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且疗效优于静息态腧穴,热敏化腧穴的敏化程度高低不同。强壮穴位的持续性艾热刺激、督灸、浮针疗法、刺络放血及微针刀疗法可提高处于疾病状态下热敏化程度低的腧穴的敏化程度,高效激发热敏灸。  相似文献   

2.
从热敏灸技术对施灸穴位的要求、探查及刺激手段与腧穴敏化类型的严格匹配等角度探讨热敏灸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启示。热敏灸技术注重穴位状态的选择、用艾灸法准确定位热敏化腧穴,根据机体的需求,用艾热刺激热敏化腧穴,故而疗效显著。由以上的探讨可知动态地把握腧穴的状态,按机体的客观需求施治,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机体在病理状态下时,腧穴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会增强,此时腧穴的反应性较高,呈现一种相对敏感的状态,即为"敏态"腧穴,敏态腧穴所具有的这种高反应性即为敏化性,主要表现为腧穴的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和光敏化等。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初步总结和探讨腧穴的敏化性,认为敏化状态下的腧穴具有传递物质能量以及信息调控等重要作用,故具有生物学特性。深入全面地认识腧穴的敏化性,对掌握腧穴现代研究、丰富腧穴理论、指导临床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穴位从正常状态到疾病时的激活状态,会出现不同的对应性状态,表现为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常见形式有压敏、痛敏、热敏、力敏、形敏、热敏等。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通不荣之处,多是敏化穴位所在。现代研究表明穴位敏化机制与轴突反射理论相关,也与牵涉痛类似,但都存在着不确定性的假说研究,对其根本机制并没有系统论述,目前对一种或几种敏化现象的试探性研究比较散在,并不清晰和集中,现将这些敏化类型的研究综合整理完善,并罗列其他未明确研究的敏化类型,为进一步敏化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腧穴热敏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医杂志》2006,47(12):905-906
探讨临床腧穴热敏化现象,阐述腧穴热敏化的特征及其与l临床疗效的关系,提出了腧穴敏化的概念。认为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可能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灸热刺激,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激发感传,表明灸法仍然是气至而有效。  相似文献   

6.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及数据挖掘总结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并进行理论探讨,为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指导。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整理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方法,总结穴位敏化现象,探索穴位敏化规律,并对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规律进行相关理论探讨。结果:共纳入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相关文献55篇。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有热敏、痛敏、电敏、形敏、化学敏5种,热敏出现频次最高;共涉及敏化穴位22个,总频次为161次,常见敏化穴位有三阴交(39次)、关元(33次)、次髎(15次)、中极(14次)、子宫(13次);其中关元和三阴交敏化相关性支持度(64%)最高,置信度(81.25%);共涉及9种特定穴,其中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86次);敏化穴位归属经络以足太阴脾经(57次)和任脉(52次)为主。结论:原发性痛经穴位敏化现象以热敏为主;敏化穴位以三阴交穴和关元穴较为多见。中医理论及现代研究皆证明三阴交穴、关元穴及足太阴脾经、任脉对原发性痛经诊疗的高效性及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正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性的腧穴状态~([1])。Li L等~([2])发现随机体状态的改变,穴位的功能会从静息态转变为致敏态。热敏灸是对具有喜热、透热、传热特性的点,以艾灸热对其刺激,患者感觉表皮不热深部热,局部不热远处热,不觉灼痛,而感到舒适;并且在热敏点上施灸易激发感传,气至病所~([3]),也就是疾病的对应腧穴被艾灸热所激活,  相似文献   

9.
阿是穴是局部反应点,临床表现为或痛或快然或有特殊感应之处,并不仅仅局限于痛感。腧穴是动态的,生理状态下腧穴处于"静息态",病理状态下腧穴处于"激活态",这是腧穴特异性的功能属性,即穴位敏化。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如热敏、压敏、痛敏、电敏、光敏、温敏等。笔者认为,阿是穴属于穴位敏化现象当中的一种形式,敏化腧穴的定位方法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热敏灸是通过艾灸热敏态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新型艾灸疗法,该法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创立。在疾病状态下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在外界的相关刺激作用下会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状态[1]。对热敏腧穴施灸,激发透热、扩热等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饱和消敏灸量,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因此陈教授提出了"灸之要,气至则有效"的理论,确立了"辨敏施灸"的新治则[2]。热敏灸疗法具有安全、无创痛、无毒副作用、成本低廉、可调动人体内  相似文献   

11.
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有关腧穴间配伍规律及协同效应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文通过探讨腧穴协同作用的概念,古代常用腧穴的配伍,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并结合作者的相关研究,提出对今后腧穴协同作用研究的思考和展望,旨在进一步揭示腧穴间协同效应及选穴配伍的规律,以指导临床配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针刺加热敏灸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加灸组(32例)和针刺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法,均取天枢、足三里、公孙等穴,针加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治疗,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加灸组愈显率为87.5%(28/32),针刺组愈显率为37.5%(12/32),针加灸组优于针刺组(P<0.01)。针加灸组对各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1,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疗法治疗IBS-D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3.
岐伯归来——论腧穴"敏化状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RX  Kang MF  Chen MR 《中国针灸》2011,31(2):134-138
从<内经>对腧穴的原始定义与定位方法及热敏灸临床证据入手,论述腧穴"敏化状态说".腧穴具有状态之别,即"静息"与"敏化"两种功能状态,敏化态腧穴是疾痛在体表的反应部位,也是治疗疾病的最佳针灸部位,即腧穴是与疾病过程相关的体表特定的敏感部位,具有治疗疾病的较佳功能.因敏化态腧穴具有动态变异性,临床上只能应用<内经>中粗定位与细定位(探感定位)的二步定位法才能准确定位,而不能仅仅依靠骨度分寸定位或体表标志定位的一步到位法.腧穴的本质属性具有功能状态之别,而不仅仅是固定部位之别.  相似文献   

14.
从脑功能成像看针刺作用的中枢机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曾燕  梁勋厂 《中国针灸》2004,24(2):143-146
目的:了解针刺负荷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探讨针刺疗效的中枢机制.方法:收集、整理及分析了近10年来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和诱发电位(EEG and EPs)、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三种技术探测针刺穴位时,所引发脑内多个功能区域血流和代谢变化的相关研究的近40篇文献.结果:目前用脑功能成像技术所研究的穴位并不多,从已经研究的几个穴位来看,主要兴奋痛觉调制通路、运动相关功能区、视觉皮层及其它脑区.结论:针刺穴位对多个特异脑区的激活与多系统的治疗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文献表明针灸能够治疗小肠动力失调性疾病。本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了针灸效应与手法、刺激量、选穴、机体状态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机制,结果提示:四肢部位腧穴对小肠动力的效应以兴奋为主,而腹部腧穴以抑制为主,其机制和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在临床中治疗小肠动力不足疾病可以优先选择四肢部腧穴,而治疗小肠运动亢进疾病优先选用腹部腧穴。小肠动力检测工具的进步将推动针灸调节小肠动力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6.
针灸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综述针灸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方法 复习90 年代以来的大量有关文献,从毫针、穴位埋线、针药结合、其他疗法、实验研究等方面,总结了针灸治疗癫痫的研究概况。 结果 针灸能够疏通经脉,调理气血,醒脑开窍,熄风定惊,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在实验研究方面初步证实针灸具有调整脑内神经突触间神经递质的作用。 结论 针灸治疗癫痫,今后应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方法,着重治疗机理、有效穴位选择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 various regions of the brains of Alzheimer' s Disease (AD)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acupoints in the brai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if any, of acupuncture on AD. Twenty-six patients with clinically-diagnosed AD underw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while undergoing acupuncture at the four acupoints of Shenmen (HT 7), Zusanli (ST 36), Fenglong (ST 40) and Taixi (KI 3). fMRI Block design paradigm was chosen by electroacupumcture interval stimulation, and the data of fMRI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 99).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right main hemisphere activations (temporal lobe, such as hippocampal gyrus, insula, and some area of parietal lobe) and left activated regions (temporal lobe, parietal lobule, some regions of cerebellum). The activated regions induced by these acupoints were consistent with impaired areas in brain for AD patients, which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gnitive function (memory, reason, language, executive, etc.).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d the strong evidence that acupuncture had a potential effect on AD, and in partial revealed th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8.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选穴规律,为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借鉴。方法:检索2008年-2018年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收录的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期刊文献,通过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收集到的腧穴按归经、所属部位、穴位特性进行分类统计,分别记录使用频次,最后进行频次、频率统计分析、绘制表格并总结出选穴规律。结果:收集到相关文献36篇,穴位46个,其中有33个经穴,2个经外奇穴和11个阿是穴,总频次325次。分析得出肾俞、委中、夹脊、环跳、腰阳关、阳陵泉等为最主要穴位;选穴所属经脉主要为膀胱经、胆经、督脉等;选穴所属部位主要为背腰部和下肢部;特定穴类别主要选取的为五输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等。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穴位的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借鉴,以及针灸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穴位选取具有一定规律,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