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菌群,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选取调查点,采集鼠、猪、青蛙的血或肾、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采集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钩体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分别占29.87%、28.19%和17.11%,首次从长泰县白腹巨鼠分离出钩体。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结论 福建省鼠类和人群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做好钩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首次调查报道厦门市鼠类自然感染肝毛细线虫情况。方法按常规捕鼠、鉴定、取肝,肉眼观察和实验室压片检查有无成虫和虫卵。结果所捕获的5种鼠型动物均有不同程度感染,感染率8.8%,其中褐家鼠感染率最高11.7%。结论调查证实厦门市各区的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等均有肝毛细线虫自然感染,预防人群肝毛细线虫的感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三明市2002—2006年鼠疫监测结果,为制定鼠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福建省鼠疫监测方案,统计分析。[结果]鼠密度(捕获率%)年平均鼠密度5.23(3.79~6.28)。鼠类构成,褐家鼠占50.4%,黄胸鼠占40.0%,小家鼠占2.6%,臭鼩鼱占2.7%,黄毛鼠、针毛鼠、社鼠等其它鼠占4.2%。总体上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黄胸鼠次之。鼠体染蚤率平均27.8%(16.1%~53.6%)。总蚤指数平均为0.78(0.28~1.67),黄胸鼠染印鼠客蚤指数波动于0.37~1.52。[结论]我市黄胸鼠构成比和印鼠客蚤指数均较高,一旦传染源输入,有可能引起鼠疫发生和流行。加强鼠疫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以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宁德口岸白马港鼠类及其寄生虫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6月,宁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闽东的白马港鼠类本底进行调查,共布放1033笼次,捕获鼠6种58只,鼠密度为5.6l%。其中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60.34%,鼠类的种群生境分布,从码头作业区、农田、至山地灌木区分别为黄胸鼠、小家鼠、褐家鼠、黄毛鼠、社鼠、针毛鼠。检获鼠体外寄生虫印鼠客蚤1种、革螨4种、恙螨2种。  相似文献   

5.
2005年长泰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监测点钩体病的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点长泰县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动态及其带菌情况、血清抗体群与健康人群钩体免疫水平进行调查。[结果]监测点未有疫情报告。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6.71%;黄毛鼠占52.88%,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9.07%,感染菌群主要是爪哇群、波摩那群;从黄毛鼠中分离出3株钩体(爪哇群2株、澳洲群1株)。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6.08%,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P〈0.01),菌群较为分散。[结论]长泰县监测点是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为黄毛鼠,健康人群感染菌群复杂。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清远市2007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2007年广东省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报告钩体病8例,发病率0.23/10万。流行前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897%,菌群以黄疸出血热为主;流行后期健康人血清体抗阳性率为15.54%,菌群以七日热为主;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0.88%,菌群为七日热。鼠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8.15%,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臭鼬鼯和施氏屋顶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14.08%~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波摩那群,黄胸鼠和青毛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零;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菌群为犬热群。未从人群及宿主动物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结论该市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病隐性感染水平均较高,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  相似文献   

7.
南宁邕江流域地区小型兽类区系由38种动物组成,分隶于3目9科,属于东洋界成分的小兽有36种,占总种数的94.74%。该地区自然环境可划分为5种生态景观类型,即居民住宅生态景观区(有7种小兽分布,以黄胸鼠和小家鼠占优势)、河谷和平原生态景观区(有16种小兽分布,以黄毛鼠和小家鼠为主,华南缺齿数量稀少)、阶地和丘陵生态景观区(有23种小兽分布,以黄毛鼠和板齿鼠为主,有社鼠和针毛鼠分布)、低山林灌和草丛生态景观区(分布有17种小兽,社鼠数量占优势,丛林鼠和针毛鼠次之,猪尾鼠是珍稀种类)、中山丛林生态景观区(有8种小兽分布,以松鼠科和鼯鼠科种类为主).用笼日法在各生态景观区捕获小兽14种,以黄胸鼠、黄毛鼠、板齿鼠和社鼠居多,猪尾鼠最低,褐家鼠、小家鼠、丛林鼠、野鼷鼠、青毛鼠和针毛鼠等居中。阶地和丘陵景观与河谷平原及低山林灌草丛景观区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高,为0.56和0.60;居民住宅景观与河谷平原和阶地丘陵景观之间的相似性指数居中,为0.52和0.40,中山丛林景观区与其他4类景观之间的相似程度在0~0.31范围,种类组成差异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越边境口岸鼠类分布及其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为口岸病媒生物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越边境东兴、宁明、凭祥等8个口岸,采用鼠笼法捕鼠。采用ELISA法和PCR对鼠类自然感染的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和鼠疫菌进行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 633只鼠类,隶属于3目4科7属14种,其中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的比例分别为51.26%、8.51%和22.78%。ELISA法检测出汉坦病毒抗体阳性样本121份,阳性率7.41%;伯氏螺旋体抗体阳性样本95份,阳性率5.82%;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样本25份,阳性率1.53%。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核酸3份、钩端螺旋体核酸7份、巴尔通体核酸12份。结论应加强中越边境口岸鼠类的监测和控制,开展灭鼠工作降低啮齿动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9.
廉江地区某镇鼠类及其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广东省廉江地区农村鼠类广州管圆线虫、带状链尾蚴、肝毛细线虫和旋毛虫感染的情况。方法在室内、外采用电捕鼠器、鼠笼和粘鼠板等方法捕鼠,鉴定种类后,取其心肺组织、肝脏和膈肌检查广州管圆线虫、带状链尾蚴、肝毛细线虫和旋毛虫的感染情况。结果共捕获鼠类236只,有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臭衲腈、施氏屋顶鼠和社鼠6种,其中黄胸鼠为优势种,占58.5%,其次为褐家鼠,占22.5%。上述鼠寄生虫的总感染率约为3559%。其中,广州管圆线虫和带状链尾蚴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7.37%和16.95%;肝毛细线虫感染率较低,为127%;旋毛虫的感染率为0。不同鼠种中褐家鼠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66.00%).感染的寄生虫种数亦最多.黄胸鼠次之(35.50%)。广州管圆线虫在野栖鼠中感染率很高,在家栖鼠中感染率很低;带状链尾蚴在野栖与家栖鼠中均可找到,只是在野栖鼠中感染率较高;肝毛细线虫仅在家栖的褐家鼠中检出。结论广东省廉江地区农村鼠类广州管圆线虫与带状链尾蚴感染情况相当普遍和严重;肝毛细线虫亦有一定程度的感染。  相似文献   

10.
珠海港口岸鼠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6年对珠海港口岸鼠类进行了调查,应用鼠夹法共捕获鼠类304只,隶属2目2科4属6种,鼠类种群构成有黄毛鼠、黄胸鼠、小家鼠、褐家鼠、板齿鼠和臭鼩鼱,优势鼠种依次为黄毛鼠和小家鼠及褐家鼠。年均鼠密度为3.14%,2、3、8、12月份鼠密度较高,此期是灭鼠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合浦县啮齿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用笼捕法对家栖和野栖啮齿动物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结果黄胸鼠和褐家鼠是室内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是室外优势鼠种;平均鼠密度为10.75%,室内(11.46%)高于室外(10.04%);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的密度分别为4.09%、3.88%、3.20%、6.86%和2.51%。结论黄胸鼠、褐家鼠、臭鼩鼱、黄毛鼠和板齿鼠均是合浦县鼠疫预防控制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境内所获的21种啮齿目及食虫目动物体表革螨群落进行了初步分类。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体表革螨群落为同一类型;大绒鼠与黑腹绒鼠为同一类型;大足鼠与黄毛鼠为同一类型;针毛鼠与社鼠为同一类型;黑线姬鼠与灰麝鼩为同一类型。结果提示,宿主体表革螨群落相似程度,与宿主的亲缘关系及所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950~2000年间湛江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方法 收集整理湛江地区50年来的鼠疫监测资料,依次按年代进行鼠形动物的分类统计。结果 50年来共捕获家栖、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11种共计237831只,其中家栖鼠形动物2目3属4种157412只,以黄胸鼠为优势种,臭鼩鼱和褐家鼠为常见种;野栖鼠形动物2目7属8种共计80419只,以黄毛鼠和板齿鼠为优势种,海南屋顶鼠和臭鼩 鼱为常见种。结论 在城镇家栖鼠类中,褐家鼠已逐渐取代黄胸鼠的优势种群地位,但在农村家栖鼠类仍以黄胸鼠为主。野外生境黄毛鼠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板齿鼠的数量在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1995年春季对平洲客运港区鼠密度、种群构成和生境分布的调查结果。共捕鼠形动物112只,类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黄毛鼠.臭鼩鼱),室内以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室外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茂名口岸鼠形动物及其体外寄生虫的种群和消长情况,对相关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风险进行预测。方法 采用一般的病媒生物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结 果鼠形动物有2目2科4属7种,蚤有1种,革螨有2科5属6种,恙螨有2科5属12种,硬蜱有1科1属1种。年度动物染蚤、革螨、恙螨、硬蜱感染事分别为8.8%、39.2%、31.1%、4.0%,感染率最高的动物分别为褐家鼠、黄毛鼠、海南屋顶鼠、黄毛鼠。年度动物染蚤、革螨、蒜蠕、硬蜂感染指数分别为0.2、3.5、36.3、0.1,感染指数最高的分别为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海南屋顶鼠、板齿鼠。血清学检测发现斑疹伤寒阳性22份,感染率10.00%;恙虫病阳性16份,感染率7.27%;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阳性7份,感染率3.18%;钩端螺旋体阳性1份,感染率0.45%。结论 茂名口岸地区存在恙虫病、HFRS发生和流行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为探讨鼠形动物尤其是家鼠类媒介生物 ,与SARS流行是否存在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 在广东省各地与SARS相关或被认为可能相关的场所诱捕鼠形动物 ,留取血清 ,用葡萄球菌A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SPA ELISA)及常规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 结果 在广东省各地共获取鼠形动物 (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及臭 )血清 193份 ,用SPA ELISA检测 ,7份特异性抗体阳性 ,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 ,阳性率 3 .6% ;其中 13 9份褐家鼠、黄胸鼠血清用常规ELISA重复检测 ,检出阳性 18份 ,阳性率 12 .9% ;SPA ELISA检测阳性者中 5份用常规法复检 ,4份仍为阳性 ;所有阳性者均来自广州、佛山、深圳 3地。结论 在广东省各地捕获的鼠形动物中 ,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 ,阳性者的地域分布似乎与广东省SARS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SPA ELISA法检测Rats类家鼠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的敏感性可能低于常规ELISA法 ,而检测阳性者与SARS冠状病毒接触或感染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福州市广州管圆线虫终末宿主的分布与感染状况。方法在9个县(市、区)以笼捕法将捕获鼠类鉴定后逐一解剖,查找寄生在鼠心、肺血管内的广州管圆线虫。结果共解剖鼠类1965只,广州管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3.69%(269/1965),除平潭县未查到感染鼠外,其他县(市、区)捕获的4种鼠类均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以褐家鼠的感染率最高为22.44%,黄胸鼠次之为11.76%。结论福州市除平潭县外均为广州管圆线虫自然疫源地,褐家鼠为主要终末宿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阳县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概况。方法 分析基础资料 ,同时调查鼠密度和鼠种构成 ,用IFA法检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鼠血EHF·VIg、鼠肺组织中EHF·V抗原以及EHF·V分离。结果 山区野外鼠密度为 1 3 .6 % ,居民区鼠密度为 1 0 .7% ,山顶野外中华姬鼠为优势种 ,居民区黄胸鼠为优势种 ;山脚野外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 ,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种。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 3 .7%。山顶野外鼠带毒率为 2 .3 % ,总感染率为 9.3 % ,山脚野外鼠带毒率为 7.4% ,总感染率为 7.4% ,居民区鼠带毒率为 6 .3 % ,总感染率为 8.3 % ,并在大足鼠阳性鼠肺中分离出一株EHF·V。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证实青阳县山区存在EHF疫源地 ,黑线姬鼠、社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