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洞天奥旨》为清代名医陈士铎的外科专著。其对外科疮疡辨证精当 ,用法神妙 ,为清代外科上乘之作。其论治首重补法 ,其方配伍精妙 ,其疗效屡试屡验 ,且对当今临床尤多启迪。1 温补治阴证陈氏认为疮疡阴证以虚为主 ,必须用补法。《卷三·疮疡随证用药论》指出 :“阴症初起便虚 ,即当用大补之药 ,不比阳证因脓溃而始虚也。故内疏亦必大补以疏之 ,内托亦必大补以托之 ,不必待其脓血已溃而后补之也。”具体治疗方法陈氏在《卷一·疮疡阴阳论》中说 :“知是阴证 ,可多用金银花化毒之药 ,而重佐之补气补血之味。”陈氏喜用金银花 ,也与他重视补… 相似文献
3.
从统计学角度对《青囊秘诀》和《洞天奥旨》二书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文中选用药物的频次、消托补法合并同类药物后的药物数和医著中医家用药总药数的比率、处方药味数、药物常用剂量来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的结论是二书具有极强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外科证治全生集》与《洞天奥旨》的比较研究,发现二者在重视阴阳辨证治疗、力主内治,反对轻用外治,以及温药治疗阴证等方面有着相同的学术主张,二者存在学术渊源关系。《外科证治全生集》主要在阴疽的治疗上更具优势,《洞天奥旨》相关论述内容更早且更为丰富,见解较为合理。因此,就通常所论的外科全生派及力主内治的外科学派来说,不能忽视《洞天奥旨》的学术贡献,应该从外科学术流派的角度给予它更高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6.
7.
8.
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病理发生机制中,“斑块侵蚀”与易损斑块引发的斑块破裂有本质区别,具有完整纤维帽的“斑块侵蚀”导致了约1/3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和高达2/3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精准分辨斑块侵蚀,辨证运用中西医结合诊疗可使斑块侵蚀患者有更大获益。动脉粥样硬化源于内皮受损,可从疮疡论之,疮疡之毒有阴阳之分,阴毒发于肝肾郁火,郁极发越,扰动气血,可能是斑块侵蚀的一类病机,治宜散轻而补重。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在《东垣试效方》等著作中对疮疡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并将脾胃学说应用于外科疮疡的诊治,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外科学术理论,进一步开拓了疮疡治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以骨髓炎(附骨疽)骨结核(附骨痰)和下肢溃疡(臁疮)作例,试对疮疡病证急慢性期证情病因及治则的同异作初步辨析,从而提出疮疡病证治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12.
《急救仙方》六卷所载方药,为背疮、疔疮治法之先导,内外并重,辨析详尽,对了解疡科急救方剂的历史渊源,发掘利用古代医方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文明智慧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和谐一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协理论"是量子理论的中心思想。量子物理学与传统中医学在太极阴阳智慧的视域中得以契合。用量子理论转化中医理论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4.
15.
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治疗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中成药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雷尼替丁、阿莫仙、甲硝唑)对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效果。方法经胃镜检查确诊并符合脾胃虚寒型消化性溃疡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8例,给予雷尼替丁150mg,阿莫仙500mg,甲硝唑400mg,均为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温胃舒3粒,每日2次。以上药物除抗生素只服2周外,其它药均服至6周末疗程结束。第7周复查胃镜和(或)^14C呼气试验。结果:症状缓解率:畏寒,治疗组96.57%,对照组46.41%;便溏,治疗组87.57%,对照组60%。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大致相同。溃疡总愈合率:治疗组93.15%,对照组89.25%,其中白色疤痕不伴炎症(S2)获得率治疗组74%,对照组44%,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根除率治疗组76.59%,对照组53.55%,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胃舒配合三联疗法可以提高症状缓解率、是获得率及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诸病源候论》有关“毒”的治法治则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出“毒”的治法治则有“消毒灭瘢”、“解毒药法”、导引法、汗法、下法、吐法及外治法,为后世治疗“毒”之相关病证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沈金鳌的用药特点,体现在根据个人体质用药,特别指出了老人、小儿、孕妇等用药注意事项,同样,根据小儿和妊娠妇人,用药也很灵活。药物有各自的气味特点、阴阳属性,因而各具不同的治疗作用。药物的五味结合五脏的补泻,使得疗效显著,而沈金鳌正是发挥了此方法,在著作中体现了五脏用药的方法。沈金鳌用药,处处不忘引经药的运用,在治疗疾病时,首先了解和考虑不同时期的气候特点,因时制宜,不违背自然规律,还根据疾病的发作时间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19.
《中医诊断学》脏阴虚证与腑阴虚证除各自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外,阴虚的主要症状有明显差异。较之心、肺、肝、肾四脏的阴虚证表现,胃腑阴虚证没有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等全身虚热内扰的表现。分析探讨存在差异的机制,可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郁脾虚证胃溃疡大鼠胃窦组织总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及柴黄胃溃宁的可能疗效机制。方法:以多因素复合模拟中医病因结合乙酸法建立肝郁脾虚证胃溃疡大鼠模型,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胃窦组织总蛋白质的表达差异;同时,采用笔者临床经验方柴黄胃溃宁对模型大鼠进行复健。结果:模型组大鼠的血清胃泌素、血清淀粉酶活性、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浆5-羟色胺等指标出现紊乱,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正常组匹配后,模型组5个蛋白质点表达下调,2个蛋白质点表达上调;经柴黄胃溃宁治疗后,大鼠上述血清、血浆指标复健;模型组和中药组匹配后,模型组5个蛋白点表达低于中药组,1个点表达高于中药组。结论:与正常组的蛋白质可能是肝郁脾虚证胃溃疡的相关蛋白;柴黄胃溃宁对肝郁脾虚证胃溃疡的疗效可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上述目的蛋白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