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7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进行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1例,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各6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和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分别为(3.25±0.93)cm、(2.08±0.61)cm,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术后15 d下肢周径差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76.67%,96.67%,预防护理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减轻术后下肢肿胀程度,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创伤性骨折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尤其老年人骨折后组织修复能力差,骨折后长期卧床休养,导致血流瘀滞,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1].我科2007~2010年共收治高龄下肢骨折患者144例,通过精心护理仅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296例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分为2组,给予对照组148例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148例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2组术后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 PTT)、纤维蛋白原( Fbg)、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生活质量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a PTT、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与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0. 27% 、4. 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下肢疼痛、 术后感染、便秘、压疮等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创伤性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100例下肢骨折患者,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针对静脉血栓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深静脉血栓、便秘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下床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下肢骨折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患者的下肢创伤以及外伤性瘫痪的患者数量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等置换术的普遍使用,很多下肢骨折患者在术后都形成了下肢的深静脉血栓,并且这种疾病的人数正呈现出逐年的增长。该综述简要分析了下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后引发深静脉血栓血栓的影响因素,并对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及治疗进展进行了具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应用彩色超声对116例下肢骨折患者在骨折后72h内、第7天、第21天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筛查,发现血栓者3周后复查。116例中,72h内共检出血栓形成患者31例,检出率26.7%,第7天和第21天新发现血栓形成患者3例和1例,3周内累计共检出血栓形成患者35例,总检出率30.2%。提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骨折后早期多次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下床时间、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1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7%(2例),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3%,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3,P=0.024〈0.05)。2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3.7±2.2)h比(2.8±1.0)h,(18.1±2.9)h比(2.1±0.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依从性及出院患者复诊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95.3%)明显高于对照组(8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针对43例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术后护理分析,总结预防方法及治疗过程的护理措施。结果:8例临床治愈,5例失访。结论:对剖宫产患者早期合理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以往研究发现,动脉硬化性疾病和静脉血栓性疾病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原发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 vein thrombo-SIS,DVT)患者中,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ndothelial depend-ent vasod.lation,EDV)减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厚[1-2].在继发性下肢DVT患者中,研究者没有发现颈动脉IMT增厚,据此认为继发性DVT不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3].而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才是动脉硬化的起始步骤,是动脉硬化的最早期表现,继发下肢DVT和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运用超声检查肱动脉EDV来代表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研究急性继发性下肢DVT和早期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最佳给药途径及其护理。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2例,随机分为A组为试验组,经患肢足背静脉穿刺,踝关节上阻断浅静脉后,用微量输液泵注入中等量的尿激酶;B组为对照组,经上肢周围静脉途径给予同剂量尿激酶,用药1周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愈28例,治愈率为90.3%。对照组治愈21例,治愈率为67.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后者为18.4d,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阻断浅静脉后的患肢给药作用更为迅速,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陕西医学杂志》2020,(4)
目的:探究下肢创伤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折部位、合并症、创伤至手术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ASA分级、补液量、D-二聚体(D-D)水平、DVT发生时间、位置及首发症状等资料。分析影响健侧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511例患者健侧DVT发生率为4.89%,主要发生于创伤3 d后(24.00%)和术后3 d(48.00%)内,以远端血栓为主(80.00%),疼痛或伴发热和肿胀发硬为其首发临床症状。患者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术后1 d D-D水平均是影响健侧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具有较高DVT发生风险,疼痛或伴发热和肿胀发硬为其首发临床症状,年龄、骨折部位、创伤至手术时间、术后1 d D-D水平均是影响健侧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围术期管理,预防DVT发生。 相似文献
18.
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6年妇科手术304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6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原发病多为盆腔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为最佳.治疗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中老年、肥胖的肿瘤患者,子宫切除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主要原因,以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分析50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50例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患者中,65岁以上者占60%;卧床2~4周者的发病率最高;伴发疾病中以高血压、高血脂最常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患者的vWF、GMP-140、F1 2含量、PAI-1活性均明显升高,而AT活性、总PS含量、PC活性、PLg活性均明显降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0.001).结论高龄、卧床及血液的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LDVT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应对高龄、长期卧床及存在高凝状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给予必要的抗凝、抗血小板、溶栓药物及早期康复锻炼等预防性措施,以防止L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经导管局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下肢静脉血栓163例病人的观察及护理。结果治疗效果良好,有效率100%,无严重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局部溶栓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术前细致的心理护理,严密的病情观察;术后认真做好溶栓导管的护理,抗凝溶栓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高度重视可能产生的出血、感染等不良作用,及时发现早期处理,才能确保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