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兔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一氧化氮含量变化。方法取健康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二纽,对照组A组4只,损伤组B组20只,B纽兔子双眼作视神经损伤模型后,分别于造模后第一、三、七、十四、二十一天随机处死4只兔子,造模后第一天处死A组4只兔子。检测视网膜一氧化氮含量及凋亡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结果视神经损伤后一氧化氮含量增高,凋亡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数增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在视神经损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艳华  王东武  吴楠  刘东宁  王一 《重庆医学》2006,35(24):2231-2232
目的观察视神经损伤后Rock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方法取36只成年Long Evans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正常,视神经损伤1、3及7d组共4组,每组9只,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研究Rock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变化;western blot分析统计Rock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及视神经损伤后1d,Rock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层;3d分布于RGCs及内丛状层;7d分布于RGCs、内丛状层、内核层及外丛状层。western blot示:视神经损伤后3、7d,Rock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1~0.05)。但7d表达量最高。结论视神经损伤可显著增加Rock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及分布范围,它在视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物质(P substance,SP)对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和分泌炎性因子TNF-α、IL-1β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施加SP刺激后分别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mRNA和蛋白的表达,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分泌的变化.结果10-7mol/L SP的作用下,星形胶质细胞GF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0~72 h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SP在10-9~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分泌TNF-α、IL-1β(12 h),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但IL-1β在SP 10-6mol/L作用组下降,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P刺激下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分泌炎性致痛因子TNF-α、IL-1β增多,表明周围慢性疼痛可能通过致痛递质SP介导下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引起脊髓中枢神经炎性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1β和TNF-α mRNA在大鼠实验性骨关节炎软骨表达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采用Hulth法制作大鼠膝关节0A动物模型,于术后8周取标本并观察关节软骨形态,RT—PCR技术检测mRNA表达。结果0A模型侧关节软骨的IL-1β和TNF-α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侧。结论OA软骨中存在IL-1β和TNF-α 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是OA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手术时机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视神经外伤后视网膜形态的变化,了解外伤性视神经损伤的手术时机与疗效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建立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和不同时间减压动物模型,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视网膜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RGCs相对体积数密度(体密度,Vv)为0.072,小细胞所占比例为49.5%,视网膜厚度为108.9μm,节细胞以内层的厚度为19.5μm;48h减压组RGCs体密度为0.052,小细胞占比例为66.8%,视网膜总厚度为101.9μm,节细胞以内层厚度为16.9μm;14d减压组RGCs体密度为0.042,小细胞占比例为76.4%,视网膜总厚度为96.5μm,节细胞以内层为15.5μm。【结论】48h减压较14d减压可以较好的保存RGCs和视网膜的形态,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后应该尽早解除周围因素对视神经的压迫。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视神经夹挫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形态学及其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大鼠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动物分别于损伤后1、3、5、7、9、14、21d处死,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神经组织及RGCs的动态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目明显下降,14d内降低速度较快,14d后下降速度减慢;与正常大鼠视网膜相比,GFAP表达明显增加,伤后7d达峰值,14d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RGCs数量减少是其视功能下降的病理基础之一,视网膜Muller细胞GFAP表达增加是Muller细胞损伤修复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视网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表达变化.方法 制作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模型,于损伤后1、2、3、5、7、10、14 d收集视网膜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测定损伤组(n=28)、假手术组(n=28)和正常对照组(n=12)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SDF-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各时间点,损伤组视网膜组织中SDF-1α蛋白和mRNA的表达较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均在损伤后第5天出现峰值.伤后14 d,损伤组视网膜组织中SDF-1α蛋白及mRNA仍维持在高表达状态.结论 视神经部分损伤后SDF-1α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出现上调,并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视神经损伤后RhoA在大鼠视网膜中的分布及表达变化.方法 将36只成年Long Evans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视神经损伤1、3、7 d组,共4组,每组9只,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RhoA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变化;用Western blot分析统计RhoA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及视神经损伤后1 d,RhoA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层;3 d分布于RGCs及内丛状层;7 d分布于RGCs、内丛状层、内核层及外丛状层.Western blot示:视神经损伤后1、3、7 d,RhoA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0.01,P<0.05),但7 d表达量最高.结论 视神经损伤可显著增加Rho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量及分布范围,它在视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伤、肿瘤、炎痒和缺血均可造成视神经损伤,从而导致患者视力严重受损。视神经损伤后大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ganglion cells,RGCs)继发死亡,是不可逆视觉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减缓或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继发死亡是有效治疗视神经损伤和促进视觉功能恢复的基础。最近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保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相似文献   

10.
罗云  吕恩  张敏  简道林  王顶鸣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5):456-458
目的观察关节炎疼痛对大鼠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20只,150—18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右后踝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左后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制备单发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4周后用屈关节疼痛试验评分法测定关节炎疼痛行为学变化,取腰段脊髓,ELISA法测定脊髓中IL-1β和TNF-α含量。结果实验组屈关节疼痛试验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IL-1β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关节炎疼痛时脊髓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提示脊髓促炎性细胞因子与关节炎疼痛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免视神经损伤后Nogo受体在视神经及视网膜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兔球后视神经钳夹伤模型,动物分别于损伤后3,7,14d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ogo受体在视神经及视网膜的表达变化。结果视神经损伤后3d,Nogo表达上调,视神经和视网膜均可见Nogo-A表达,其吸光度值分别为(45.3±1.3)×10^-3,(10.7±1.6)×10^-3,至损伤后7d,阳性反应达最高峰,吸光度值分别为(138.3±2.1)×10^-3,(29.4±3.3)×10^-3,至损伤后14d,视神经阳性反应下降,视网膜未见明显阳性表达。结论视神经损伤后,视神经及视网膜均可见Nogo-A阳性表达,且阳性表达随时间后延呈上升趋势,说明Nogo-A在抑制视.神经损伤后轴突再生的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视网膜的病理变化,比较视神经管减压术和激素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 建立兔管内段视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等技术,观察神经损伤后,经视神经管减压术、地塞米松、视神经管减压术+地塞米松治疗14d后,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及GAP-43的表达。结果 视神经损伤1d后,RGCs平均记数轻度下降;损伤3,5,7d时,RGCs数分别为对照组的84.48%,72.23%,57.46%;14d时,节细胞仅有15.43%存活。损伤后3d,视网膜切片中可见GAP-43表达阳性的细胞;伤后5d阳性细胞增多;伤后7d阳性细胞数和积分光密度值达最高峰;伤后14d阳性细胞数下降。经手术减压、激素治疗、激素+手术治疗后,RGCs存活率分别为36.01%,32.78%,56.98%.结论 管内段视神经损伤后RGCs出现渐进性退变,数量逐渐减少;视神经管减压术和激素对管内段视神经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采用单一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研究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内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方法3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通过结扎大鼠左颈总动脉1 h,然后再灌注,检测1、6、12、24、48、72 h各组大鼠视网膜内的细胞凋亡.结果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主要出现于视网膜的神经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大鼠视网膜在再灌注6 h逐渐出现细胞凋亡,12 h逐渐增加,24 h细胞凋亡达到高峰,偶尔在外核层可见凋亡细胞.然后细胞凋亡逐渐减少,但是,到了术后72 h,仍然可见视网膜内有细胞凋亡.结论通过结扎颈总动脉,可以见到大鼠视网膜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而细胞凋亡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到了手术后72 h,损伤的视网膜尚未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神经生长因子对视神经损害的疗效.方法 腹腔注射二硫化碳致视神经损害的大鼠模型,给药组球后注射或肌内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每天一次,每周6 d,共计3周 , 空白对照组球后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治疗前后测定大鼠模式翻转 (FREP) 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结果 球后注射高剂量组大鼠在治疗10 d和20 d时各波潜伏时比对照组有显著缩短, 而球后注射低剂量组和肌内注射高剂量组大鼠于治疗10 d时FVEP各波潜伏时也显著缩短,肌内注射低剂量组大鼠于治疗20 d时FEP的P1和P2波潜伏时也显著或非常显著缩短.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视神经损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影响,为NGF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原代培养的胎龄17d SD大鼠胎鼠大脑皮质细胞,机械划痕法建立体外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通过细胞形态学、MTT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NGF的保护作用。结果培养10d的神经细胞行机械性损伤,神经细胞皱缩,突起消失,神经网络减少,胞浆内尼氏颗粒减少、溶解、消失,出现典型的DNA梯状断裂带;给予NGF后,NGF中、高剂量组倒置显微镜下及尼氏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结构损伤减轻;MTT比色法数值增高;DNA Ladder无梯状断裂带出现。结论NGF对创伤性脑损伤所致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视神经损伤后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 中JNK3、APP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对RGCs存活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APP野生型小鼠, 采用钳夹法建立视神经损伤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法检测造模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JNK3、APP蛋白的定位和定量表达变化, 比较损伤7 d后APP基因敲除组及其同窝野生型小鼠RGCs的存活数变化.结果 视神经损伤后,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JNK3定位于细胞浆, p-JNK则从细胞浆进入到细胞核中表达, APP定位于细胞膜、p-APP在轴突及细胞浆中均表达.同时, Western结果表明上述4种蛋白表达量在损伤1 d组比假手术组均升高 (P<0.01) .与APP野生型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数 (127.7±7.0) 相比, APP基因敲除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数 (147±7.0) 明显增多 (P<0.05) .结论 视神经损伤后, JNK3、APP蛋白的表达增多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存活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廖宇  刘金华 《医学综述》2008,14(7):967-969
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作为神经细胞的一种辅助成分,不仅对神经元起支持和营养作用,而且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及损伤修复起着积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视神经损伤后胶质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影响视神经的再生和髓鞘的形成。现就神经胶质细胞及其在视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