛开苦降法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中往往获效颇佳.本文欲从胸闷变异性哮喘的中医病名、病机及临床运用等方面来阐述辛开苦降法在本病中的应用,以期为诊治本病及延缓病情进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喉痹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所言"喉痹"有狭义、广义之分。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喉痹的基本病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在理论探讨喉痹病机和治疗的基础上,以实例佐证。喉痹之为病,为阴阳失常所致,关键所在复其阴阳。强调临床从其基本病机辨证,收效良好,为临床治疗喉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麻黄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味辛、微苦,性温。《本经》记载:“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祛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受现代《中药学》教材的影响,一般认为麻黄“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笔者通过对古今医案的文献研讨,发现麻黄的功效除传统的认识外,尚有其他功效,分以下几点论述。1散寒通滞可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等。《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药性论》称麻黄可治疗“毒风顽痹,皮肉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  相似文献   

8.
土家族药开口箭漱口液治疗咽喉炎4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咽喉炎是口腔科常见的多发病.祖国传统医学称为喉痹.《济生方》云:“夫喉痹者,喉裹肿塞痹痛,木浆不得人也.”清·吴、张氏《秘集咽喉》说:“郁火攻兮,喉痹成,或生左右小棋形,鲜红酒毒光如镜,痹在喉间风热胜.”30年来,我从土家族民间秘方筛选开口箭创制成漱口液治疗急慢性咽喉炎,有药到病除之效.1 临床资料1.1 性别男性24例,占53.33%;女性21例,占46.66%.1.2 年龄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在治疗风湿痹病过程中,一贯重视健脾和胃、调理情志,以“持中央,怡情志”为治疗首义。导师罗亚萍主任中医师有幸拜路老为师,学习并传承其学术思想,在临床治疗产后痹、燥痹、尪痹等风湿痹病过程中注重健脾和胃、调理情志,每获良效。吾辈侍诊,略有心得,现予研析其学术机理,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因条文和药物组成的特殊性,众多学者及医家在关于其是否为仲景经方的议题上争论纷纭,实际上临床效验之屡见不可置否,妄断麻黄升麻汤为后世谬误不属经方较为偏颇。该文指出麻黄升麻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杂病并病等复杂病证之典范,方中宣发收敛、滋阴助阳、清热散寒、升浮沉降并用,看似庞杂,实为有制;《黄帝内经》五郁是对五行运动失去其本性的高度概括,总结了五行的运动形式、功能、病性等诸多特点,同时《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也指出相应的治法,包括“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旨在恢复五行运动的生理状态,麻黄升麻汤证上下、虚实、寒热胶泥复杂,《黄帝内经》五郁及其治法可反映其关键证机及治法,有助于剖析麻黄升麻汤辨治思路与组方原则;病程中,太阴阳气受损及寒邪内陷厥阴为麻黄升麻汤证中的启始阶段,具有水郁、土郁、木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阳气郁积太阳、阳明而致金郁及火郁则是其后续的继发改变,麻黄升麻汤中的五类药物组合恰能有靶向地作用于五郁病证的各个部分。该文结合《黄帝内经》五郁思想,综合古今专著与文献,对麻黄升麻汤证的证机原理及用药特点进行梳理,明确其方证,并概述近年临床报道,为临床应用麻黄升麻汤提供思路及依据,令经方更能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李赛美教授运用麻黄升麻汤的临床经验。结合《伤寒论》原文及古今医家注解,从方证相应的角度对麻黄升麻汤方、证、病因病机进行辨析。麻黄升麻汤具发越郁阳、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之功,为表证误下脾阳受损、肺胃郁热、邪陷厥阴、阳气内郁所设。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2.
乌梅丸适用于治疗寒热错杂的疑难杂病。结合验案3则,阐述乌梅丸应用的注意事项及其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适应证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主治太少两感证,为阳虚外感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与经络理论关系密切,该理论体系下的组方遣药亦与经气运行密不可分。文章基于《黄帝内经》《难经》,从经气运行角度探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生理基础、组方机制、应用指征、使用范围等,意在触类旁通、灵活辨证以扩大本方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麻黄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临床多将其运用于风寒郁滞腠理导致的经络不通和肺气失宣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国医大师许润三教授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总结治学心法,结合自己对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等的理解和感悟,在经方、古方的运用上常看似不寻常道,却能收获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跟随许润三教授门诊多年,兹总结许润三...  相似文献   

15.
张广梅 《河南中医》2010,30(8):731-732
麻黄汤系仲景治疗伤寒的主方。张仲景临床应用麻黄和麻黄汤的范围大大超出了解表药和发汗剂的范畴,而广泛用于多种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16.
咸寒苦甘法源于《黄帝内经》。在明清温病学家著述中,记载甚多。《温病条辨》中应用咸寒苦甘法之用在于清心络以开窍闭;清血络以散瘀热;泻结热以存阴液;清阴络以透余邪;补肝肾以救真阴。其病机关键在于邪伏较深,且阴液耗伤明显。分析可见咸寒苦甘法所主病证大多有伤及真阴之险,应以咸寒苦甘法固护真阴为重心,苦寒之品用以泄热存阴,甘寒甘苦法的应用主在留津气。  相似文献   

17.
结合临床实践探析运用经方辨治肾病的规律。肾病早期为水肿之阳水期,以发汗祛邪、兼清里邪为治则,方选甘草麻黄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越婢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中期为水肿之阴水期,以健脾利水、祛风固表为治则,方选防己黄芪汤、木防己汤等;后期为虚劳期,以补肾温阳为治则,方选真武汤、肾气丸、薯蓣丸等;晚期为尿毒期,以攻下浊毒、清利水毒为主,方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猪苓汤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评价指纹图谱和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用于麻黄汤主要成分的定量和质量。方法:采用线性范围试验和加样回收率实验考察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严谨性,由2个厂家各提供6个不同批次麻黄汤药材,共12批次,以盐酸麻黄碱对照品、桂皮醛对照品、苦杏仁苷对照品、甘草酸对照品,多指标成分定量HPLC测定,分别计算各批次麻黄汤中这4种成分的含量;同时进行指纹图谱HPLC分析评价麻黄汤的质量。结果:麻黄汤中的有效成分盐酸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苷、甘草酸在各自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且这4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分别是100.0%、100.1%、99.39%、99.04%,RSD分别是1.7%、1.3%、1.1%、0.99%。D厂中的麻黄汤药材样品质量波动较大,相似度较低,而B厂中麻黄汤药材质量波动较小,相似度较高,一致性较好。结论:麻黄汤的主要成分是盐酸麻黄碱、桂皮醛、苦杏仁苷和甘草酸,B厂麻黄汤的药材质量优于D厂。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具有极强的流行性和传染性,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重症者可有呼吸困难,严重者则快速进展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等,甚至死亡。我们综合相关报道和一线临床资料,结合中医温病理论,认为本病属中医"瘟疫"范畴,病机特点在于寒热错杂,本虚标实。其致病因素包括"寒""热""湿",主要病位在"肺"和"肝",涉及脾肾。其传变速度快,临床多出现肝肾亏虚,肺热脾寒、木火刑金,呈寒热错杂之象。依据本病的病机特点,我们提出了不同阶段的中医治疗方案和用药策略。同时,分析了麻黄升麻汤为主方加减治疗NCP的可行性预测。我们认为麻黄升麻汤清上温下,表里同治,兼顾肺、脾、肝、肾,具有温、清、宣、补等功效,符合NCP的中医症候学特点,为疫情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魏鑫  栗卿  陈宪海 《河南中医》2020,40(5):793-796
古代医家治疗哮喘最常用的药物为麻黄,应用时多"去上沫",现代研究发现,"上沫"中含有大量麻黄碱,"去上沫"后可以减缓麻黄发汗解表之力,更适于哮喘的治疗。历代医家根据哮喘的病因病机,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如小青龙汤、参苏止咳方等。但也存在煎煮不便、成分复杂、靶点不明等缺点。而西药给药便捷,作用机制明确,但亦存在诸多副作用。所以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应借鉴现代医学手段,加大对给药途径、作用机制、中药单体、复合制剂的研究。借鉴现代医学疾病量化标准,将中医证候量化,实现精准辨证、精准用药,为治疗哮喘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