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西酞普兰与米氮平联合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大连第七人民医院2015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200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均分成研究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在此基础上研究组联合米氮平治疗,将两种治疗结果分析比较。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MADRS评分、HAMD-17评分、PSQI评分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上,未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西酞普兰与米氮平联合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抑郁和失眠症状,且药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药房》2017,(5):670-673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16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2例)和治疗组(8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10 mg,每晚1次,根据患者病情,每日剂量可增至20 mg;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米氮平片15 mg,每晚1次,1周后剂量增至30 mg。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分,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采用多导睡眠仪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睡眠结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HAMD-17、MADRS、PSQI评分及睡眠结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评分及指标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睡眠结构、调整睡眠周期、提高睡眠质量,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对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01~2022-02广东省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精神科的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74例,以抽签法分成单治组37例和联合组37例;单治组予西酞普兰治疗,联合组于此基础上加用米氮平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DRS)评分、认知功能、白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PSQI、MADR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联合组低于单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有关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其中联合组高于单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2、TNF-α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其中联合组低于单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在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治疗中效果更加确切,在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抑郁状态的同时可有效提高患者认知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与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与小剂量米氮平组和艾司西酞普兰与大剂量米氮平组,各50例。艾司西酞普兰与小剂量米氮平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与小剂量米氮平联合治疗,艾司西酞普兰与大剂量米氮平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与大剂量米氮平联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评分、生活质量(QOL)评分、副作用发生情况及药物开始起效时间。结果艾司西酞普兰与大剂量米氮平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艾司西酞普兰与小剂量米氮平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评分、QO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艾司西酞普兰与大剂量米氮平组HAMD评分、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艾司西酞普兰与小剂量米氮平组,QOL评分高于艾司西酞普兰与小剂量米氮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与大剂量米氮平组药物开始起效时间(5.41±0.53)d短于艾司西酞普兰与小剂量米氮平组的(7.21±0.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与大剂量米氮平组副作用发生率为46.00%(23/50),高于艾司西酞普兰与小剂量米氮平组的24.0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9,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与大剂量米氮平治疗的效果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的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对照组32例单采用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选时及病程2周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SQI评分于治疗2周后显著改善(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抑郁症患者,依据均衡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西汀治疗,观察组予以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与对照组的78.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11.27±6.57)分、CGI评分(2.45±0.63)分低于对照组的(15.42±6.23)、(3.27±0.54)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低于对照组的34.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21年5月至2022年1月诊治的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两组均予艾司西酞普兰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加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3%(50/53)高于对照组的81.1%(43/53),治疗后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MMSE、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HAMD、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7%(3/53)低于对照组的7.5%(4/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可有效改善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舒必利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某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舒必利联合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HAMD、HAMA评分变化和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必利联合西酞普兰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效果较单纯西酞普兰治疗更好,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稳定期COPD并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及对照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功能、圣.乔治呼吸问题调查问卷(SGRQ)总分、呼吸困难量表(m MRC)分级、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6 min步行距离(6MWD)和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抑郁症临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FEV1%预计值、FEV1/FVC、m MRC分级、SGRQ总分、PSQI、6MWD和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2.0%、1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稳定期COPD并发抑郁症患者,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协同改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rTMS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抑郁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HAMD评分分别为(18.20±4.50)、(14.50±2.5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3.20±5.60)、(20.02±3.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具有安全性、有效性,促进患者抑郁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阿戈美拉汀与米氮平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88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使用米氮平治疗,观察组使用阿戈美拉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蒙哥马利抑郁评定量表(MADR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治疗前后的睡眠结构指标[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觉醒时间、思睡期(S1)+浅睡期(S2)、中度睡眠期(S3)+深睡期(S4)、快速眼动期(REM)、实际睡眠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17评分(11.92±2.83)分、MADRS评分(11.53±2.47)分、PSQI评分(5.45±1.0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37±3.15)、(19.74±3.59)、(8.97±1.3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潜伏期、觉醒时间、S1+S2均短于对照组,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S3+S4、REM、实际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的效果更佳,对抑郁症状及睡眠结构均有明显改善效果,有助于调整睡眠周期,提升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量表(GIQL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幽门螺杆菌(Hp)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GIQLI评分(102.32±9.35)分高于对照组的(91.35±9.65)分,中医证候积分(9.10±2.00)分低于对照组的(16.15±2.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3<0.05)。观察组Hp转阴率92.50%为(37/40),高于对照组的67.50%(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3,P=0.005<0.05)。结论给予肝郁脾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失眠的效果.方法 120例失眠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使用阿普唑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用丙戊酸镁联合氨磺必利治疗的效果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2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应用氨磺必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的8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评分、生活质量总评分分别为(66.4±3.7)、(67.6±3.6)、(55.5±3.1)、(53.2±4.3)、(239.8±8.6)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8.7±3.5)、(52.2±3.2)、(42.6±3.3)、(46.4±4.1)、(208.4±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催眠药物、睡眠质量、日间功能、睡眠时间、睡眠障碍评分、睡眠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应用丙戊酸镁联合氨磺必利治疗效果较好,其不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其睡眠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托伐普坦片和呋塞米注射液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心力衰竭患者,依据单双号随机化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呋塞米治疗,观察组采用托伐普坦片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脑钠素(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NP水平(415.63±9.68)ng/L低于对照组的(598.72±9.24)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33%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LVESD、LVEF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托伐普坦片治疗效果显著,可提高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米氮平联合西酞普兰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PS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4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给予西酞普兰,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小剂量的米氮平。治疗6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删D)、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以及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6周后,两组治疗PSD均有效,观察组的基本治愈率为29.82%,对照组的基本治愈率为21.05%,两组患者间的基本治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98%)明显高于对照组(80.71%),差异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HADM和S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T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但观察组在失眠及头痛或头晕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米氮平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利于神经功能康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对产后抑郁患者抑郁状况、睡眠质量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产后抑郁患者进行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在常规心理疏导的基础上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采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采用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抑郁患者采用帕罗西汀联合米氮平治疗抑郁程度改善明显,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单项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130例单项抑郁症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9.23%与对照组的87.69%比较,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46%与对照组的21.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周,两组患者SDS及HAMD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DS及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单项抑郁症采用帕罗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均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起效快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进行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96例早期DN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单纯缬沙坦治疗,观察组采取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hs-CRP水平及肾功能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5.23±2.09)mg/L低于对照组的(6.52±2.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尿蛋白排泄率(UAER)、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25%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DN患者应用缬沙坦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高,可降低其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