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调查与分析苏州市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了解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现状,提出缓解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的措施。方法:对苏州市5家大型医院的530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共有9个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在多个人群特征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医务人员职业压力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岗位、科室、职称、工作时间、医院类别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影响医务人员职业压力表现为医疗风险压力突显,职业价值认同动摇;政府社会支持不足,医患理解互信缺乏;任务过重成长受限,管理不力效率低下。建议政府增强调整应变,切实履行政府职能;社会加深理解互信,共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优化内部管理,充分履行社会责任;医务人员坚定职业信仰,积极多元应对压力。  相似文献   

2.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以及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在精神和心理上承受这巨大的压力.甚至产生了一些与职业不协调的负性心理.既影响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影响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也影响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医院管理中,注重医护人员和谐心理的建设,对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重塑医务人员“大医精诚”的社会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传染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方法 分析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物理性的;生物性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护士自身的原因及不可预知性等方面.结果 职业暴露常发生在治疗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大多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医院防护措施简陋、医护人员对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洞察力及护理工作的琐碎繁忙有关.结论 医院、科室应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正确认识职业暴露,树立安全意识,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和自身防范意识,了解护士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要提高护士心理的承受能力和专科专业技术水平.医院还应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医护人员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尽量减少职业暴露的机会,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加强医疗职业精神建设与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关联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收集2013年陕西省宝鸡市三甲医院患者对医生医疗职业精神反馈意见的数据,分析医生履行职责情况及为民服务情况与提高服务质量的关联。结果职业责任感、医患诚信度、医生给予病人帮助、医疗收费、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与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有关联。结论医院重视人文素质培养,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院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急诊科是医院里的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处于医院"生命通道"首要岗位,突发事件多、病情重,病种复杂、医患纠纷多等诸多因素导致急诊医护人员承受巨大压力.应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为之减压,以提高医护人员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吴燕 《中外医疗》2010,29(31):141-141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病人在就医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医疗质量、技术水平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所面临的责任和风险逐渐增多,医疗纠纷也相应增加,如何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满足病人的需求,已是很多医院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组研究主要对消毒供应室实施集中管理后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有效实施措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研究以本院消毒供应室为研究对象,在实施集中管理的机制下,针对科室工作的各方面提出优质护理措施。结果消毒供应室在实施集中管理后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医院门诊、病房、手术室等各个科室对于医院消毒管理的满意度显著升高,表明医院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的优质服务模式,能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产生、减轻各科室的负担,.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了医患纠纷事故,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患者是医疗消费的主体,有着获得疾病的康复和各种医疗服务提供的需求.护士职业技能、工作态度、服务质量以及护理管理工作,最能直接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准,直接影响着医患关系.队伍建设,夯实高质量护理工作的基础.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全程服务病人的治疗活动,给予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照顾,才能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从而促进医院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曲  刘旭  孟开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223-231
背景 当前,我国医护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尤其是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重症患者前来就诊,使得相关医护人员、特别是青年医护人员的工作负荷和工作压力过大,职业倦怠现象更加严重。目的 分析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医院管理者对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进行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8—10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随机抽取北京市5家三级甲等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年龄<35岁的674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74份,收回有效问卷663份,有效回收率为98.4%。调查问卷由一般信息调查表和职业倦怠量表组成。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63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情感衰竭维度得分22(0,54)分,去人性化维度得分6(0,29)分,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31(0,48)分。根据M氏常模与杭州地区护士常模对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进行评价,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63名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检出率为65.0%(431/663),其中轻度倦怠、中度倦怠、重度倦怠分别有224名(33.8%)、129名(19.5%)、78名(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生活压力、科室、月收入、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情感衰竭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去人性化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科室、工作要求、职业喜爱程度是重度个人成就感低的影响因素;心理减压培训、职业喜爱程度、伴随疾病数量是重度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北京市在职青年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呈现较高水平,建议医院管理部门对青年医护人员开展系统的职业认同和专业自我概念等职业价值观教育,定期组织心理减压培训和文体锻炼活动,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0.
心理压力又称心理应激、心理紧张。它是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所出现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随着不断发展的医疗事业,社会及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服务要求也不断的提高,医患关系紧张,尤其是儿科,因为儿科工作有其特殊性。本文认为儿科医护工作者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儿科疾病特点、工作环境的特殊性、紧张的医患关系、工作繁重,人力资源不足,这必然会造成儿科医护人员情绪不稳及不良的心理状态,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所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缓解这种压力,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医疗的要求,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护士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从3所省市级医院随机抽取495名各科临床护士。采用MBI-GS、EPQ-RSC和OSI-R 3个量表对护士工作倦怠、人格特征、职业紧张和应对资源进行测量。结果外科和内科护士的工作倦怠高于其他科室护士(P〈0.05);低年龄护士的工作倦怠感较强(P〈0.05);学历越低的护士其专业低效能感越强(P〈0.05);不同人格特征护士的工作倦怠感不同(P〈0.05);职业紧张和应对资源的性质不同对护士工作倦怠的影响也不同。任务过重、责任感、任务不适和自我保健等是导致衰竭的主要预测变量(P〈0.05)。任务不适、任务冲突、责任感和自我保健是导致消极怠慢的主要预测变量(P〈0.05)。专业低效能感的主要预测变量为任务不适、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P〈0.05)。结论降低或保持适度职业任务量、职业责任感,明确工作要求和工作角色与职责,丰富业余生活、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与理性处事能力是预防护士工作倦怠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压力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及与压力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Maslach倦怠量表(MBI-GS)和职业压力指标问卷(OSI-2)中的压力源分量表对192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41.7%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有36.6%的被试者有一定程度的情感疏远;40.6%的被试者没有职业效能感。(2)性别和受教育程度与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相关;年龄和婚姻状况与职业倦怠没有显著相关。(3)工作负荷对情绪衰竭具有正相关作用;人际关系对情感疏远具有正相关作用;日常烦忧、管理角色对职业效能具有负相关作用。结论部分医务人员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而不同来源的压力源对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具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华新区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0名深圳龙华新区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SS评估所有被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情况,根据评分情况分为职业倦怠组与正常组,采用医患关系量表DDPRQ-10进行评分,并讨论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性。结果:49.2%(246/500)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总评分高于临界值,情感衰竭、玩世不恭评分较临界值略高,成就感低落评分略低于临界值;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工种均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有关(P<0.05~P<0.01)。职业倦怠组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客观行为、医务人主观感受、客观行为与主观感受结合3个维度及总医患关系评分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与医患关系各维度评分均正相关(P<0.05)。结论:加强医护人员思想教育,缓解工作中的厌烦情绪,规范病人及家属行为,是医院解决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医生工作倦怠及其与职业紧张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于2010年10月至11月随机抽取辽宁省具有代表性的3个大、中、小城市的6所综合医院工作6个月以上的373名医生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应用工作倦怠问卷(MBI-GS)测量医生的工作倦怠,应用工作内容问卷(JCQ)和付出-回报失衡问卷(ERI)测量医生的职业紧张。结果 医生工作倦怠平均得分情感衰竭为11.80±6.94、消极怠慢为6.22±5.45。按照多元回归分析标准化系数的顺序,影响医生情绪衰竭的职业紧张因素依次为:外在付出、内在投入、决策自主、心理要求;影响消极怠慢的因素为:外在付出、回报和内在投入。结论 医生职业紧张对工作倦怠有显著影响,应降低医生职业紧张程度,改善医生的工作倦怠,提高其生命质量及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耳鼻喉科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辨识程度、处理方式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方法: 采取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10所医院耳鼻喉科医务人员78人作为研究对象,用自编《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辨 识程度现状与处理方式调查问卷》收集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对精神疾病的认知辨识程度及医患关系体验等信息。 结果:受访医务人员对除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之外的其他精神疾病关注度较低,对精神疾病患者态度消极,存在 害怕心理,并避免与其过多接触。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认知辨识程度越低,对精神疾病患者正确处理的可能性越 低(P<0.001)。医务人员认知误区与其遭受患者或家属辱骂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医务人员的学历 (P=0.031)、所在医院级别(P=0.038)是其对精神疾病认知辨识程度的影响因素。结论:耳鼻喉科医务人员对除抑郁 症、精神分裂症之外的其他精神疾病关注度较低,且存在处理精神疾病态度消极,处理方法以回避为主等问题。耳鼻 喉科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认知辨识程度低下可能是导致耳鼻喉科医患矛盾较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县级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饶荣  刘俊英  高永华 《西部医学》2010,22(8):1565-1567
目的调查县级医院护士群体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向遂宁地区3家县级医院的350名在岗执业护士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包括Maslach倦怠量表-服务行业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MBI-HSS)和相关因素两大部分,其中相关因素包括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工作量、工作满意度、工作难度5类。对调查采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以工作倦怠3个维度的分值为应变量,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工作量、工作满意度和应付方式3类变量被多次和优先引入方程。结论县级医院的护士均存在工作倦怠,工作量、工作满意和应付方式是影响她们工作倦怠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已越来越关注职业倦怠,而医护人员因为其职业特点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本文介绍了我国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儿科护士职业压力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抽取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80名儿科护士进行调查。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身心健康自评量表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工作压力均分在76.11±13.19,其中以病人护理和管理及人际关系维度得分较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分在71.54±42.42。儿科护士大多都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护士社会支持以主观支持得分最高;儿科护士职业压力、应对方式、对支持利用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均有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 儿科护士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压力;职业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医师工作倦怠与职业紧张和应对资源的关系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医师工作倦怠与状及职业紧张、应对资源对医师工作倦怠的影响。方法从3所省市级医院随机抽取561名各科临床医师,采用MBI—GS和OSI—R对其工作倦怠、职业紧张和应对资源进行测量.结果外科、内科医师的工作倦怠高于其他临床科室(P〈0.05);0-40岁的医师衰竭得分最高(P〈005);业低效能感随年龄的增高而下降、随学历的增高而增高僻〈0.05);职业紧张和应对资源的性质不同对医师工作倦怠的影响也不同,衰竭的主要预测变量有任务过重、责任感、工作环境、娱乐休闲和自我保健等(P〈0.05),消极怠慢的主要预测变量有任务不适、任务过重和责任感等(P〈0.05),专业低效能感的主要预测变量为任务不适、社会支持和理性处事等(P〈0.05).结论降低或保持适度的职业任务量、职业责任感,明确职工工作要求和工作中的角色与职责,丰富其业余生活、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与理性处事能力是预防医师工作倦怠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精神科医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其对精神医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精神科医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和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问卷法对住院精神科医师倦怠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精神科医师的工作倦怠总体情况比较严重;职业倦怠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1~35岁年龄段者的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中年员工的倦怠水平比较高;精神科医师的职业倦怠水平与社会支持水平呈现显著相关;精神科医师的应对与工作倦怠有显著相关。结论:精神科医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为更好地提升其职业稳定性,需要从综合化的角度关注精神科医师的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其社会支持水平,并从医学教育的角度进行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