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按盲选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予徒手旋转胎头术,将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率、产伤率以及新生儿的1min和5min Apgar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产伤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新生儿的1min和5min Apga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旋转胎头术可以提高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和产伤率,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对促进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慧龄 《广西医学》2013,(4):479-481
目的观察镇痛分娩下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儿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初产妇226例,按照产妇是否愿意镇痛分娩分为两组,每组113例.观察组在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镇痛分娩的条件下,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儿枕后位;对照组在非镇痛的条件下,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儿枕后位.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为4.42%(5/1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9%(34/113)(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镇痛分娩下行徒手旋转胎头能促进产程进展,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妇产后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头位难产采用徒手胎头旋转对孕产妇加速产程进展、提高自然分娩的作用.方法 将506例单胎头位,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254例,对孕产妇采用徒手胎头旋转术;对照组252例,采用让孕产妇与大卤门方向一致的侧卧位.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对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产妇采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可使难产转为顺产,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行的原则将这66例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产妇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的33例产妇接受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的33例产妇接受徒手旋转胎头术治疗,观察两组产妇生产情况与新生儿评分。结果:观察组33例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1.82%(27/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例产妇的自然分娩率39.39%(13/33);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以及产伤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7.34±2.0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6.84±1.57)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徒手旋转胎头术对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的治疗效果显著,自然分娩率较高,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赵贵  汪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116-1118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横和枕后位孕妇第二产程中应用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自然待产的100例单胎初产,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第二产程全程采取自由体位分娩方式;观察组第二产程全程采用自由体位联合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分娩方式。对比2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转位成功率、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耗时缩短、产后2 h出血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转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宫颈裂伤、新生儿宫内窘迫及窒息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在第二产程中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应用效果明显,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6.
求珍亚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140-141
目的观察徒手矫正加对侧卧位减少产程中头位难产的疗效。方法将200例活跃期胎头位置异常、足月妊娠的健康产妇随机等分为徒手矫正加对侧卧位(观察组)和常规体位组(对照组)各100例,比较两组产程分娩结局、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剖富产率、产后出血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徒手矫正加对侧卧位可有效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为枕前位,减少头位难产,提高阴道分娩质量,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法纠正持续性枕横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志君 《现代医学》2004,32(3):171-172
目的 探讨纠正持续性枕横位的方法。方法 对 45例单胎头位持续性枕横位者采取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的手法进行纠正 ,并对产妇损伤情况及新生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将持续性枕横位纠正为枕前位后 ,41例产妇经阴道自然分娩 ,成功率达 91.1% ;1例产妇出现阴道水肿 ,1例新生儿出现轻度窒息。结论 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法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明显降低了胎吸助产率 ,对母婴损伤低于胎吸助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徒手旋转胎头在持续枕后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0~2007年我院住院分娩进入活跃期的持续性枕后位4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0例,观察组给予徒手旋转胎头处理,对照组不予干涉。结果:观察组阴道自然分娩211例,占87.9%;对照组阴道自然分娩22例,占9.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难产的首要病因,手术产率很高,且对母儿危害性大,在产程活跃期采用徒手旋转胎头法可明显降低手术产率,减少围生儿并发症,且操作简单,熟练掌握其手术指征,适宜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腹壁协助徒手旋转异常胎头位置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胎头位置异常者中的枕横位和枕后位在宫缩间歇期经阴道徒手旋转胎头并经腹壁协助旋转胎体。结果:本组36例枕横位和枕后位经纠正后自然分娩29例,7例失败行剖宫产术,其中5例为持续性枕后位,2例为持续性枕横位,成功率为80.5%。结论:部分异常的胎头位置,可经徒手旋转并经腹壁协助纠正,从而降低头位难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徒手转胎位处理头位难产11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徒手转胎位术在头位难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科近期共收治110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产妇.均采用徒手转胎位处理,分析分娩方式及并发症.结果 61例持续性枕横位,徒手转胎位成功率为86.9%(53/61);49例持续性枕后位,徒手转胎位成功率85.7%(42/49).两组产妇部分因产程阻滞、胎儿宫内窘迫而行胎头吸引术、产钳助产术或剖宫产术,母婴平安.结论 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徒手转胎位是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头位难产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玲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7):712-713,716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产程进展、分娩方式及围生儿预后。方法: 对122例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产妇及围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121例枕前位产妇为对照。结果: 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骨盆异常、宫缩乏力发生率比枕前位高(P < 0.05~P < 0.01);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明显长于枕前位(P < 0.01),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P < 0.01),胎儿窘迫、轻度窒息、重度窒息均明显多于枕前位(P < 0.01)。结论: 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产程时间延长、宫缩乏力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若处理不当,围生儿预后欠佳,手术产率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第一产程活跃期使用产程活动车联合特殊体位矫正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院时B超确诊为枕横位且符合试产条件无胎膜早破的初产妇1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活跃期胎膜未破时予产程活动车自由行走,宫缩较强时卧床休息予胎背对侧卧位。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产妇自由选择卧位。分析2组产妇的胎头转正率、分娩方式、第一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产妇分娩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产程中,试验组由枕横位胎头转到枕前位的有60例,对照组由枕横位胎头转枕前位有41例,试验组胎头转正率高于对照组(P < 0.01)。试验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 < 0.01);试验组自然分娩第一产程的潜伏期和活跃期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非自然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1),产妇产后出血量、软产道损伤率、产褥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对枕横位的孕妇实行产程活动车联合特殊体位,可以增加产妇胎头转正率、自然分娩率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明显缩短第一产程的时间并降低产妇分娩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胎儿持续性枕后位的相关因素、产程特点及分娩预后。方法:1997-1999年住院分娩112例持续性枕后位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枕前位112例初产妇进行比较。结果:持续性枕后位组胎儿平均体重明显增大;骨盆临界狭窄、宫缩乏力及产程异常发生明显增加;总产程平均时间明显延长,尤其经阴道分娩者,除第三产程外,产程各期平均时间均明显增加。持续性枕后位组剖宫产率、难产率及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母体产褥病率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是难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第一产程时及早论断与处理潜在问题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是提高围产期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分阶段采用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愿意接受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第二产程初期采用站立位、半坐位、蹲位3种垂直体位分娩,产妇根据自身主观意愿自由交替选择调整分娩体位;第二产程末期胎头拨露后采取侧卧位接产;对照组第二产程全程取仰卧膀胱截石位分娩。对比2组分娩结局、第二产程时长、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会阴裂伤程度、分娩舒适度和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完整率、会阴侧切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第二产程分阶段自由体位分娩是有效安全的分娩方式,可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第二产程,减轻会阴损伤,提高产妇分娩舒适度,且对母婴结局无不良影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徒手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的效果。方法对110例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行阴道手转胎头纠正胎方位异常,分析旋转时机、胎儿体重对转位成功的影响。结果 110例中89例成功转为枕前位经阴道分娩,旋转成功率达80.91%;枕横位79例,成功68例,成功率86.08%;枕后位31例,成功21例,成功率67.74%。宫口扩张5~7 cm时的转位成功率最高,为57.30%(51/89);胎儿体重对转位成功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徒手旋转胎头方位不增加母体及新生儿并发症,是降低头位难产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寻找最佳处理方法,减少剖宫产率,改善母儿预后.方法选择2013年1-3月在南京市妇幼保健院临产后确诊为枕后位产妇260 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侧卧位纠正胎方位,对照组不予干预,充分试产,两组待宫口开全后若仍为枕后位,徒手旋转抬头,失败者选择剖宫产.结果 观察组胎头自行纠正47例(36.2%),徒手旋转抬头成功65例(50%);对照组自行纠正0例,徒手旋转抬头成功87例(6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产后通过进行体位纠正及徒手旋转胎头术,使大多数难产转为顺产,降低了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娩肩法应用于肩难产产妇中的效果。方法肩难产产妇84例根据接产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接产法,观察组43例采用改良娩肩法。对比2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产妇会阴裂伤程度、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产伤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会阴裂伤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Agpar评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新生儿产伤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改良娩肩法应用于肩难产产妇中可显著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尽可能减少新生儿产伤发生,保障分娩顺利进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在预防肩难产新生儿产伤中的应用. 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5年6月在该院产科住院自然分娩的56例产妇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对观察组56例产妇分娩时应用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同时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3年6月在该院妇产科住院自然分娩的48例产妇为对照组研究对象, 对照组48例产妇分娩时应用传统的娩肩方法 . 对产妇行会阴伤口延伸、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现象、体重、颅内出血、臂丛神经损伤、锁骨骨折、缺血缺氧性脑病等检查,记录结果 进行分析.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产妇及新生儿分娩结局对比,发现观察组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臂丛神经损伤以及锁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顺应宫缩连续娩肩法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自然分娩处理方法 ,改善产妇及新生儿分娩结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体位待产及体位用力成熟的基础上,通过对比观察自由体位接产与仰卧位接产对母婴的影响,以探讨更有效的接产方式。 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将初产妇300例分为自由体位接产组(实验组)、仰卧位接产组(对照组)各150例,对比观察2组第二产程、总产程时间、会阴裂伤程度、会阴侧切、疼痛程度、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情况。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结果 实验组第二产程[(38.9±18.6)min]较对照组[(58.6±23.7)min]明显缩短(t=6.54,P<0.05),2组总产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重度疼痛33例(22.0%),而实验组无重度疼痛病例发生(U=-18.11,P<0.01)。实验组的会阴完整率为14.0%(21/1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5/150),χ2=10.78,P<0.01。实验组的会阴侧切率为3.3%(5/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0%(27/150),χ2=16.93,P<0.01。2组产妇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实验组新生儿窒息2例,占1.3%,对照组中新生儿窒息12例,占8.0%。实验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49,P<0.01)。 结论 自由体位接产能明显减轻产痛,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会阴裂伤程度,降低新生儿窒息率,且不会增加产后出血率,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