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对大脑特定皮质部位重复刺激,可能以半球间抑制、代偿等机制,实现神经可塑性。刺激频率、强度、刺激时长的灵活组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有不同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PMS)和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中重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共4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参加试验,将所有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PMS组(13例)和中枢组(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PMS组在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观察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脑卒中患者12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中枢组、外周组和联合组,每组32例。4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联合组增加非受累侧M1区低频rTMS和患侧上肢Erb点的rPMS治疗,中枢组增加低频rTMS和安慰性rPMS,外周组增加rPMS治疗和安慰性rTMS,对照组给予安慰性rTMS和安慰性rPMS。rPMS和低频rTMS治疗均为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定4组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同时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MA-UE、WMFT及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枢和外周组患者治疗后的FMA-UE评分[分别为(37.10±1.99)分、(28.10±3.15)分、(28.21±2.96)分]、WMFT评分[分别为(34.90±2.81)分、(26.87±2.79)分、(26.72±2.63)分]和MBI评分[分别为(69.55±3.67)分、(59.07±3.45)分、(58.90±3.79)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且联合组的FMA-UE、WMFT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中枢组和外周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TMS和rPMS均可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两种刺激方式联合使用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6.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8,(12)
目的研究重复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即刻影响。方法 2018年5月至8月,脑卒中患者14例行单次重复外周磁刺激,刺激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Tardieu量表(MTS)中的R1和R2、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刺激后,患者上肢FMA-UE评分有明显改善(t=-3.166, P0.01)。肩内收肌、肩后伸肌群、肘屈曲肌群、肘伸展肌群、腕屈曲肌群MAS评分均有改善(P0.05);MTS肩外展、肩前屈群、肘屈曲、肘伸展、腕伸展的R1均有改善(P0.05),肩外展、肩前屈肌群的R2均有改善(P0.05)。结论重复外周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有即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效果。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40)与对照组(n=40)。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行t DCS治疗,对照组行伪刺激。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采用Brunnstrom上肢和手分级、Fugl-Meyer评定(FMA)中上肢运动功能、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上肢和手Brunnstrom分级、FMA、ARAT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 DCS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正>脑卒中是导致功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仅有不足40%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后可以完全恢复功能~([1])。虽然目前康复治疗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依然是目前卒中后康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2])。目前认为脑卒中发生后,两大脑半球间兴奋性平衡被打破,非损伤侧皮质可经胼胝体抑制损伤侧皮质兴奋性,阻碍运动功能的恢复~([3—4])。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T-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周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使用"8"字形磁刺激线圈给予治疗组患者非受累侧皮层M1区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频率1Hz共1200个脉冲磁刺激,随后给予患侧上肢Erb's点iT-BS模式刺激共600个脉冲,刺激强度为能引起...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频r TMS治疗对于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作用,同时观察脑出血患者低频r TMS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7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n=39),治疗组(n=36)。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除常规康复治疗外,予健侧M1区低频r TMS治疗,每日1次,共20天。治疗前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FuglMeyer评分(包括上肢及下肢评分)、FIM、Berg评分。结果:(1)Fugl-Meyer评分:治疗后2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评分(特别是上肢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2)Berg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后Berg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FIM评分:2组患者在治疗后FI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升高,但是2组未显示显著性差异(P0.05)。(4)安全性:治疗过程中所有观察对象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结论:健侧M1区低频r TMS能明显提高卒中后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对上肢功能作用更显著,且治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RP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屈肘肌痉挛的治疗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伴患侧上肢肱二头肌痉挛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安慰性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测量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上肢部分评定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肘关节被动伸展时肱二头肌IEMG[分别为(24.7±12.5)μV?s和(32.3±13.7)μV?s]、上肢FMA评分[分别(46.3±6.9)分和(41.4±7.7)分]及MBI评分[分别为(63.0±11.0)分和(56.2±11.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重复性外周磁刺激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屈肘肌痉挛,有助于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兴的、安全高效的非侵入性康复治疗方式,现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康复领域。随着人们对磁刺激研究的逐渐深入,磁刺激的治疗部位已不仅仅局限于大脑,作用于外周肌肉、神经和神经根等部位的磁刺激模式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即外周磁刺激。本文对外周磁刺激在脑卒中后运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包括被动活动关节、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态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等治疗;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包括限制健肢的使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把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行为中。两组每天训练1 h,每周5 d,4周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明显,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Fang Data中关于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2年1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使用GRADE系统评价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11个RCT,376例患者。3个低质量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2~4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更好,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1.02,95%CI(2.56,19.47)],其余8个研究仅作相应的描述性分析。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尚不能确定。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时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9)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低频(1 Hz)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2014年12月~2015年12月,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高强度组(n=20)、低强度组(n=20)和对照组(n=20)。三组均给予常规康复,高强度组r TMS每天2次,低强度组每天1次,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每次10 min,共10 d。治疗前后采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高强度组患侧MEPs波幅,高强度组和低强度组FMA、M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高强度组明显优于低强度组(P0.01)。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低频r 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M1区可改善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多次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朱临潼;巩尊科;王蜜;王世雁 《临床与病理杂志》2017,37(6):1195-119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low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LF-rTMS)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联合组、rTMS组以及针刺组每组2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常规康复和LF-rTMS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LF-rTMS治疗,刺激部位为健侧半球的M1区(大脑运动皮质的上肢运动功能代表区),刺激频率为1.0 Hz。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上肢部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评分评价疗效。结果:rTMS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和WMFT评分分别为4.65±1.66,7.45±2.63和0.85±1.57,10.05±4.02,针刺组分别为4.45±0.89,5.80±1.74和0.6±1.23,6.75±2.07,联合组分别为4.60±0.75,13.55±2.56和0.95±2.06,8.95±3.90。3组治疗前后FMA评分和WMFT评分均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发现,治疗后rTMS组WMFT评分优于针刺组,FMA评分不优于针刺组;联合组FMA评分和WMFT评分均优于针刺组和rTMS组,组间差异具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合1 Hz rTMS可显著促进脑卒中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10)
执行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电生理技术,逐渐被用于探索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本文就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概况、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机制、其改善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临床应用和安全性等做一综述。临床研究表明高频刺激、低频刺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对执行障碍均有疗效。然而,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和最佳治疗方案尚无统一定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学及肌电学特征。 方法 选取3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和25例健康人分别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穿戴式微型传感器运动捕获系统和表面肌电技术采集受试者上肢前屈够物时的三维运动学数据和表面肌电信号,经处理后提取5个运动学参数,即躯干扭转度、肩关节活动度、运动速度、等张失稳度和等长失稳度,同时还对比分析肌电学特征,包括积分肌电值(iEMG)和肌肉做功比。将前屈够物过程分为前屈阶段和维持阶段,分别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屈阶段运动学参数和2个阶段的肌电参数,并分析实验组运动学参数与肌电参数间的相关性。 结果 ①实验组患侧躯干扭转度、等张失稳度和等长失稳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而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速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组在够物前屈阶段其偏瘫侧上肢斜方肌上部iEMG值明显大于对照组,而三角肌前束和肱三头肌iEMG值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肌中束和肱二头肌iEMG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肌前束/斜方肌上部做功比和三角肌前束/中束做功比均小于对照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做功比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够物维持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各肌肉iEMG值及肌肉做功比统计结果与前屈阶段一致。④躯干扭转度与斜方肌上部iEMG值呈正相关(r=0.359,P<0.05);肩关节活动度与三角肌前束iEMG值呈正相关(r=0.366,P<0.05);运动速度与三角肌前束iEMG值呈正相关(r=0.344,P<0.05)。 结论 脑卒中患者偏瘫侧上肢在够物过程中其运动学参数及表面肌电参数均出现异常特征性改变,上述指标可用于运动功能障碍定量评估及康复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