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健身气功·五禽戏干预前后,脊柱在直立位、最大前屈位、最大后伸位、最大左侧屈位、最大右侧屈位下的骶骨倾角(Sac/Hip J.)、全胸椎角度和(Thoracic spine)、全腰椎角度和(Lumbar spine)、倾斜角(Incl.)的变化,分析五禽戏对脊柱胸腰段曲度及柔韧性调节效应。方法:选择27例被试者,对其进行五禽戏训练,比较并分析干预前后Sac/Hip J.、Thoracic spine、Lumbar spine、Incl.曲度、活动度变化。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在冠状面直立位下,Thoracic spine、Lumbar spine绝对值呈显著差异(P0.05),Thoracic spine右侧屈活动度呈显著差异(P0.05),Lumbar spine冠状面总体活动度、右侧屈活动度、侧屈活动度差值绝对值均呈显著差异(P0.05),Incl.左侧屈活动度呈显著差异(P0.05);在矢状面上,Lumbar spine总体活动度、前屈活动度呈显著差异(P0.05),Incl.后伸活动度呈显著差异(P0.05)。结论:五禽戏可以缓解胸腰侧弯程度,使其向0°趋近,调节左右侧弯活动度平衡,增加脊柱前屈、侧屈活动能力,进而改善脊柱柔韧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和脊柱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方法:抽取72例行椎体成形术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进行脊柱X线扫描,详细记录骨盆指数、骨盆倾斜角、骶骨斜坡、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和C7矢状位比值,根据随访1年后是否存在新发椎体骨折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探讨引发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骨盆指数、骨盆倾斜角、腰椎前凸角和胸椎后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骶骨斜坡、骨盆倾斜角和C7矢状位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骨斜坡、胸椎后凸角和C7矢状位比值是导致椎体成形术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量站桩功练习前后脊柱形态,观察脊柱胸椎段直立位和负重状态的稳定性和矢状面、冠状面的活动度,探寻站桩对脊柱失衡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30名在校大学生为受试对象,经过站桩功操作培训后,应用脊柱测量仪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脊柱在直立位、负重位的胸椎椎体间夹角,矢状面前屈位、后伸位和冠状面左侧弯、右侧弯胸椎椎体间夹角的变化,对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脊柱胸椎段两体位的稳定性和两剖面的活动度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冠状面的活动度在站桩功练习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同时点检测显示无差异。结论脊柱胸椎段的稳定性和活动度的差异显示,站桩功对脊柱形态有调节作用,能够纠正脊柱失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椎体成形治疗后新发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参数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于该院脊柱外科行椎体成形术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椎体成形术后摄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记录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骨盆指数(PI)、骶骨斜坡(SS)、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C7矢状位比值(C7/SFD),随访一年后,根据有无新发骨折分为两组,比较两组资料的指标差异,并分析椎体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一年后,新发椎体骨折12例;两组间性别、年龄、BMI、BMD、PI、TK、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SS、PT、C7/SFD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SS、TK和C7/SFD是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过椎体成形术治疗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平均寿命逐渐延长,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此产生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也逐渐增多。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发生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骨远端。因骨质疏松性骨折常发生在伴有全身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其愈合的时间较长,故早期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治疗对骨折疏松性骨折具有重要意义。脊柱骨质性骨折的治疗,必须把外科治疗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现将近年来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手术治疗及药物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胸腰段骨折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一般指T12-L1或T12—L2段脊椎,约50%以上的脊柱骨折是位于该水平。脊柱骨折好发于生理弧度相互交界、活动较大的区域,而胸腰段脊柱在结构上的以下特点,构成了其损伤发生率高的内在因素:(1)其上为较固定的胸椎,胸腰段成为活动的腰椎与固定的胸椎之间转换点,躯干活动应力集中于此。(2)胸椎生理后突,腰椎生理前突,胸腰段为两曲度的衔接点,肩背负重应力易集中于此。  相似文献   

7.
再发脊柱骨折的远期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骨折是最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美国每年可出现700 000个脊柱骨折病例,50岁以上妇女脊柱骨折的患病率为35%~50%.骨矿密度(BMD)较低的妇女以及有初发脊柱骨折的妇女短期内出现再发脊柱骨折的概率较高,但其远期出现脊柱骨折的绝对风险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OVCF)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与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的影响及生活质量评估。方法选取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62例行PKP治疗的老年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后继发椎体骨折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椎体骨折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就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参数变化、神经功能评分、术后疼痛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及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C_(7)~S_(1)的矢状位轴向距离(SVA),胸椎后凸角(TK)均小于观察组(P<0.05),腰椎前凸角(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均大于观察组(P<0.05),两组间骨盆倾斜角(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术后各阶段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评分均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矢状形态与其参数变化密切相关,其中C_(7)~S_(1) SVA、TK越大,LL、SS、PI越小导致PKP术后继发椎体骨折风险越大。此外,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状态下,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其中无骨折患者29例(无骨折组),合并腰椎骨折患者31例(骨折组),检测并比较两组髋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和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PINP、β-CTX、25-(OH) VitD、N-MID],分析各骨代谢生化指标与腰椎骨折相关性。结果:两组髋部骨密度和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PINP、β-CTX高于无骨折组,25-(OH) VitD低于无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N-MID高于无骨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与PINP呈正相关(P<0.05),与25-(OH) VitD呈负相关(P<0.05),与β-CTX和N-MID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INP、25-(OH) VitD等骨代谢生化指标与绝经后骨质疏松腰椎骨折相关,加强对各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可以为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50例,均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预后情况。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3个月的椎体前缘与椎体中部高度明显高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但2型糖尿病患者脂肪含量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关系尚不十分明确。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与骨密度及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7—12月在益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2例。同期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益阳市南县麻河口镇、南洲镇、乌嘴乡、茅草街镇非糖尿病者202例为对照,均于益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检查。使用双能X线检测腰椎、股骨颈、总髋骨密度;使用欧姆龙内脏脂肪检测仪测量皮下、内脏脂肪面积。采用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问卷)评估未来10年主要部位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若为糖尿病人群,不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风险因素所得结果用FRAX1表示;纳入糖尿病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因素则将所得结果用FRAX2表示。结果2型糖尿病男性体质量、体质指数(BMI)高于非糖尿病男性,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男性,FRAX1(主要部位)低于非糖尿病男性(P<0.05)。2型糖尿病女性年龄、内脏脂肪面积大于非糖尿病女性,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FRAX1(髋部)、FRAX2(主要部位)、FRAX2(髋部)高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校正年龄、体质量后,2型糖尿病女性总髋骨密度低于非糖尿病女性(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男性及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腰椎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均呈正相关(P<0.05),女性、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体质量、BMI、皮下脂肪面积、总髋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体质量后,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绝经后女性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FRAX1(髋部)、FRAX2(髋部)呈正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人群有较高的体质量、BMI及内脏脂肪面积。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及髋部骨密度较低,其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较高。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股骨颈骨密度及总髋骨密度呈负相关,且随着内脏脂肪面积增加绝经后女性未来10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不稳定腰椎的稳定性效果。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2组,每组6例。测量每组腰椎在8.0 N·m载荷下L2~L5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后将两组腰椎制成腰椎三柱不稳模型,A组以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以SOCON椎弓根螺钉固定,再分别测量两组ROM并进行比较。结果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SOCON椎弓根螺钉均能显著降低腰椎各方向上的ROM,尤其对前屈、后伸提高其稳定程度最大,前屈时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降低62.8%,SOCON螺钉可降低63.9%,后伸时则分别降低54.9%和51.0%。A、B固定腰椎后ROM在6个方向上无明显差异,两种螺钉的稳定作用相近。结论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能有效提高损伤腰椎各方向上,尤其是前屈和后伸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植入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异体骨cage)的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将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5具新鲜青壮年尸体标本的L4~L5椎间隙,进行抗弯、抗扭转和抗压缩测试,并与植入前和髓核切除后进行比较.结果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后,腰椎节段的屈曲和后伸的抗弯强度显著增加(P<0.01),抗扭转强度也有较显著增加(P<0.05).其压缩刚度比髓核摘除后高(P<0.05) .结论 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植入腰椎节段的稳定性提高.自制异体骨腰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椎间稳定性好,其设计符合椎间隙解剖学特点,可以达到生物力学和临床应用要求,但目前临床应用时仍需加用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Lumbar spinal stenosis is a common problem that is receiving attention with the advent of novel treatment procedures. Prior positional MRI studies demonstrated lumbar canal diameter changes with flexion and extension. There have not been any studies to examine the amount of spinal canal diameter change relative to the amount of angular mo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mbar canal diameter change and the angular motion quantitatively. Methods Positional MRI (pMRI) images for 491 patients, including 310 males and 181 females (16 years-85 years of age), were obtained with the subjects in sitting flexion 40 degree, upright, and with extension of 10 degrees within a 0.6 T Positional MRI scanner.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canal diameter and segmental angle of each level in the sagittal midline plane were obtained for each position. Then the diameter change and angular motion were examined for correlation during flexion and extension with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lumbar segmental angles were lordotic in all positions except L1-2 in flexion. The changes of canal diameters were statistical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gmental angular motions during flexion and extension (P 〈0.001). The amount of canal diameter change correlated with the amount of angular change and was expressed as a ratio. Conclusions Positional MRI demonstrated the amount of spinal canal diameter change that was statistically correlated with the segmental angular motion of the spine during flexion and extension. These results may be used to predict the extent of canal diameter change when interspinous devices or positional changes are used to treat spinal stenosis and the amount of increased canal space may be predicted with the amount of angular or positional change of the spine. This may correlate with symptomatic relief and allow for improved success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stenosis.  相似文献   

15.
董吴平  程旋  曾献波 《安徽医学》2015,36(2):200-203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式在腰椎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4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82例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案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患者采用后路术式治疗,B组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术式治疗, C组患者采用前路术式治疗,比较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Cobb角、血沉(ESR)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obb角和ESR较术前均有较大程度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Cobb角和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obb角变化量和ESR变化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发现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82,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结核均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后路术式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等特点,可作为腰椎结核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对不稳定腰椎的稳定性效果。方法:取12具新鲜尸体腰椎标本,随机分为2组,每组6例,测量每组腰椎在8.0N.m载荷下L2-L5节段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后将两组腰椎制成腰椎三柱不稳模型,A组以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以COCON椎弓根螺钉固定,再分别测量两组ROM并进行比较。结果: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和SOCON椎弓根螺钉均能显著降低腰椎各方向上的ROM,尤其为前屈、后伸提高其稳定程度最大,前屈时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可降低62.8%,SOCON螺钉可降低63.9%,后伸时则分别降低54.9%和51.0%,A、B固定腰椎后ROM在6个方向上无明显 差异,两种螺钉的稳定作用相近。结论:新型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作用,能有效提高损伤腰椎各方向上,尤其是前屈和后伸方向上的稳定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女性骨面积大小(BAS)和骨矿物质密度(BMD)随年龄的变化趋势以及BAS与BMD的关系.方法采用Hologic QDR-2000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3390例20~84岁女性L1~L4后前位和左侧股骨近端(全髋部、股骨颈、大转子和转子间)骨矿物质含量(BMC)、BAS和BMD.结果L1~L4的BMC、BAS和BMD峰值均出现在30~34岁组,随后逐年下降,三者变化趋势一致;而股骨近端各部位BMC、BAS和BMD的变化趋势不同,BMC峰值出现在40~44岁组,BAS有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的趋势,BMD峰值出现在20~24岁组.L1~L4的BAS与年龄呈负相关(r=0.362,P<0.05);全髋部和大转子部位的BAS与年龄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股骨颈和转子问的BAS与年龄不相关(P值均>0.05).L1~L4(r=0.521)和近端全髋部(r=0.083)的BMD均与BAS呈正相关(P值均=0.000),股骨颈的BMD与BAS呈负相关(r=-0.102,P=0.000),大转子和转子间的BMD均与BAS不相关(P值均>0.05).结论 使用面积BMD作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时,应该重视不同骨骼部位BAS的影响,是否使用体积BMD作为诊断标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25(OH)D3测定在老
年人髋部脆性骨折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有髋部脆性骨折史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68例,同时设立68例确诊骨质疏松症、无髋
部脆性骨折史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老年人群做对照,测定血清Total-P1NP、β-CTX、25(OH)D3;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和髋
部骨密度(BMD);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髋部脆性骨折组患者的Total-P1NP、β-CTX高于对照组,
25(OH)D3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腰椎均值BMD及总髋部BMD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双变
量相关分析发现在髋部脆性骨折组,25(OH)D3 与腰椎均值BMD及总髋部BMD呈正相关,Total-P1NP、β-CTX与腰椎均值
BMD及总髋部BMD 呈负相关(P<0.05);在对照组,25(OH)D3与腰椎均值BMD及总髋部BMD无相关,Total-P1NP、β-CTX与
腰椎均值BMD无相关,与总髋部BMD 呈负相关(P<0.05)。结论在BMD水平相近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Total-P1NP、
β-CTX的增高及25(OH)D3的降低有可能独立预示髋部脆性骨折的风险增高,这3项指标的检测有利于识别髋部脆性骨折高风
险人群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直立姿势对脊柱侧凸易感性及侧凸曲线进展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直立姿势对不对称应力下脊柱侧凸易感性及侧凸曲线进展规律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双足鼠组、四足鼠组、双足鼠假手术对照组。倚重双足鼠模拟人类直立姿势的特点,采用肩胛间区后正中切口,沿竖脊肌与躯干肌间隙,以4号丝线行左侧肋骨根部高(T2-3或T34)、低位(T10-11或T11-12)栓系,造成不对称应力,模拟原发性胸弯。术后1、2、3、4、6、8周跟踪拍摄X线脊柱正位片,动态观察各组侧凸转归及曲线进展趋势在双足鼠与四足鼠中的差别。结果 手术造成双足鼠、四足鼠组凸向右的初始胸弯或胸腰段单弯。术后1~4周,所有不对称栓系均因栓系点肋骨骨折或骨溶解吸收而松脱。四足鼠组于栓系松脱后1~4周脊柱侧凸全部消失,脊柱曲线恢复正常。栓系1周断裂的双足鼠同样侧凸消失,但随着不对称栓系时间的延长,侧凸进展率显著增长,栓系持续3~4周即出现不可复性脊柱侧凸。双足鼠侧凸的进展规律呈现多样化特点,包括稳定性单胸弯、进展性胸腰段单弯、进展性双弯,侧凸形态与人类特发性脊柱侧凸相似。空白手术对照双足鼠无侧凸形成。结论 直立姿势增加脊柱对不对称应力的致弯易感性;直立姿势改变脊柱侧凸的进展规律,导致原发性胸弯进展过程中侧凸形态变化的多样性,并诱发脊柱侧凸的曲线代偿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术与开放式固定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对比。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安吉县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开放式固定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微创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手术结果、影像学指标以及VAS评分。 结果 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体矢状面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Cobb's角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体矢状面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 (视觉模拟法)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个时间点研究组患者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胸腰椎段脊柱骨折通常是高能量外力诱发的脊柱骨折,在伤情严重的情况下会影响到马尾神经以及脊髓,而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应用创内固定术治疗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降低患者疼痛情况,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