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脐静脉置管术(UVC)联合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53例UVC联合PICC置管(观察组)及28例周围静脉留置术(PIV)联合PICC置管(对照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2种方法在治疗中的优越性。结果观察组反复穿刺置管的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穿刺点红肿、硬结、液体外渗、导管脱出低于对照组(P<0.05),PICC 1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最大下降占体质量的百分比、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恢复体质量后体质量增长、第2周体质量增长、矫正胎龄37周体质量增长百分比、体质量达到2 000 g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而第1周体质量增长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VC适用于出生的早期,在危重儿住院初期的抢救治疗中更具实际意义。而PICC可在后期应用,为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提供支持,保证热卡的供给,从而达到追赶生长的目的。两种静脉通路的联合应用可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肖凤 《当代医学》2016,(23):59-60
目的:分析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体质量增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正常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8例,为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对照组48例,为静脉留置针置管,根据患儿的日龄、体质量为2组患儿补充营养液,比较2组患儿每天平均体质量的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每天体质量增长(46.87±6.14)g,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的(27.43±5.13)g(P<0.05);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37.51±3.15)d,显著少于对照组患儿的(45.82±3.06)d,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能够避免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X线检查定位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137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超声组(69例)和X线组(68例)。对X线组采用X线检查定位脐静脉置管,对超声组采用超声引导定位脐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失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置管操作时长较X线组短,失血量较X线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45%(1/69),较X线组13.24%(9/6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X线检查定位脐静脉置管比较,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采取超声引导定位脐静脉置管效果更确切,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廖和平 《当代医学》2012,18(12):135-137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BD公司生产的1.9Fr的中心静脉导管对新生儿科住院的238例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结果 237例置管成功,1例置管失败,导管保留时间3~52d,平均留置时间(21±5)d;223例计划拔管,占留置导管总数的93.25%;11例意外拔管,3例因放弃治疗而拔管;导管尖端异位51例(其中30例异位于右心房),占21.52%;留置期间发生并发症的18例,发生率为7.60%。结论 PICC置管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提供了安全的长期静脉输液通道,保证药物及营养的供给,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减少因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疼痛刺激,是有效抢救危重新生儿不可缺少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在超极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进行UVC的39例超极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未进行UVC的39例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恢复至出生体重、低血糖持续、排胎便、经胃肠喂养、达足量喂养时间、不良情况及干预前后血清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低血糖持续、排胎便、经胃肠喂养、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不良情况发生率优于对照组,血清BUN、Cr、TBi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UVC在早产超极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末端置于上下腔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术,该技术在发达国家已成为NICU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是新生儿静脉输液可靠而有效的途径。我科自2003年在广西新生儿率先开展该项技术,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予以经外周静脉置管技术(PICC)的临床研究以及护理方法。方法择取极低出生体重儿225例,治疗期间患儿接受PICC置管技术的为113例为实验组,未接受PICC置管技术的患儿为11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儿接受PICC技术的穿刺次数(1.3±0.2)次短于对照组(9.5±2.2)次,置管时间(12.4±5.8)d均高于对照组(2.5±1.3)d,且实验组并发症的发生率25例(22.12%)均低于对照组52例(46.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较为安全的一种可靠性静脉置管技术。与此同时,在置管期间对于患儿予以一定的护理干预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广泛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治疗护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研究经皮中心静脉置管(PCV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9例VLBWI,出生体重986—1500g,胎龄为28—32周,采用引导针穿刺上肢浅静脉后将中心静脉导管送入上腔静脉的PCVC方法,观察置管操作时间、成功率、导管保留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9例中,17例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达89.5%。操作时间30—50分钟,导管保留时间为163—607小时,平均349.9小时。静脉输葡萄糖的浓度及溶液的渗透压均可明显增高。2例因穿刺部位感染、1例导管与输液泵连接处破裂而提前拔管;3例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5.8%,无血栓性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经上肢浅静脉行PCVC在VLBWI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导管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PCVC是VLBWI静脉输液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不同静脉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从肘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保证药物直接进入上腔静脉,从而避免了患者因长期静脉输液或输注高浓度、强刺激性药物所带来的血管损害[1].在穿刺过程中通常首先选择贵要静脉,其次是肘正中静脉,最后选择头静脉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现将两种不同静脉途径行PICC的应用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艳明 《广西医学》2004,26(5):758-758
rythropoeisisworksperfectlyinthefetusasaresultofhypoxicstimulus Afterprematuredelivery ,Erythropoeisisfailsinanoxygen -en richedenvironment AlthoughadultsrespondtobloodlossandanemiabyincreasingEpoconcentrationsandErythropoeisis ,preterminfantslackthisabi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一般资料,分析其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宏力医院2007—2014年收治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一般资料。结果 (1)一般资料:共收治82例,男39例,女43例,平均胎龄(27.5±1.8)周,平均出生体质量(836.5±100.7)g。孕母平均年龄(26.7±4.6)岁,经产妇39例,顺产60例,河南宏力医院出生46例,外院出生36例。产前应用激素37例,出生窒息42例。预后好转34例,放弃32例,死亡16例。(2)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存活和死亡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胎龄、出生体质量以及河南宏力医院出生、产前激素、生后窒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及产前激素的应用与死亡负相关(胎龄:B=-0.214,P<0.05;产前激素:B=-0.737,P<0.05),生后窒息与死亡正相关(生后窒息:B=0.980,P<0.05)。结论避免小胎龄及生后窒息、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改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观察组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其余护理方法相同.比较2组的穿刺时间、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1229.16±209.63)s,送管时间(51.35±126.38)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4.16±11.81)d,PICC堵管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12.00%,脱管1例;对照组的穿刺时间(1447.31±426.70)s,送管时间(95.71±115.41)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3.76±15.41)d,静脉炎3例,PICC堵管8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21.74%.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2组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除肘部静脉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腋静脉作为PICC穿刺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方法 运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6年9月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15例ELBWI的临床资料.结果 215例患儿救治存活率44.2%(95/215),病死率55.8%(120/215),放弃治疗率23.2%(50/215).主要并发症为呼吸暂停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及病理性黄疸.120例病死病例中,有50例因放弃治疗,其他原因为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5例败血症,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5例肺出血,5例颅内出血.不同出生体重组 、胎龄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755,20.289,P<0.05).结论 ELBWI住院期间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较低的存活率,治疗难度较大,病死原因与患者家属放弃治疗有一定的关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临床上需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严重脑损伤的高危因素及预后。方法:以收治的151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严重脑损伤为病例组,其余13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的比例,并比较两组患儿死亡率及脑性瘫痪、癫痫发生率和存活者智测情况。结果:病例组胎龄及出生体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及脑性瘫痪、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存活者NBNA评分、生后6个月及1岁CDCC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胎龄和低体重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严重脑损伤的高危因素,窒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机械通气均可加重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脑损伤,严重脑损伤可导致死亡率显著升高,存活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营养与神经系统发育关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出院后定期在我院早教门诊随访的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在校正年龄3个月采用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CDCC)评估其运动发育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模型在极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中的术后应用价值.方法 对江西省宜春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5例极低出生体重患儿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以2019年3月为界限,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30例患儿接受常规风险干预,作为常规组,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3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低出生体质量儿(ELBWI)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出生后24 h内入院且存活至生后28 d以上的151例ELBWI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BPD组纳入任何氧依赖[吸入氧浓度(FiO2)>21%]超过28 d的新生儿,反之为非BPD组.比较两组间母亲孕期因素、新生儿因素及疾病治疗因素.结果 (1)151例ELBWI,发生BPD 57例,发生率为37.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是否患有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时间、出生体质量、胎龄、败血症、动脉导管未闭(PDA)、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机械通气(MV)、MV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输血次数与ELBWI发生BPD相关,应用咖啡因是保护因素.(3)多元Logistic回归显示MV(OR=6.975,95%CI:1.464~33.219),母亲患有绒毛膜羊膜炎(OR=3.890,95%CI:1.656~9.140)是ELBWI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尽可能减少宫内感染及早产,产后合理进行呼吸支持,可有效降低ELBWI的BPD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