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部外科术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致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2例通胸外科患者术后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情况。以疾病种类、置管位置、置管种类为主要观察指标,分析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结果:452例患者中,发生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患者有32例,发生率为7.08%,居术后并发症首位。其中,疾病种类和置管位置与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有直接关系(P=0.001)。食管癌(2.8)及头臂静脉(3.0)置管导致血栓发生可能性最大。结论:食管癌患者及头臂静脉置管导致PICC相关血栓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对于不同疾病种类的患者选择合适穿刺部位是预防PICC血栓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38-41
目的探讨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行PICC的患者达1100例,选择其中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上肢静脉血栓分为血栓组22例与非血栓组58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结果(1)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高,口服抗凝剂的患者血栓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糖尿病、NRS 2002≥3分、APACHEⅡ评分≥8分、有PICC置管史、有化疗史、有导管堵塞、有导管相关感染、置管后导管移位、TG升高、TC升高、D-二聚体升高是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口服抗凝剂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长期卧床PICC置管患者,应注意预防血栓形成。在PICC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以降低相关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老年患者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导管留置时间下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患者PICC置管后血栓并发症的预防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老年病房住院并进行PICC置管的393例患者,对其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血栓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3例中50例(12.72%)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并发症;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与导管留置时间和年龄并无直接关系(P>0.05);将血栓组和非血栓组的血栓发生危险因素进行比较,两组之间的静脉血栓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在老年患者中仍有较高的发生率;静脉血栓病史是预测老年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验证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预测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静脉血栓栓塞风险的有效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到2017年150名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一般资料、置管资料。将确诊已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肿瘤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肿瘤类型相同采用1∶4配对方法,选取同期留置但未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对2组患者分别评分并记录。比较Caprini评分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分级和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病例组患者Caprini风险评分(7.720±1.768)高于对照组(6.220±1.097);病例组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组评分≥7分以上的患者比例高达7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以Caprini风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严重肺部疾病(OR=5.539,95%CI=1.799~17.053,P=0.003)、其他高危因素(OR=6.987,95%CI=2.105~23.196,P=0.001)、血栓史(OR=24.735,95%CI=3.624~168.822,P=0.001)3个因素是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且随着评分的增加,患者发生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肿瘤患者PICC相关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钦领  王杨  代会  葛丽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10):1637-1640
  目的   分析重症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导管堵塞的危险因素,建立客观的临床预警工具。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21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458例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ICC导管堵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R软件建立关于导管堵塞的临床预警工具。   结果   研究共纳入458例重症患者,其中导管堵塞组患者57例(12.4%),非导管堵塞组患者401例(87.6%)。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体重指数(OR=1.084, 95% CI:1.043~1.126)、PICC管留置时长(OR=1.045,95% CI:1.018~1.073)、PICC管静脉高营养(OR=3.025, 95% CI:1.305~7.014)及PICC管输血(OR=2.773, 95% CI:1.151~6.683)是导管堵塞的独立预测因子。Bootstrap法和校准曲线分析的结果显示,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导管堵塞临床预警工具的预测能力较强且稳定。   结论   重症患者PICC导管堵塞风险不容忽视,基于模型进行堵管风险的预判并为避免人为叠加堵管危险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行中心静脉置管(CVC)的412例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彩超诊断结果,将其分为CRT组(n=103)和非CRT组(n=309);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静脉血栓史、近期手术史、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感染、生活自理能力障碍、置入静脉、穿刺方法、导管材料、置管前D-二聚体、APTT、使用抗凝药物、血栓传统预防等因素分布;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T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血液透析患者CRT发生率为25.00%(103/412)。多因素结果显示,影响血液透析患者发生CRT的危险因素包括静脉血栓史(OR=3.732)、近期手术史(OR=2.869)、糖尿病(OR=3.600)、感染(OR=5.960)、生活自理能力障碍(OR=6.780)、传统穿刺法(OR=3.699)、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OR=4.246)、无传统预防(OR=4.491)等。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具有较高的CRT发生率,且多数是无症状性CRT患者;根据以上高危因素,进行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CRT,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CRT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8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行PICC的患者1 008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对患者进行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风险评估,统计分析相关危险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 008例患者共计45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4.46%;15例发生相关血流感染,感染率为1.49%。对于不同导管留置时间的患者,其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静脉和FIB含量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长时间的PICC导管留置是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行PICC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中患者的凝血指标、穿刺静脉的选择对血栓发生影响较大,长时间留置PICC是导致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行PICC患者血栓和相关性血流感染并发症的认识,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有预见性的分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药物预防和分级护理措施来降低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发生有症状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特征和血栓发生相关因素,为PICC相关性血栓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403例进行PICC置管的血液肿瘤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发生有症状的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有9例患者发生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2.2%,8/9发生在置管后3周以内。除对合并导管源感染或完全堵塞的患者拔管外,保留导管的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抗凝治疗后血栓症状缓解。结论 PICC置管为血液肿瘤患者局部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如无合并感染等并发症可予保守治疗,LMWH抗凝治疗可以使血栓再通。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76-79+83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PICC的患者10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例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为血栓组,975例未发生血栓形成为非血栓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多因素分析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血栓组静脉内经显著低于非血栓组,导管尖端位置于上腔静脉上2/3比例显著高于非血栓组,肿瘤比例显著高于非血栓组,合并糖尿病、有PICC置管史、化疗史、血栓史比例显著高于非血栓组,D-二聚体(D-Dimer,D-D)显著高于非血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导管尖端位置、糖尿病、D-D水平是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静脉内径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影响PICC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工作中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提高警惕,注意监测上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PA)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发表的研究资料.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相关研究,采用Revman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63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计病例11 296例.其中30篇文献调查了VPA与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的情况,合并效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6,95%CI:0.75~1.23,P>0.05).16篇文献分析结果显示采用VAP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大于或等于1年的比例要高于采用PICC的患者(OR=27.17,95%CI:18.08~40.83,P<0.05).采用VAP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采用PICC的患者(OR=0.19,95%CI:0.16~0.22,P<0.01).11篇文献调查了VPA与PICC的生活质量,VAP组患者生活质明显高于PICC组(OR=8.53,95%CI:5.88~12.38,P<0.05).结论 在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中VPA留置时间更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患者生活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不同阶段上肢静脉血栓 的临床特征,并探讨不同阶段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对PICC置管化疗的3 142例肿瘤患者 进行跟踪调研、比较分析。置管后1~30 d出现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PICC-related UEVT)的患者为近期 血栓组(86 例),置管后31~210 d 出现PICC-related UEVT 的患者为晚期血栓组(68 例)。结果 154例发生 PICC-related UEVT,总发生率为4.90%。近期血栓组无症状血栓发生率较高(P <0.05),远期血栓组有症状血栓 发生率较高(P <0.05)。两组患者在有无临床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血栓静脉、 血栓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导管相关其他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者在PICC置管史、穿刺部位、穿刺静脉、导管/静脉直径比、置管长度、穿刺次数、送管次数 及导管尖端位置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近期血栓组多数患者发生PICC-related UEVT距离末 次化疗时间短,远期血栓组多数患者发生PICC-related UEVT距离末次化疗时间长。两组患者在手术、促血小板 药物使用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放疗、全肠外营养、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 化疗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抗凝、溶栓治疗后,近期血栓组静脉血栓分级情况优于远 期血栓组(P <0.05)。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PICC-related UEVT发生率随着置管时间的变化,表现出先高后低再 缓慢升高的变化趋势;置管后不同阶段发生的血栓特征及相关因素有差异,应针对差异性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以降低PICC-related UE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癌患者 PICC 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合理选择血管,术后严格按照 PICC 护理常规,防止PICC 置管并发静脉血栓。结果:经临床经验总结,正确操作,可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全面推广患者带管出院,定期来我院维护。结论:PICC 置管广泛用于临床,延长带管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于我院行PICC置管干预的288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置管后血栓形成情况分成血栓组(n=86)和正常对照组(n=202)。对两组年龄、性别、肥胖情况、基础疾病(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史、抗凝剂使用情况、既往血栓史或栓塞史、活动量、导管置入时穿刺次数、PICC专业护理人员干预情况、导管管径等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肥胖情况、吸烟史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每日活动量偏少(每日活动时间1 h)、导管管径大(≥5 F)、未接受PICC专业护理人员干预等是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ICC置管后血栓的形成同活动量、导管管径、合并糖尿病及专业护理关系密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唐怀蓉 《四川医学》2013,(11):1748-1749
目的 总结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0例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药物治疗、给予置管前后等护理.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均痊愈,无患者发生肺栓塞.结论 PICC后的临床专业、及时与有效的护理可减少PICC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几率,以及提高血栓发生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次使用颈内静脉置管血液透析患者53例,B超检测血栓形成情况并分析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病变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结果患者血栓发生率为52.8%(28/53)。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血栓形成比例均显著性增高,其优势比值分别为3.45(95%CI1.89—18.53),2.69(95%CI2.01~20.21)及2.87(95%CI2.83~15.36)(P〈0.05)。结论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血栓发生风险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旨在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的形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69例围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病例资料。根据置管相关血栓情况,分成血栓组(128例)和无血栓组(241例)。制作置管血栓危险因素调查表,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肿瘤种类、置管部位、预防性抗凝、活动度因素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分析对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结果 369例患者中128例患者发生了置管相关血栓,发生率高达34.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针对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护理,可预防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 结论 围术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易发生置管相关血栓,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置管部位、活动度是患者发生置管相关血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策略,以降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贾梅  李檬  陈秀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9):1288-1291, 1294
目的探究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02例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CRT发生率,分析病人的基线资料以及PICC置管情况并对CRT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CRT的发生率为31.37%,单因素分析显示,CTR组病人无抗血小板或抗凝史、吸烟史、感染、远处转移、骨髓抑制、穿刺点异常率、体质量指数、导管直径高于非CR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导管直径为 < 4-F/5-F、骨髓抑制、静脉炎、高体质量指数是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并发CRT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CRT好发于长期使用PICC的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群体,且吸烟、骨髓抑制、穿刺点异常、静脉炎和导管直径为 < 4-F/5-F是肝胆胰恶性肿瘤病人CR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