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24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宫颈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结果 240例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182例(75.83%),有淋巴结转移58例(24.17%);术前血红蛋白<110 g/L、FIGO分期Ⅱ期、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 cm是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且P<0.05);24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3.75%(201例),死亡率为16.25%(39例);术前血红蛋白<110 g/L、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且P<0.05)。结论术前血红蛋白<110 g/L、FIGO分期Ⅱ期、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 cm是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宫颈癌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则包括术前血红蛋白<110 g/L、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A2-IB1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8例行手术治疗的IA2-IB1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分期、肿瘤直径、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数值,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浸润情况、宫旁转移情况等,对宫旁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168例IA2-IB1期宫颈癌患者中9例发生宫旁转移,宫旁转移率为5.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血清SCC值显著升高、肿瘤肌层浸润深度>1/2肌层、脉管浸润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与宫旁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组织类型与宫旁转移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 cm、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是IA2-IB1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A2-IB1期宫颈癌患者宫旁转移率低,肿瘤直径>2 cm、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易发生宫旁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预测宫颈癌淋巴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宫颈癌患者的 MRI 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最大径、宫颈浸润深度、宫旁侵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肿瘤最大径>4 cm、宫颈浸润深度>1/2、存在宫旁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 均<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宫颈浸润深度、宫旁侵犯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上述宫颈癌原发灶 MRI 影像特征有助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分析同源盒基因A5(homeobox gene A5,HOXA5)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8-01/2021-12月于作者医院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宫颈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癌患者肿瘤组织中HOXA5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肿瘤组织学分类、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临床分期等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HOXA5在宫颈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且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OXA5表达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4.320,P<0.001);宫颈癌组织中HOXA5蛋白水平与患者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国际妇产科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FIGO)分期等临床病理特点相关(P均<0.05);宫颈癌组织中HOXA5蛋白水平、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FIGO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不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HOXA5基因在宫颈癌组织中低表达,HOXA5表达水平、患者淋巴结转移、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鳞癌手术治疗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后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的18例宫颈鳞癌患者与同期术后未发现复发转移的72例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和Kaplan-Meier方法生存率分析。结果 546例ⅠB~ⅡB宫颈鳞癌术后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18例,转移率约为3.3%。治疗前肿瘤直径≥4cm、髂总淋巴结阳性、脉管有癌栓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治疗前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2ng/L、宫颈浸润深度≥1/2和是否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2%(P<0.05)。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ⅠA-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217例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217例患者中,有44例盆腔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0.3%,其中发生闭孔淋巴结转移最高,转移率为16.1%。χ^(2)检验分析得出,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分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脉管有无浸润及宫旁有无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Ⅱ期、肿瘤≥4cm、宫颈间质浸润≥1/2、低分化、脉管阳性及宫旁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期Ⅱ期、肿瘤≥4cm、宫颈间质浸润≥1/2、低分化、脉管阳性及宫旁浸润容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建议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FIGOIa2~IIa期宫颈癌患者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后结局,探讨Ia2~IIa期宫颈癌的个体化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FIGOIa2~IIa期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切除术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24例宫颈癌患者,平均年龄43.7岁,手术时间平均192 min(110~285 min),平均失血量553 mL(200~1 400 mL)。29例(23.4%)患者出血超过800 mL,需要输血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46个月,随访期内共7例患者死亡,占5.65%(7/124),6例死于宫颈癌复发,1例死于未控。124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94.3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类型、宫旁浸润与预后相关(P<0.05)。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宫旁浸润、脉管浸润、宫颈间质深部浸润、肿瘤大小相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病理分型无关(P>0.05)。结论:年轻患者和有宫旁浸润的患者预后较差。临床分期晚、有宫旁浸润、脉管浸润阳性、有宫颈深部间质浸润、肿瘤≥4 cm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应实施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进行分层分析,为评估患者预后和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86例ⅠA~ⅡB期宫颈癌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86例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影响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P=0.001),间质浸润(P=0.006);影响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病理类型(P=0.027),宫旁浸润(P=0.067);无宫旁浸润的宫颈鳞癌患者预后最好。结论在ⅠA~ⅡB期宫颈癌中,其前哨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是最易受累的区域,其次是髂内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因素,研究影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并进行预后评估,可以为其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徐春玉  米雪  于亚妮  路攀  苗劲蔚 《北京医学》2016,(11):1147-1149
目的 分析ⅠB1~ⅡA2期宫颈癌的宫旁转移率及其相关因素,探讨宫颈癌ⅠB1~ⅡA2期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1999-2015年经手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宫旁浸润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宫旁转移率为4.92%.多因素分析提示宫颈浸润深度(OR:3.095,95% CI:1.324~7.235,P=0.009)、淋巴结转移(OR:3.929,95% CI:1.863~8.290,P=0.000),肿瘤大小(OR:2.446,95% CI:1.167~5.129,P=0.018)是宫旁浸润的独立危险因素.肿块直径≤2 cm且淋巴结无转移的患者宫旁浸润率为0.89%.结论 宫颈癌ⅠB1~ⅡA2期宫旁转移率较低,肿块直径≤2 cm,宫颈浸润深度<1/2并且淋巴结阴性患者可考虑实施损伤较小的手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但仍待大样本随机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与术前血清学指标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及活检病理联合对早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初次手术的宫颈癌患者307例,按术后病理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81例和未转移组226例,比较2组患者的MRI淋巴结短径、肿瘤直径、间质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和阴道受累,术前血清学指标以及病理特征。分析联合诊断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RI淋巴结短径大、MRI肿瘤直径大、MRI间质浸润深度>1/2肌层、MRI宫旁浸润、术前SCC-Ag水平升高和脉管浸润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MRI淋巴结短径、术前SCC-Ag水平、NLR诊断宫颈癌LNM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6、0.711、0.63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8.50 mm、2.55 ng/mL、1.90,灵敏度分别为0.654、0.593、0.593,特异度分别为0.881、0.757、0.642;MRI淋巴结短径联合SCC-Ag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MRI淋巴结短径、术前SCC-Ag水平、NLR三者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3。多指标(术前SCC-Ag水平、MRI淋巴结短径、肿瘤直径、间质浸润深度、宫旁浸润以及脉管浸润)联合诊断宫颈癌LN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6。  结论  影像学检查与血清学指标和临床病理特征联合可以提高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82-85
目的探讨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6月~2013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0例宫颈癌患者,取其经手术切除癌组织70例和配对癌旁组织标本7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分析法检测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分析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肿瘤大小、颈深部间质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及肿瘤分级程度)的关系及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因素分析。结果 MSP检测发现宫颈癌组织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为38.6%,未甲基化为43例(61.4%),而正常宫颈组织未见甲基化;宫颈癌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年龄、肿瘤大小、颈深部间质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FIGO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70例宫颈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与年龄、肿瘤大小及颈深部间质侵犯无关,但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及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有关,其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者5年生存率为66.7%,未甲基化者的5年生存率为8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和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为本组宫颈癌患者预后独立因素。结论 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宫颈癌中高表达,且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预后有关,可作为宫颈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于宫颈癌分期、宫旁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84名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MRI分期、临床分期以及手术病理分期来判断MRI分期在宫颈癌分期的准确性,以及判断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MRI对于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为82.1%;MRI对于判断宫旁转移的灵敏度为78.3%,特异度为95%,准确率为90.5%;MRI对于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 3.3%,特异度为97.0%,准确率为82.1%。结论 MRI宫颈癌分期优于临床分期,且在判断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ilva分型模式在浸润性HPV相关性宫颈腺癌(HPV-associated endocervicalnadenocarcinoma,HPVA)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病理科诊断为浸润性HPVA病例95例,应用Silva分型标准重新分类,比较SilvaA、SilvaB、SilvaC3种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根据病例资料和随访情况,估计生存率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1)SilvaB、C亚型与SilvaA亚型相比,肿瘤直径大、肌层浸润深度深、分化差、FIGO分期晚、危险分级级别高,出现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的比例较高,术后辅助治疗亦较积极(P <0.05),而在年龄、淋巴脉管侵犯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2)SilvaA型、SilvaB型5 a总体生存率、5 a无病生存率均高于90%,而SilvaC型显著低于50%(P <0.05);(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盆腹腔淋巴结转移(HR=12.602,95%CI:2.722~58.333)是影响浸润性HPVA患者OS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杨学荣  刘晓芳 《西部医学》2011,23(11):2178-2179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AIT)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7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3例,观察组予1~2个疗程经动脉NAIT后,行根治性手术;对照组术前未接受NAIT,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的变化,记录NAIT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理特征。结果观察组患者中CR 4例,PR 22例,有效率7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标本病理检查比较: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6.09%和29.58%,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宫颈肿瘤的深肌层浸润分别为53.62%和67.61%,宫旁浸润分别为2.90%和1.41%,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癌术前行NAIT可缩小肿瘤大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B~ⅡA期宫颈癌治疗方法及预后影响相关因素。方法:选择1999年1月~2004年7月间在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98例,对其临床、病理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至2008年12月。结果:随访期内,共20例患者死亡,均死于宫颈癌复发,占20.4%(20/98),2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占2.04%(2/98)。98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85.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宫旁浸润、脉管浸润、淋巴转移与预后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转移、术后放疗因素对宫颈癌的预后有影响(P〈0.05)。结论:年龄、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转移、术后辅助放疗是影响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理分级、宫旁浸润、淋巴转移等因素,实施个体化综合性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Despiteremarkableadvancesinscreening,cervi calcancerisstilloneoftheleadingcausesofcancerinwomenworldwide,andisaleadingcauseofmorbidity andmortalityinwomenindevelopingcountries[1,2].Whilethesearchfortheoptimummanagementofpa tientswithearlycervicalcanceriss…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基因2(metastasis tumor-associated protein 2,MTA2)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子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MTA2蛋白及mRNA在子宫颈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及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同时综合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数据对子宫颈鳞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MTA2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30.0%,73.4%,且其表达水平与宫颈癌国际妇产科协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MTA2 mRNA 在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0.437±0.028,0.737±0.102,1.172±0.068,且其表达量亦与宫颈癌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MTA2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无瘤生存期分别为(23.19±1.87)和(39.57±3.16)个月,经log-rank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无瘤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25,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预后分析显示,MTA2蛋白表达水平、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为宫颈癌有效的独立预后指标(P<0.05)。 结论:MTA2的高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进展及转移有关;MTA2蛋白表达水平、FIGO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宫颈癌预后的3个相对独立的因素;MTA2有可能成为判断宫颈癌患者进展及预后的一个新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A staging error can lead to a treatment failure i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diseases. The actual progression of endometrial carcinoma was postoperatively examined in twenty patients with clinical stage II disease classified by FIGO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criteria. In seven of 20 patients (35%), extrauterine lesions were revealed at surgery. These seven stage-up tumors included three grade 3 endometrioid cancers, three 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s (UPSC) and one grade 2 endometrioid tumor with deep myometrial invasion. The sites of the extrauterine lesions were determined. The grade 2 cancer was associated with parametrial invasions and positive pelvic lymph nodes. One grade 3 endometrioid tumor and two UPSCs had positive periaortic lymph nodes. Omental involvements were revealed in one grade 3 cancer and two UPSCs, indicating that the pattern of spreading of endometrial cancer with a malignant histology is similar to the spreading of ovarian cancer. Since the both endometrium and ovarian surface epithelium have a common histologic origin in the early embryonic stage, a similar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umors are suggested. From the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a radical hysterectomy with periaort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omentectomy and peritoneal washing cytology be performed for endometrial cancer with a malignant histology or deep myometrial invasion to obtain the actual staging which is necessary for maximal curative pot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