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五行归属思维下运用五行生克理论,依五脏生理特性之欲、病理状态之苦,假借药物之味调节人体脏气平和而衍生的用药理论及组方配伍原则,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与《黄帝内经》中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体例相近,或因《黄帝内经》于流传过程中失其原貌而致二书内容及内涵上有着明显差异,使得学界对此众说纷揉。故文章基于“天人合一”整体观,从“五行-五味-五脏”之间的关系对五脏所欲的补、泻之味以及五脏所苦的急食之味进行考辨,以期溯本清源、阐明五脏苦欲补泻之理及规律。  相似文献   

2.
李莉芳 《中医杂志》2011,52(7):620-622
介绍了《黄帝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历史源流、含义,并对历代常用方剂中的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理解和临床应用这一理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卫  张瑞贤  韩垚 《中医杂志》2012,53(11):903-905
参考古代医家全元起、张介宾、吴崑等对《黄帝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的注释对其内容展开进一步论述,阐明五脏苦欲补泻的实质,分析《黄帝内经》所论及的五味功效涵义,并进一步指出其不足.  相似文献   

4.
顾植山教授重视以《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指导临床,并擅长以六经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运用经方,于2014年运用甲午年运气方及三因司天方运气方之附子山萸汤、正阳汤治疗神经内科疑难病获得可喜疗效。  相似文献   

5.
唐志安  庞丽  周光明 《光明中医》2020,(10):1553-1556
五运六气思想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是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司天麦冬汤为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记录的十六首运气方之一。司天运气方,是从调整天人关系的角度出发,施以处方来消除或缓解人体疾病。临床活用司天麦冬汤,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运用《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治疗脾胃虚弱,并创制了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但遣方用药之依据所述简略,理解较为困难.《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为梁代陶弘景所撰,于敦煌藏经洞流出后毁佚,经多方辗转,最终张大昌及其弟子手抄卷流传至今.通过对比《辅行诀》和《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关于五脏苦欲补泻理...  相似文献   

7.
<正>陈美华主任是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指导导师。陈主任对《内经》中"五脏苦欲补泻"有独到见解。"五脏苦欲补泻"之说源于《索问·脏气法时论》,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者,喜也,即需要之意。"苦""欲"补泻以"顺其气为补,逆其气为泄"的原则对五脏脏气进行调整。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  相似文献   

8.
"苦欲补泻理论"是指根据五脏不同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采取的"补泻"原则,是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的基本法则。肝之苦欲补泻在临床上运用广泛,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肝病的治法越来越完善。对于肝病的治疗,不能囿于苦欲补泻理论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张悦  吴波 《新中医》2024,56(10):57-62
天干方是陈无择所创,首载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是以运气理论为指导,以五行亢害承制规律 为依照,运用药物四气、五味来治疗和预防岁运太过或不及而导致的人体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病证的10首方 剂。其制方参照气味相和、阴阳动态平衡、五脏苦欲补泻、五行制化原则,针对岁运太过或不及,各有制方法 度。治疗目的在于以偏纠偏,恢复人体气化的动态平衡。在应用时要注意识运气、观体质、辨病证,应用范畴 涵盖岁运太过或不及致病和治未病。  相似文献   

10.
中医临床补泻理论包括虚实补泻和“苦”“欲”补泻,其中“苦”“欲”补泻是从人体五脏自身好恶的独特性质及药物性味作用的不同,调整五脏脏气.通过对肝脏诸证临床方药配伍进行分析,阐述“苦”“欲”补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探讨刘完素《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五运六气理论精义,其撮《黄帝内经》之枢要,详论五运六气之理;图文并附,假令类推释五运六气之理;临证应天时五运六气之需,诊病切脉,定衣饮药食之宜,补充脉诊内容及明确用药原则的同时,传承了五运六气理论之学,扩大了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多篇提及心与七窍相关:心气通于舌、心开窍于耳、目者心之使、心与鼻相关等.诸多不同说法并非众医家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黄帝内经》基于整体观念构建的以经络为生理基础、临证为病理依据的多脏连多窍的理论体系.突出体现了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主导地位和心藏神的重要作用.人体七窍各司其职,均是在心神的调节之下,诸窍功能是...  相似文献   

13.
高静  董良杰 《中医药学刊》2013,(10):2324-2326
为探究炙甘草汤的君药及其理论依据,首先对古今中外各家之说进行梳理和辨析。以《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神农本草经》为凭,用让仲景诠释仲景之法,揆《伤寒杂病论》用甘草124方中有关炙甘草之用进行了重点研析,做出了君药炙甘草的作用真谛为——"甘缓"缓急,缓心之急,是缓心神之急而缓急止悸,以治"心动悸"之标急的结论。同时指出了炙甘草"甘缓"缓急,不止于缓心之急,更在于缓众病之急而"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等方面分析2020年运气特点,发现2020年金运太过,上半年多火,下半年多燥。从运气相合的角度分析应以气为主,运次之。由六气而言,初之气需注意散寒清热,疏利少阳;二之气应注意里热炽盛;三之气需注意"两火叠加"的问题;四之气宜健脾利湿;五之气应预防温病;终之气清肺疏肝兼清内热。在防治疾病的同时要"故岁宜咸以耎,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  相似文献   

15.
除了情志诱因之外,内经在五脏相关、四时阴阳、五运六气、饮食因素、外邪侵袭、气血逆乱、体质因素等多角度阐述了可以导致抑郁症状的病因病机,并且将诸多因素有机的、系统的纳入阴阳五行理论统摄之下,从而使抑郁症与其他所有疾病一样在病因学上具有统一的说理工具,并可以由此引出合理的、灵活的、多样的防治方法,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独特的优势,可以为抑郁症的现代研究提供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五运、六气、客主加临等方面分析2019年运气特点,发现初之气、二之气春行冬令,注意疏利少阳、温阳不忘宣表畅里,三之气风气偏胜则平肝疏风,四之气湿热交争注意清热利湿健脾,五之气燥湿交替则或温阳或利湿,终之气冬行春令应注意预防温病。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应"以辛调上,以咸调下"。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从五运、六气和客主加临等方面分析2018年运气特点,发现全年仅五之气的时段体感较为舒适,初之气需预防温病,二之气、三之气时段注意"寒包火"的问题,在清泻里热的同时要疏散在肌表的寒邪,四之气和终之气应健脾利湿。在防治疾病的同时应遵循"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发病与出生日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运气理论对7 589例肺炎患儿出生日期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肺炎患儿出生在秋季、天干为丙、岁运为木运、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司天为少阳相火者最易发病;出生在冬季、天干为己、岁运为金运、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君火、司天为太阴湿土者最不易发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另外,出生在平和年份(即岁会、同岁会、顺化平气年)者,其患病率要低于出生在不平和年份(即太乙天符、同天符、天符、小逆、不和、天刑年)者,且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童肺炎的发生与出生时的运气及运气相合变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气压在现代气象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气压相对应的概念,运气与气象研究中鲜有涉及气压。本研究以全国116个气象站点一个甲子的逐日气压数据为样本,同时又细分为6个气象区域,利用大数据结合现代计算手段,多角度、多层次探析气压与中运的相关性。再利用SPSS 24.0软件中非参数检验的Kruskal-Wallis检验对其结论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中运与气压存在着稳定的关系,通过深入研究气压数据,能够更好地揭示运气理论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20.
中医以"法象"思维认识和治疗疾病,《伤寒论》提出"随证治之",即属这种思维.这一思维明示了经方的治病方式方法,胡希恕率先明确称为辨证依据症状反应.症状反应,即指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经方的理论,即主要是根据症状反应总结的治病规律.经方的辨证施治,辨证依据症状反应,不同于医经、时方的经络脏腑、五行六气、体质、病因等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