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中医药治疗有其独特优势。林毅教授在长期诊治乳腺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一系列完善的辨证施治体系及独到的学术理念。林毅教授认为,乳癖病在外而根于内,气滞痰凝血瘀为发病之标,肾精亏损、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病位在乳房、肝、脾(胃)、肾,病性是本虚标实。辨证以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冲任失调施治,结合中医药周期疗法因势利导,临证重视顾护脾胃,辅以特色中药外治,并将饮食情志调理及养生导引"治未病"的防治并重思想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2.
介绍和总结刘丽芳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刘丽芳教授认为乳腺增生随月经变化的周期性疼痛症状极其具有中医时间医学特色,认为经前经后乳腺增生病机虚实不同,经前以肝郁气滞,痰凝血瘀为主,是实;经后为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是虚。据此使用月经周期疗法并创立乳癖经前方、乳癖经后方随证治之,以期为本病的中医证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并附临床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3.
乳癖从经论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莹  林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1):1417-1417,1419
乳癖,西医称之为乳腺增生病,其病因病机为肝郁气滞,痰凝血瘀,冲任失调。中医肾—天癸—冲任与西医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吻合,月经周期变化与乳腺有着密切的关系,冲任血海具有先充盈而后疏泄的特点,冲任的生理变化直接影响乳房与子宫的变化。女性月经周期为阴阳消长的转化过程,乳房在月经周期中的生理变化为经前充盈,经后疏泄。遵循此原则,在治疗本病中,应从调经论治,按月经周期辩证治疗乳腺增生病。月经前半期以滋补肝肾、温阳补肾、调理冲任为主,月经后半期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为主。运用中医药同期治疗乳癖,辨病与辨证结合,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女性乳腺增生病的中医临床诊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女性的生理特点,论述了女性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是以"肝、脾、肾不足为本,气滞、血瘀、痰凝为标"的本虚标实之证,提出中医辨治应补肾、调肝、健脾治其本,活血、通络、散结疗其标,同时还要遵从藏泻规律,按周期论治。  相似文献   

5.
<正>乳腺增生病属于祖国医学的“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等范畴,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以上。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可分为气滞、痰凝、血瘀等3方面。作者在长期运用冷光透照检查乳房疾病中发现乳腺增生呈现3种图像。搜集桂林市中医院门诊729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乳房冷光透照图像,按其特征分气滞、痰凝、血瘀3型,使其与临床辨证分型相吻合。本文拟对乳腺增生病冷光透照所见的气滞、痰凝、血瘀3型图像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情志异常是女子乳腺增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肝藏血主疏泄,肝气宜舒畅条达。若情志异常,肝气郁结,失疏泄条达,致气滞肝经,蕴结于乳房,乳络不通,致使乳腺按照气滞—气滞痰凝—气滞痰凝血瘀的规律演变为乳腺增生病。所以治疗乳腺增生病当从肝论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为主,辅以活血祛瘀、调理冲任。  相似文献   

7.
浅谈乳腺增生病的周期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乳腺小叶增生病的病因病机及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认为肾虚(肾气损伤、经血不足、冲任失调)为该病之本,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痰凝)则为本病之标;本病不同体内外一般肿块,与月经周期变化又有明显关系,故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与周期论治相结合,为了治疗方便,分为经期、经后期及经前期三期论治;又结合我们的临床验证,证明该方案确实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甲状腺结节与乳腺增生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两者多见于女性患者,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工作压力、生存环境等改变,导致人体内分泌代谢紊乱,甲状腺结节及乳腺增生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且临床常见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患者。王旭教授依据中医辨证,认为两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共同病因病机,且多责之于气滞、痰凝、血瘀,临床上运用理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甲状腺结节合并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浅析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生理病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子以肝为先天”。首倡于叶天士 ,后代医家据此提出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本文试从生理病理角度及肝脏的体用特点方面阐述从肝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生理病理机制 ,指出其生理基础是乳腺的生理功能调节以肝为枢纽 ,肝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 ;病理基础是肝气郁、肝血郁为本 ,痰凝血瘀为标。最后结合肝的体用特点讨论以多角度调整肝功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苏凤哲教授从湿论治乳腺增生的临床经验。乳腺增生相当于中医"乳核、乳癖"范畴。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乳腺问题,其病因主要是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滞血瘀痰凝,乳中结块。其病机多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痰凝血瘀;肝郁脾虚,经脉不畅;肝肾亏虚,乳络不通。苏凤哲教授认为乳腺增生可由痰湿所致,痰湿重浊,起病隐匿,病程绵长。用药贵在疏理,调理脾胃,条达气机。这种化湿疏理的治法贯穿于对乳腺增生的治疗之中。常用疏肝解郁、清肝化痰、健脾疏肝、滋补肝肾等方法治疗,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医辨治乳腺增生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丽旗  裴晓华  许芝银 《中医杂志》2008,49(1):72-73,76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变化及中医的肝、肾与现代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密切关系,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剖析乳腺增生病的病机特点,探讨中药对机体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认为乳腺增生病以肝、脾、肾亏或气血虚为本,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湿浊积聚结于乳络而成。治疗上可采用疏肝健脾理气、运脾化湿解毒、滋阴益肾活血、补益气血豁痰、补肾温阳暖肝、调补冲任散结六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归纳精神分裂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证候病机特点,为指导精神分裂症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近5年关于精神分裂症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论治病例1659例。结果:癫病辨证分型中以痰气郁结型、心脾两虚型、肝郁气滞型为多见,狂病中以痰火内扰型、阴虚火旺型、痰结血瘀型最为多见,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中医临床辨证应以阴阳为总纲,从痰、瘀、气、血、郁、虚六大病理因素分期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13.
介绍林毅教授运用二仙汤结合基础体温检测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认为乳腺增生病患者多见肾阳不足,月经前多为标实,月经后多为本虚。提出月经后温肾助阳、调摄冲任之法平衡内分泌激素水平以治本,月经前疏肝活血、化痰散结之法止痛消块以治标,以加减二仙汤治疗。因临证需要,重视结合基础体温监测,以助按中医药周期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4.
范源教授从医三十余年,诊疗经验丰富,临床治疗中注重辨证论治及方证对应,发现尽管甲状腺结节和乳腺增生属于不同疾病类型,但是情志为两种疾病的共同影响因素,气滞、痰凝、血瘀为两者共同的病机特点,多以肝郁脾虚为本,痰凝血瘀为标,在饮食失节、脏腑失衡、经络循行等各个方面均有共同的临床表现,可以从肝脾论治,疏肝理脾,兼以化痰,同时确立了疏肝、理气、化痰、散瘀之针刺原则,针药并济,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王国斌教授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之一,擅长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治疗临床各种疑难症,临床疗效突出。乳腺增生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王教授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冲任失调为本,气滞、痰凝、血瘀为标,治疗应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酌加调补之剂,补泻并用。王师运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方治疗乳腺增生,以期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肾性水肿是肾内科疾病的主要体征之一,中医将肾性水肿归属于"水气病"范畴,本文从血瘀角度论治肾性水肿。从瘀论治分气虚血瘀、气滞血瘀、阳虚寒凝血瘀、痰凝血瘀等。治疗上应多法联用,综合调治,辨证施治,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乳腺增生病的有效途径。方法:将慢性乳腺增生病分为肝郁痰凝型、血瘀痰结型及冲任失调兼气虚痰凝型。采用中药神效瓜萎汤为基础方,随症化裁。结果:治疗100例,治愈53例,好转42例,总有效率95%。结论;本方案中辨证施具有使理气解郁,通络散结,调理冲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林毅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生活调养三方面论述了林毅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经验,强调中西相参、辨证辨病、中医药周期治疗、内外合治、重视调护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与神经内分泌关系.方法乳腺增生病中医辨证分型为冲任失调型及肝郁痰凝型,观察患者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结果乳腺增生病,肝郁痰凝型患者5-羟色胺、雌二醇、催乳素、雌二醇与孕酮比例异常升高(分别为P《0.05、P《0.01、P《0.001、P《0.05),冲任失调型患者孕酮、睾酮明显降低(均为P《0.001),催乳素(P《0.001)、雌二醇与孕酮比值、雌二醇与睾酮比值、促卵泡刺激素与促黄体生成素比值异常升高(均为P《0.01).两组比较,肝郁痰凝型5-羟色胺、雌二醇、催乳素、雌二醇与孕酮比值升高尤为明显(分别为P《0.05、P《0.01、P《0.001、P《0.05).结论乳腺增生病发病与神经内分泌密切相关,神经内分泌失调为中医辨证分型病理基础之一,为辨证分型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从血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方法: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辨证体会,论述EMs的辨证论治。结论:本病病机以血瘀为主,辨证分为寒凝血瘀、气滞血瘀、痰瘀互结、气虚血瘀、肾虚血瘀。治疗时以活血化瘀为纲,同时兼顾补肾、疏肝、健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