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及IL-6、IL-8在卵巢上皮癌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生化测定法和酶联免疫法,检测24例卵巢上皮癌、18例卵巢良性上皮肿瘤患者和10例健康妇女的血浆LPA和IL-6、IL-8水平。结果卵巢上皮癌组血浆LPA和IL-6、IL-8水平显著高于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正常组的水平(P均<0.001),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Ⅲ、Ⅳ期患者的血浆LPA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P=0.064);Ⅲ、Ⅳ期患者的血浆IL-6和IL-8水平均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01,P<0.05)。卵巢上皮癌患者血浆LPA与IL-6,LPA与IL-8均呈正相关。结论LPA和IL-6、IL-8在卵巢上皮癌患者中呈高表达,在卵巢上皮癌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且提示LPA可能通过上调卵巢上皮癌细胞IL-6和IL-8的表达,促进卵巢上皮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IL-23、IL-17的含量,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24例对照组和56例结直肠癌患者组。用ELISA法检测患者和对照组外周血及患者正常黏膜组织与肿瘤组织培养液中的IL-23、IL-17水平。  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培养液中IL-23和IL-17水平分别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 < 0.01)和正常黏膜组(P < 0.05)。结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IL-17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但IL-23水平与患者各项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P>0.05)。肿瘤组织培养液中IL-17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TNM分期相关(P < 0.05),而IL-23水平仅与TNM分期相关(P < 0.05)。  结论  IL-23和IL-17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进展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及其3种受体亚型(LPA1、LPA2、LPA3)在卵巢上皮癌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24例卵巢上皮癌和18例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织中LPA1、LPA2、LPA3的表达;用生化测定法检测24例卵巢上皮癌和18例卵巢良性上皮肿瘤患者和10例健康妇女的血浆LPA水平。结果:LPA2与LPA3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上皮肿瘤组织(P值均〈0.001),而LPA1在这两者间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卵巢上皮癌患者血浆LPA水平明显高于卵巢良性上皮肿瘤患者及健康妇女(P值均〈0.001),后两者间血浆LP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Ⅲ-Ⅳ期患者的血浆LPA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PA及其受体LPA2、LPA3可能在卵巢上皮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acid,LPA)受体的三种亚型(LPA1、LPA2和LPA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35例)、癌旁组织(14例)、乳腺纤维瘤组织(15例)和正常乳腺组织(8例)中的LPA受体的三种亚型mRNA的表达水平,并对乳腺癌组织中这些受体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LPA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乳腺纤维瘤组织(P<0.05)和正常乳腺组织(P<0.05);最大直径≥2cm乳腺癌组显著高于直径<2cm组(P<0.05);浸润性导管癌也显著高于其它浸润性乳腺癌(P<0.05)。LPA2与LPA3在乳腺癌、癌旁、乳腺纤维瘤和正常乳腺四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PA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能在乳腺癌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和IL-10检测的诊断意义及与临床特征相关性。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的表达水平, 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IL-10的表达水平。并随机选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结果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IL-10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 05); CD4+CD25+T细胞与IL-10的检测结果呈正相关; 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IL-10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有关(P < 0. 05), 与病理类型无关(P>0. 05)。  结论  检测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IL-10的表达水平, 有助于肺癌患者病情的评估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白介素8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江  赵春英  顾伟英  董选  罗光华  郑璐 《肿瘤》2005,25(4):386-389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建立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122例乳腺肿瘤及其邻近正常乳腺组织中的IL-8 mRNA及内参GAPDH的表达水平,以IL-8 N=(IL-8拷贝数/GAPDH拷贝数)来计算IL-8表达水平,并计算同一患者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中IL-8 N比值,定义为T/N比值,分析IL-8基因表达(T/N)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02例乳腺癌组织中IL-8 N明显高于其周围邻近的正常乳腺组织(P<0.01),而8例乳腺良性肿瘤组织与其相应的正常乳腺组织中IL-8 N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37).乳腺癌组织中IL-8 N及T/N比值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且T/N比值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而与绝经状态、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状态呈负相关.结论乳腺癌组织高表达IL-8,实时定量RT-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IL-8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乳腺癌进展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黄文炼  徐曼  王婷婷  耿卫朴  陈瑜 《中国肿瘤临床》2012,39(15):1096-1099,1103
  目的  探讨B7同源体4(B7 homolog 4, B7-H4)在人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内CD4+T、CD8+T细胞的数量和IFN-γ细胞因子分泌的关系。  方法  应用S-P免疫纽织化学染色检测B7-H4在乳腺癌、癌旁组织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间接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分析乳腺癌组织内浸润的CD4+T、CD8+T细胞数量及TGF-β1和IFN-γ分泌情况。  结果  B7-H4在乳腺癌、乳腺良性病变和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37.5%和25.0%, 三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 < 0.01);B7-H4阳性乳腺癌组织内浸润的CD8+T细胞及IFN-γ分泌细胞数量明显低于B7-H4阴性的乳腺癌组织(P < 0.05), 但B7-H4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内浸润的CD4+T细胞及TGF-β1分泌细胞数量无关。  结论  B7-H4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上调, 并与抑制CD8+T细胞浸润和分泌IFN-γ有关。B7-H4在下调乳腺癌抗肿瘤细胞免疫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前列腺跨膜上皮抗原1(six-transmembrane epithelial antigen of prostate protein 1,STEAP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40例女性乳腺正常组织及52例乳腺纤维腺瘤、211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TEAP1的表达情况。根据STEAP1表达的高低将乳腺癌患者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对两组行临床病理特征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TEAP1在人正常乳腺上皮细胞HBL-100及乳腺癌细胞MDA-MB-468、BT549和MCF-7中的表达情况,使用Oncomine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STEAP1的表达及预后。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乳腺癌组织中的STEAP1高表达者占11.8%(25/211),低于乳腺正常组织的85.0%(34/40)和乳腺纤维腺瘤的84.6%(44/52),3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01),与Oncomine数据库分析获得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低于乳腺正常组织的结果一致。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乳腺上皮细胞中的STEAP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明显高于乳腺癌细胞MDA-MB-468、BT549和MCF-7,4种细胞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均P < 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与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均表明STEAP1高表达者预后更佳(均P < 0.05)。  结论  正常乳腺中的STEAP1表达水平高于乳腺癌,STEAP1高表达与良好的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袁超 《中国肿瘤临床》2018,45(5):241-245
  目的  研究miR-6861-5p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miR-6861-5p表达在乳腺癌患者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方法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qPCR)检测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山东省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12例乳腺癌患者、37例乳腺良性病变和53例健康女性血清miR-6861-5p相对表达量,分析血清miR-6861-5p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和术后复发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表达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miR-6861-5p相对表达量为(7.99±1.63),显著高于良性病变患者(6.45±1.06)(P<0.05)和健康研究对象(6.43±1.28)(P<0.05);血清miR-6861-5p表达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肿瘤组织ER、PR和HER-2表达、TNM分期、分子分型以及组织学分期显著相关(均P<0.05);肿瘤切除后乳腺癌患者血清miR-6861-5p表达量显著降低;治疗前血清miR-6861-5p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和77.8%,且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率有关。  结论  miR-6861-5p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是术前乳腺癌诊断、肿瘤分期、癌细胞转移和术后监测乳腺癌复发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IQGAP1(IQ motif containing GTPase activating protein 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染色法检测IQGAP1在乳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各110例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在正常乳腺上皮细胞系MCF-10A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开展IQGAP1表达调控实验。  结果  IQGAP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P=4.23×10-6)。IQGAP1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的肿瘤大小(P=0.006)相关,在肿瘤>2 cm组明显高于肿瘤≤2 cm组。未发现与淋巴结转移(P=0.870),临床分期(P=0.278),ER状态(P=0.412)和PR状态(P=0.248)相关。IQGAP1高表达与乳腺癌术后无病生存时间(P=0.008)和总生存时间(P=0.029)相关。在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IQGAP1降低导致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  结论  IQGAP1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鉴定一种新的检测乳腺癌循环癌细胞的肿瘤标记物NPY1R(neuropeptide Y receptor Y1)。探讨NPY1R在乳腺癌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方法  通过肿瘤基因组解剖计划(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 CGAP)数据库的数字基因表达演示工具(digital gene expression displayer, DGED), 发现了一种新的乳腺癌外周血标记物NPY1R。采用实时半定量巢式PCR技术, 检测了142例乳腺癌和60例正常人外周血中NPY1R的表达水平, 并进一步分析了NPY1R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对131例患者随访38个月, 观察NPY1R的表达对乳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  结果  证实NPY1R在142例乳腺癌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 < 0.01)。并且, NPY1R在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ER、PR、HER2具有相关性(P < 0.05)。131例随访患者中, NPY1R表达阳性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组(P < 0.01)。  结论  NPY1R是外周血循环癌细胞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 可作为判断乳腺癌转移和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的研究, 检测CysLT1R和CysLT2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 并分析CysLT1R和CysLT2R与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 从mRNA水平上检测90例原发乳腺癌组织和30例匹配的癌旁组织中CysLT1R和CysLT2R基因的表达量, 分析二者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以及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结果  乳腺癌组织CysLT1R基因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 乳腺癌组织CysLT2R基因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 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乳腺癌组织中CysLT1R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表达呈正相关(P < 0.05), CysLT2R的表达程度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的表达呈负相关(P < 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 CysLT1R mRNA高表达者的总的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低表达水平者(P=0.035), CysLT2R mRNA高表达者的总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水平者(P=0.025)。  结论  CysLT1R和CysLT2R可作为乳腺癌判断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浆RNF18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在胃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和ELISA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浆中RNF180甲基化状态和RNF180蛋白表达情况,并分别将其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MSP结果显示胃癌患者血浆中RNF18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为62.75%,健康者为21.8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RNF180甲基化阳性率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 < 0.05)。ELISA结果显示胃癌血浆RNF180蛋白水平(23.22±1.36) μg/mL明显低于对照健康组(34.25±2.44) μ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胃癌血浆RNF180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癌患者血浆RNF180基因表达存在高甲基化率,而RNF180蛋白表达明显下降,提示血浆RNF180基因甲基化可作为一种微创的检测方法在临床胃癌诊断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人卵巢癌组织中PGRMC1(progesterone receptor membrane component-1)基因表达情况,探讨PGRMC1基因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8例不同病变卵巢组织蜡块中PGRMC1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以TBP(TATA box binding protein)为内源性对照基因,利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了10例正常新鲜卵巢组织和30例新鲜卵巢癌组织中PGRMC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采用免疫染色强度加着色面积的积分标准判断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正常卵巢(0.20±0.71)及卵巢良性肿瘤组(0.75±1.12)相比,卵巢交界性肿瘤中PGRMC1蛋白表达(3.60±1.14)和卵巢癌(7.30±2.12)显著增高(P < 0.01)。实时定量PCR方法证实卵巢癌组PGRMC1 mRNA表达(3.526±1.386)显著高于良性卵巢病变组(0.936±0.725)(P < 0.01),是良性卵巢病变组织表达的3.51倍。PGRMC1蛋白阳性表达的卵巢组织中,正常卵巢组MVD为(18.6±6.7)条;良性卵巢病变组MVD为(20.9±7.9)条;交界性卵巢肿瘤组MVD为(22.4±4.7)条;卵巢癌组MVD为(28.4±8.1)条,卵巢癌组与正常卵巢组、良性卵巢肿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PGRMC1高表达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促进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AS在乳腺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88例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乳腺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组织样本。RT-qPCR检测癌组织、癌旁组织、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MDA-MB-468和SK-BR-3)及正常乳腺细胞HBL-100中lncRNA BDNF-AS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MDA-MB-231细胞经pcDNA3.1质粒过表达lncRNA BDNF-AS,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比色法检测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侵袭转移相关蛋白(MMP-9、E-cadherin)和BDNF蛋白表达,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  结果  lncRNA BDNF-AS在乳腺癌组织(P < 0.05)和乳腺癌细胞中表达显著降低(P < 0.01)。乳腺癌组织中的lncRNA BDNF-AS表达与患者TNM分期(P < 0.05)和淋巴结转移(P < 0.05)呈负相关。lncRNABDNF-AS过表达可降低MDA-MB-231细胞活性(P < 0.01)、EdU检测的阳性细胞数(P < 0.01)、Caspase-3活性(P < 0.01),下调Bcl-2蛋白和上调Bax蛋白表达(P < 0.01)。lncRNA BDNF-AS过表达可抑制划痕愈合和细胞侵袭(P < 0.01),下调MMP-9蛋白和上调Ecadherin蛋白表达(P < 0.01)及下调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  结论  在乳腺癌中lncRNA BDNF-AS表达下调,BDNF-AS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133例年龄≤30岁低龄青年乳腺癌病例,及同期117例年龄为31~35岁青年乳腺癌病例,并随机抽取同期年龄>35岁的中老年乳腺癌214例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  结果  低龄青年乳腺癌、31~35岁青年乳腺癌与中老年乳腺癌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和肿瘤复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低龄青年乳腺癌更易出现三阴性乳腺癌、复发及远处转移P < 0.001),并且低龄青年乳腺癌与31~35岁青年乳腺癌、中老年乳腺癌相比,有较低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P < 0.05)。  结论  年龄≤35岁青年乳腺癌症状隐匿,预后不佳,与中老年乳腺癌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应重视早期筛查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