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兆伟教授为孟河医派传人,其在继承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现代医学知识,创制了芪竹汤和参夏二术汤,疗效明显,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邹燕勤教授为孟河医派的第四代传人,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在继承孟河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屡屡有所创新。她提出"补肾必用健脾",倡"和法缓治",善于"轻药重投",注重食疗及药膳。  相似文献   

3.
邹燕勤教授为孟河医派的第四代传人,是第二、三、四、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指导老师,擅长治疗中医肾系疾病、老年病、内科疑难杂症。邹燕勤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早中期最常见的证型就是脾肾气阴两虚,瘀浊内蕴证。治疗大法为益肾健脾,补气养阴,活血泄浊法。必须守法守方,坚持不懈,方可取得良效。同时临证注重应用和络法,提高疗效。治法灵活,不是见肾治肾,补肾不忘健脾,以及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4.
整理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印玉教授的4则临床病案,体现了石教授运用经方治疗伤科疾病的经验,反映石氏伤科提倡“十三科一理贯之”、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气血兼顾、内外结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江苏自古中医流派众多,皆推崇张仲景学说。本文简要概述江苏中医流派(虞山医派、吴门医派、孟河医派、山阳医派、金陵医派、龙砂医派)的学术特点:刊刻《仲景全书》、秉承寒温一体发展温病学说及促进经典教育等,并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人才培养、发展经方等角度探析苏派中医对张仲景学说的古今传承,在此基础上围绕医派学术思想的临床验证、影像记录及媒体传播等多方面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李秀源  单兆伟 《光明中医》2013,(11):2261-2262
单兆伟教授,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早年从师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和吴门医派传人、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尽得薪传.导师从事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40余年,采用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形成了丰富而成熟的经验,临床疗效肯定.笔者作为单兆伟教授名中医工作室成员,有幸侍诊多年,略有心得,今将吾师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单兆伟教授为孟河医派传人,其在继承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现代医学知识,在脾胃病方面独树一帜。单师非常注重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亦独具特色。现举其辨治脾胃病验案2则,以馈同道。  相似文献   

8.
颇具江苏地方特色的吴门医派和孟河医派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通过探讨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的学术继承特点及中医皮肤科的学术渊源,归纳两个学术流派的诊疗思想在皮肤病治疗中具体体现为卫气营血辨证施治,辨证细腻、治法灵活,用药轻灵、醇正和缓,注重养阴、顾护脾胃。总结吴门医派、孟河医派皮肤科相关临证经验,可更好地发挥学术流派的优势与特色,从而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孟河医派是近300年来逐渐形成的一大医派,业绩彪炳。"孟河医派"名称的由来首次见于丁甘仁次子丁仲英1927年在丁甘仁《喉痧症治概要》跋中说:"吾乡多医家,利济之功,亘大江南北,世称孟河医派。"出类拔萃的名医梯队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不断完善的学术特色是其繁荣昌盛的保证。其学术特色表现在:一是师古不泥,和缓醇正;二是博采众长,寒温兼容;三是不分门户,学而不偏;四是中西兼融,择善而从;五是精专博通,治法灵活。  相似文献   

10.
李秀源 《光明中医》2013,28(2):256-257
单兆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孟河医派再传弟子及吴门医派徐景藩教授之高徒。导师临证取两家之长,用药轻灵和缓,重视顾护脾胃,临床擅长诊治脾胃病、肿瘤术后及其他内科疾病。导师根据胃癌术后"正气亏虚,余毒未尽,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探索孟河医派费氏治疗带下病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孟河医派费氏治疗带下病的医案,将所载方剂整理录入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 5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纳入方剂20首药物95味,高频药前3位依次为石斛、甘草、麦冬,常用药对前3位为石斛-麦冬、石斛-甘草、石斛、女贞子,关联系数大于0. 07的药对共17对,核心组合10组新处方5首。结论:孟河医派费氏治疗带下病主张以养阴清热化湿为主,养阴则偏重于养胃阴,同时注意佐以甘缓平淡之品顾护胃气,体现其"醇正和缓"的学术思想,标本同治,带下自安。  相似文献   

12.
《医醇媵义》为清代名医费伯雄所著,费氏立论中正平和,立方用药强调“和缓醇正”。本文以费伯雄的著作为基础,从医理、治法、方药等方面论述其和缓醇正的特点,并对其医德作风有所评述,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沈氏女科学术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医气化理论内容。可从脏腑气化、三焦气化、六经气化、形气神气化等角度对沈氏女科学术思想进行解构,方药体系进行重排,以丰富中医气化的临床应用。脏腑气化重在调肾阴阳与通降戊土,从肾立论,把控阴阳升降平衡,通降戊土,注重右路敛降。气郁生痰、痰瘀互结、毒损入络为三焦气化不利的表现,并凝练出治法方药全面调理三焦功能。沈氏女科特色方药可丰富六经气化用药体系,临床注重开太阳,疏少阳,通阳明,温太阴,补少阴等。还需注重形气神同调,三位一体综合调理形气神气化,形变重在解毒通络,消形实而益形损,神变当首要考虑情志等。在具体方药方面,沈氏女科系列经典名方如沈氏女科温胆汤、调肾阴阳方,常用对药如山萸肉配刘寄奴、当归配菊花等均可从气化角度进行分析,临床运用时重在将各种气化理论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基于中医气化理论分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加强了这一学术流派与中医经典的联系,丰富了中医气化学说的用药风格,为沈氏女科的临床经验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孟河医派记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相似文献   

15.
孟河医派融通伤寒温病,以立法和缓醇正,用药平淡轻灵为突出特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还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传承的角度对孟河医派的特点进行一些探讨,以理出一条医派发展脉络,为中医学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发展方向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6.
邹氏肾科由邹云翔教授创建于1954年,1955年邹云翔教授于首部中医肾病学专著《中医肾病疗法》中提出治疗慢性肾脏病要旨——“补益肾元”,此后邹氏团队历经数十年临床实践,逐步构建邹氏肾科“补益肾元”理论体系,形成以此为核心的治肾医术。该理论体系基于对肾与“肾元”的生理病理认识,创新性提出了慢性肾脏病“肾劳”新病名;首先提出“肾元不足”的发病主因,以及“药物伤肾”“风毒伤肾”等病因新观点;认为慢性肾脏病的病机特点是以肾虚为主,虚实夹杂,归纳出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机动态变化规律,提出慢性肾衰竭的基本病机为肾元衰竭、浊毒潴留;制定了以本虚标实为特征的慢性肾脏病全国辨证标准。在治疗方面,该理论体系提出治肾总则为:治病求本,补益肾元;以肾为主,兼顾五脏;运行血气,久病和络;标本缓急,分清主次;和法缓治,以平为期。建立治肾四大新法,即基于“补益肾元”,联合清热利湿、活血渗湿、泄浊通络、祛风解毒四法。挖掘出补益肾元很有效的冬虫夏草、紫河车、鲍鱼三个单味药,以及菟丝子-制首乌、生黄芪-山萸肉、金蝉花-大黄三组对药,并开发国家中药新药“黄蛭益肾胶囊”“参乌益肾片”。邹氏肾科核心医术“补益肾元”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徐志华,安徽中医妇科三大学术流派之一——徐氏妇科第四代传人、全国著名中医妇科专家、中国20世纪百名临床大家之一,1992年享受国务院首批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评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崩漏是妇科常见的病证,徐志华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临床60余年,对于该病证,徐老进行了数10年的研究与探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提出崩漏“热瘀相关”论,认为热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热的进一步发展,针对共性核心病机,徐志华教授制定基本治法——“凉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18.
李秀源 《中医药学报》2011,39(4):133-134
单兆伟教授擅于运用膏方治疗老年病。针对老年人疾病具有多脏腑虚损,气血不足,虚实夹杂的特点,强调运用膏方调畅气血,平衡阴阳;治疗上治病与调补相结合,尤重视脾肾二脏;用药禀承孟河医派和缓醇正,轻灵之特点,并举膏方医案一例。  相似文献   

19.
李文珍 《光明中医》2011,(10):1976-1977
席德治先生为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副会长,丁氏学派第三代传人,师从丁济万、程门雪等,一生奉献于中医临床事业,并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孟河丁氏学派学术理论,对于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深的造诣。笔者曾有幸侍诊左右,先生德艺双馨,惜不久前因病仙逝,铭记先生教诲之恩,今温习席先生之临床用药经验,以表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20.
探析新安医家对李杲脾胃学说的发展与继承情况。提炼李杲《脾胃论》一书中脾胃学说的主要学术思想,并研究新安地区代表性新安医家相关的学术思想,探明各代表性新安医家脾胃学说的理论源流,探析新安各家对李杲脾胃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新安医家受李杲脾胃学说影响深远,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与创新,如汪机受其影响首创“固本培元”学说,孙一奎结合医易之理,创“命门动气说”,罗周彦首“将元气分元阴、元阳”,创培补元阴元阳四方;吴澄著《不居集》,首倡“理脾阴”一说;新安医家形成了临床以调理脾胃为基本的治法,近现代新安医家王仲奇、程雁宾也在前人之基础上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