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林敏  戴峥嵘  刘方  余小云 《当代医学》2021,27(33):103-106
目的 比较限制性液体复苏与积极性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伴休克患者炎症指标及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脓毒症伴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43).两组均予以脓毒症伴休克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积极性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指标及治疗前、治疗3 h后炎症指标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补液量较少,ICU住院时间较短,利尿剂用量及升压药用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h后,两组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 h后,两组凝血指标水平均明显上升,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脓毒症伴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效果优于积极性液体复苏,可缩短ICU住院时间,缓解炎症反应并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中应用脉波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临床效果.方法 78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液体复苏治疗,治疗组加以PICCO监护仪辅助指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和排尿量及乳酸水平、呼吸机使用时间等指标.结果 经治疗后,患者复苏12 h后,两组患者中心静脉氧饱和度指数和乳酸水平及排尿量、使用呼吸机时间、死亡率、监护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 h后,治疗组患者的ET-1、CK-MB、cTn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FiO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均出现明显变化,与治疗前比较(P<0.05).结论 PICCO监护仪指导液体复苏治疗严重脓毒症休克患者,能及时地纠正患者临床症状,防止出现盲目补液带来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临床治疗心源性休克中应用PICCO心指数的价值。方法:选取心源性休克患者307例,对照组按常规方案治疗。治疗组应用PICCO指导液体复苏,并应用多巴酚丁胺滴定心指数水平(分CI 3.0~4.0,CI 4.0~5.0两组),记录各组患者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例数、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结果:PICCO治疗组较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I 3.0~4.0组复苏液体量较CI 4.0~5.0少,但机械通气例数、住院时间和住院病死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心指数监测能减少心源性休克患者复苏液体量、机械通气例数、住院时间,降低住院病死率,治疗效果较好,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联合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检测指导脓毒症休克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患者进行床旁超声联合血浆NT-proBNP检测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生命体征、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内病死率.结果:治疗前、治疗6 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乳酸水平、尿量、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血乳酸水平、尿量、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28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联合血浆NT-proBNP检测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体液复苏效果与PICCO监测相似,但是床旁超声联合血浆NT-proBNP检测指导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体液复苏更加安全、方便易行、价格低廉,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伊明 《海南医学》2013,24(1):99-100
目的探讨PICCO监测在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用PICCO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脉搏轮廓心输出量(PCCO)、胸腔内血容积(ITB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等参数进行液体复苏指导。结果 16例患者好转转出ICU,4例患者因严重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PICCO容量监测在指导低血容量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治疗有临床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PICCO组和常规组,PICCO组有32例患者,常规组有50例患者。为PICCO组患者放置PICCO导管,根据所测得的患者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指导液体复苏,根据患者血管外肺水情况选择液体,使用利尿剂。为常规组患者按常规EDGT集束化方案进行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乳酸清除率、复苏液体量的变化、机械通气的时间、入住ICU的时间、治疗一周后的死亡例数、肺水肿的发生例数。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均有所下降,且PICCO组患者下降的幅度大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和MAP逐渐升高;两组患者的血PCT值逐渐下降,72个小时后下降幅度更加明显,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VP值在6个小时后均有所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在24个小时后复苏液体量明显少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入住ICU的时间、肺水肿的发生例数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O组患者治疗一周后的死亡例数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PICCO监测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更为准确和有效,可减少患者出现肺水肿的情况,缩短其机械通气的时间和入住ICU的时间。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许艳军  杨喆 《河北医学》2016,(11):1782-1784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CRRT持续肾脏替代治疗中以PICCO指导液体管理对患者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至2016年我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在CRRT治疗中选择常规液体管理方式与PICOO指导液体管理.结果:患者复苏后6h乳酸<2mmoL/L以及ScvO2≥70%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48h复苏液体用量、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水肿发生率与28d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O指导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可以提供患者血流动力学量化监测指标,有利于患者CRRT治疗的预后,减少药物及液体用量.  相似文献   

8.
损伤控制性复苏对家兔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损伤控制性复苏对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兔的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全身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制备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家兔模型,按复苏方法不同随机分成传统的液体复苏组、损伤控制性复苏组,建模60min后开始复苏,各组检测心率、血压、凝血功能变化以及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酐(Cr)、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结果:损伤控制性复苏较传统的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凝血功能异常,降低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减轻心肺肝肾各器官功能障碍。结论:损伤控制性复苏能减轻急性重度失血性休克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全身炎症反应、多器官功能障碍,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PICCO)容量性指标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肺炎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共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PICCO组,分别采用经验性液体管理方案和PICCO容量性指标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6h血乳酸正常率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eVO2)正常率、去甲肾上腺素及机械通气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14d内死亡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经复苏后6h血乳酸和SeVO2正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PICCO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机械通气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14 d病死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PICCO容量指标能准确、可靠地评估患者容量状态,具有简便、微创、安全的特点,可满足EGDT快速达标的要求,对肺部感染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不同液体复苏方式治疗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0).对照组予以常规液体复苏,研究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分析2组复苏效果.结果 复苏后研究组Hct、血清乳酸、BE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病死率5.00%低于对照组22.50%(P<0.05).结论 出血未控制时,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恢复并维持重要脏器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24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观察组患者在PICCO监护仪监测指导下补液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下补液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第1天,2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血降钙素原(PCT)和乳酸(L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3天,观察组患者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LA和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v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O监护仪对老年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监测技术(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对重症监护病房脓毒性休克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患者早期液体复苏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笔者医院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的60例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在抗感染、营养支持、呼吸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以中心静脉压(CVP)作为指导液体复苏指标,研究组以PICCO监测指标指导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比较两种方法下患者的复苏效果及转归。结果 复苏后6h,对照组与研究组液体入量、血乳酸值、尿量、氧合指数(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24h,对照组与研究组液体入量、血乳酸值、尿量、ScvO2、PaO2/Fi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6h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arly goal directed therapy,EGDT)达标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28天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O监测可明显改善脓毒性休克合并ARDS患者的液体复苏的复苏效果及转归,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何松彬  辛凯  邓莺  彭军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678+1680
目的:探讨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在脓毒症休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1例脓毒症休克的病人在感染性休克确认后立即留置动脉轮廓法(PICCO)导管,进行PICCO监测,每6个小时通过注冰盐水测全心舒张未容积(GEDV)及GEDVI,每博量(SV)及指数(SI),并同时通过中心静脉导管进行了中心静脉压(CVP)的监测,记录每次监测的数据。结果:经过线性回归分析,GEDVI的值与SI的值有较好的相关性,r=0.735,CVP与SI的相关性较差,r=0.546;△GEDVI与△SI的相关性为r=0.779;△CVP与△SI的相关性为r=0.258。结论:GEDVI更能反映病人的前负荷,容量的指标比压力的指标更能反映病人的前负荷,以GEDVI指导早期液体复苏治疗(EGDT)的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谭利辉  唐春仕 《右江医学》2007,35(6):626-628
目的探讨早期充分复苏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1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于休克早期(6 h内)即开始进行充分的复苏治疗(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对照组57例按传统方法进行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再次复苏率、病死率、脏器功能损害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重要脏器功能好转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的再次复苏率、MODS的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早期充分复苏治疗可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在脉搏轮廓温度稀释连续心排量测量(PICCO)监测下的液体复苏效果。方法将我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7例S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PICCO监测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运用PICCO监测指导液体复苏,而对照组根据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尿量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6 h、12 h、24 h的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血压、心率、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并比较两组患者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例数及28 d死亡人数。结果治疗后6 h,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8.24±2.18) mmHg vs (6.41±2.30) mmHg]、平均动脉压[(79.40±6.63) mmHg vs (71.05±4.60) mmHg]、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0.57±6.49)%vs (63.03±5.61)%]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心率[(109.07±12.35)次/min vs (121.25±14.31)次/min]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 h,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为(103.51±9.07)次/min,低于对照组的(112.37±11.23)次/min,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为(72.25±7.63)%,高于对照组的(66.29±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压[(9.16±1.28) mmHg vs (7.59±1.68) mmHg]、平均动脉压[(85.46±10.36) mmHg vs (77.56±12.11) mmHg]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ICU时间[(9.27±1.39) d vs (13.38±2.27) d]、机械通气时间[(4.62±0.98) d vs (6.36±1.20) d]、MODS发生率(16.00%vs 45.45%)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8 d死亡率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PICCO监测下的液体复苏疗效更佳,其能及时、有效的稳定血流动力学,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MODS的发生率,减少住ICU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在急诊科救治的120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常规液体复苏。比较2组患者液体复苏后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国际标准化值(IN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6(IL-6)的变化情况,同时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 结果 液体复苏后,对照组输液量、MAP及INR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动脉Lac较入院时显著下降,且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2组患者红细胞比容液体复苏后均较入院时下降,但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液体复苏后,2组患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均较入院时明显上升,但对照组上升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试验组MODS、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8.3%,25.0%及6.7%,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40.0%,41.7%及2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的凝血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6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积极液体复苏,观察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观察2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复苏液体使用量以及血红蛋白浓度、血清乳酸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治愈率、病死率、并发症率。 结果 治疗后,2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平均动脉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氧饱和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率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心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苏液体使用量以及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愈率为6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6.5%(P<0.05)。观察组病死率、并发症率为8.8%、2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4%、47.1%(P<0.05)。 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能稳定组织灌注压和外周循环,调动机体的凝血机制,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并评估脓毒症休克患者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下实施液体复苏的不同达标时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根据PICCO监测的指标即胸腔内血容量指数达到850~1 000 mL/m2时间的不同分为0~6 h达标组和6~12 h达标组。记录两组患者入院后6 h、12 h、24 h和48 h的血气分析、乳酸、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即SOFA评分)、ICU住院天数、带机时间等,并记录7天、28天病死率。结果 治疗24 h后0~6 h达标组乳酸及SOFA评分明显低于6~12 h达标组,并且28天病死率明显降低。0~6 h达标组患者较6~12 h达标组的带机时间缩短、ICU住院天数减少,7天病死率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氧合指数、乳酸等指标均较入院时好转。结论 在PICCO监测指导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实施液体复苏治疗,6 h达标较12 h达标可明显降低SOFA评分及28天病死率。6 h与12 h使ITBVI达到850~1 000 mL/m2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梁道业  马春林  谢娟娟 《重庆医学》2017,(36):5081-5082,5085
目的 观察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该院重症医学科(ICU)12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72 h的救治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结果 分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58)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组(n=67),比较两组复苏前后的呼吸力学(静态肺顺应性、吸气阻力)及氧合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液体复苏组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时长均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少或短(P<0.01);两组的气道阻力复苏前、后无明显变化,复苏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肺顺应性及氧合均优于开放性液体复苏组(P<0.01).随着液体复苏量的增加,无论是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还是开放性液体复苏组,肺的顺应性均进行性变差,尤其是在开放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更为明显(P<0.01);液体复苏的量与肺顺应性及氧合呈负相关(R=-0.783、-0.860,P<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救治时,开放性复苏策略虽然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时长短,但是肺的顺应性及氧合均受影响,而限制液体复苏策略则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